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这一句是本章的总领句,我们可以想象的到,老子就像讲师,面对台下学生,开口一句“天长地久”,然后进行原因解释,开门见山,由浅入深,娓娓道来。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为什么天长地久呢?因为天地的运作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才能长生。
王弼在《道德经注》中的解释是: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如果一切只考虑自己,只满足自己的私欲,就会与万物竞争。在有限的资源下,相互竞争虽然会短时间内壮大某一方的力量,但就长远的眼光来看,是在自我削弱。如果大家都互惠互利,万物才会归附。也就是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我们都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从某个角度而言,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会得到帮助,只代表是个人利益最终会被人民抛弃。
历史上的诸多王朝争霸也好,人民起义也好,大多数都是为了“王天下”的理想或者是自己活不下去了才“振臂一呼”。但似乎又是这些战争推动了历史前进,而且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说法。那么“不自生”到底好不好?
我们就要回归到老子本意上来说。天长地久,天地是外物,是我们效仿学习的对象。老子希望谁去效仿呢?当然是统治者。
无论是国家兴还是亡,最终受苦的都是百姓。而一个国家的兴,是因为统治者不自生,或者说大多数情况下不自私到自考虑自己,而王朝的衰亡却是因为统治者好逸恶劳、追求个人享受。
说白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不自生”,所以老子才会呼吁“不自生”。至于王朝更迭,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那么什么人才能做到“不自生”呢?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因为圣人懂得“不自生而能长生”的道理,所以能做到“后其身”,“外其身”,最终的结果是“身先”、“身存”,这不正是因为圣人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吗?
这里的“后其身”,“外其身”,是一种谦退精神。当然有一些专家学者上升到更高的程度——退藏、收敛。
在回归到文段。普天之下,为什么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不自生?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历史上可以被称为圣人的人,然后与一些有功绩的人做个对比。
秦始皇的功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却没有被称为圣人。张仲景一生致力于治病救人,却能封圣。在我看来,他们的功绩不分上下(暂且不论请棋书画等娱乐领域文人吹捧相加的称号),待遇却不相同呢?答案似乎就可以用“不自生”来说明。张仲景为的是天下百姓,秦始皇为的是他的统治。所以事事都能把自己置于人后,置身事外,不争不抢,最终反而成就了自己。
陈鼓应先生说:“在其位的人,机会来的最方便,往往情不自禁的伸展一己的占有欲。”我们把圣人的范围往小了说,只要对比“感动中国”人物和那些入狱的罪犯,就能明白。
所以老子本着圣人之心,既希望统治者向圣人学习,治理好国家,进而引导平民百姓也有无私的精神,如此便可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园。
所以在今天,我们依旧尊敬那些无私奉献、不争名夺利默默付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