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
小时候父母在我眼里很高大,虽然日子清贫,但家里的气氛总是和谐的,常常会因为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写的一手好字而向朋友们炫耀,也因为成绩好常常受到老师的额外关注。周围的同学也都是类似的农民工的孩子,所以那时我不光没有自卑,反而为此莫名的有种优越感。

我妈的27岁(右二)
年纪渐长,视野渐宽,父母的身影不断缩小,小到会让我担心父亲会不会被骗,而母亲能不能应付独自出门,他们明明在这世上活了比我多一倍的时间,经历过比我多一倍的事情。
读研之后经济上对父母的依靠开始越来越少,也因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会常常因为父母没有理由的付出而苛责他们,我一味的用个体独立的口号来说服他们,希望他们不在为了我,而是为了他们自己活着,希望他们不再为我一直过着抠抠搜搜、节衣缩食的日子,直到今天“奇葩说”里面说啃老这件事情,李诞的观点虽然话糙,但却让我豁然开朗,他说,
“父母为什么愿意让子女啃老,或者说我们两代人总是有很多分歧,你不让他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保健品),他非要买,你给钱让他们出去旅游,他们就不去,就省着;你反复地告诉他们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放破烂的,他们就舍不得扔东西。因为这是他们过去几十年来活着的习惯,没有这些习惯他们可能活不下来,他们的习惯在今天看来可能是过时的,但他们正因为这样才活得下来,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的愿意。”
是啊,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不得不斤斤计较,不得不抠抠搜搜,这在六七十年代是值得被夸奖被礼赞的优点,因为这样的习惯他们才能养活众多的子女,才能存活到今天,可是时代发展的太快,他们的惯性太大,在来不及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只能延续过去几十年的习惯和价值观,几百块钱的衣服太贵,几十块钱的奶茶跟抢钱没什么区别。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苛责和嫌弃他们朴素的习惯呢?
我们坚持个体独立的时候,也应该认可父母的无私付出;我们坚持享受生活的时候,也应该容忍他们的清贫至上;我们在坚持自以为的孝道时,也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愿意”。
我想了想,父母其实一直都很高大,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付出,他们坚守底线,他们不为物欲所动,在时代的激流里,他们依然保持自我,而我们,即使年纪再长、视野再宽,也无法企及他们的高度,这是环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父母的“愿意”。
-
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0 14: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