夏日记/没有具体日期的碎片记录
#参加了一个学院举办的有关climate change fiction的小型论坛 两个记忆深刻的点 如果把争夺地球资源的行为看作是一项体育项目,那随着地球上资源的不断消耗,这个“球”由原来的足球,一步步变为了棒球,乒乓球,所以与之对应的比赛规则也不断变化,由此才会出现争夺地球资源的博弈 写climate change fiction的意义 把与资源消耗相关的图表列出固然一目了然且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震撼效果,但也许把环境变化带来的剧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人们的印象才更持久和深刻。那些你本以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忽然和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里面的母亲,孩子,老人,可能是你周围每一个亲密的人。只有把他人的悲喜与每个人的悲喜相连,大部分人才会真正有所触动。 #本应转瞬即忘的小事 和末世文学和指导毕业论文的教授在会前的social时间碰面了,互相问了问近况后陷入了尴尬,两方都不自觉把眼光移开。一年后的自己依旧没学会怎么自如地与老师相处 #6月某日 没有恶意的语句,但是过度自卑的表达也同样会让对方无所适从。在知道所有的言语都没有办法安慰你之后,能够选择的只能是逃避吧,等到某天大家都忘了,再若无其事地继续交往下去。 想当老师的初衷,是最近越来越频繁地回顾起学生时代。那时的自己懵懵懂懂,因此记忆其实并不十分清晰。谈话的具体内容还有印象,但是对方说话时的神态,自己的声音,都像蒙上了一层雾一样。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没有具体故事的“空景”,自己作为旁观者,在去食堂的路上看到的看着打篮球的同学,放学后在荷花池旁跑步的同学,高三时在艺术楼弹钢琴的同学。自己以一种纪录片式的淡漠姿态把一切印在了脑海里,暗夜里偶尔拿出来摩挲,试图用他们掩盖住自己真实参与的痕迹。 与自己相关的回忆其实并不愉快。偶尔做梦梦到自己在全班面前放剪辑作品,效果并不是很好,于是自己在放映结束后试图对其进行讲解。班上有些吵闹,紧张之下话连不成句,我看着同学移开的眼神,老师不耐烦的神色,匆匆结束一切。醒来之后,又会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有当老师的潜质。 可是不当老师,又能当什么呢?和别人所说的“我现在好像就能看到自己往后三四十年的模样”不一样,我看到的甚至不是被工作或是固定人生轨迹框住的自己,而是一个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迷茫无措,无法真正融入人群的自己。看着散漫无心聆听的观众,匆匆结束自己的演讲。
#6月末某日 昨天晚上重温了天空之城和千与千寻 在我看来,千与千寻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与其受众年龄段之广不无关系。不同岁数的人群都能够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我第一次看它时,千与千寻对我来说是一段拥有美好结局的奇妙冒险。等上到高中,开始渐渐体会到其中离别的必然与成长的阵痛。在研究生期间,其中没有对话的“空镜”反倒成为了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