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经》上的人物故事 》一一陈再明一一2019、12、l0
《三字经》,宋 区适子所作,再由黎贞加以补充著述而成,是一本“宋朝的小学教科书″。有人说是宋 王应麟所编写,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而目前,所能看到的《三字经》,亦即经过现代学者改编的版本。所以,《三字经》可以确定地说,由宋朝开始成书以外,真正作者是谁?倒是很难考据。 《三字经》上,首先出现的人物就是孟子。因为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性善说″,从他开始说起是有道理的。
(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孟子从小父亲就死了,母亲把家搬到靠近父亲的坟墓旁边。每天有很多人带着銀纸和水果,来这里扫墓。还有抬着棺木、穿着麻衣嚎啕大哭的队伍经过。孟子觉得很好玩,便和邻居孩子也学着人家哭墓的样子,整天玩着死人游戏不回家。孟母看到这种情形,立刻收拾东西搬到镇上。沒想到附近住着一个屠夫,孟子每天又学着屠夫杀猪卖肉的样子。孟母看了大吃一惊,第二天又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也学着学生捧着课本,摇头晃脑的念起书来,孟母这才放心的定居在这里。 有一次,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房里织布,生气得拿起身边的刀子,将织布机上一块快织好的布割断,教训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的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一断就不成布了。读书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我割断布就像你不学好一样,没有成功的日子。″孟子听完母亲的话,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校去念书。
(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楚国有叫卞和的人,在山里发现了一块没有雕琢过的宝玉,便立刻上京城将宝玉献给当时的厉王。设想到宫里的玉匠看了之后说:″这根本是块石头啊!″厉王大怒,叫人砍断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块石头献给武王,同样又被玉匠指为欺君之罪,砍断了右脚。后来,武王也死了,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流出血来。文王知道后,便叫玉匠将石头带回去细心雕琢。果然,原来粗糙没有光彩的石头,经过玉匠的打造之后,变得透明而发出美丽的光泽来,成了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三)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人,九岁时母亲就死了,因此特别的孝顺父亲。所有劳苦的家事他都会搶着去做,让父亲有较多的时间休息。夏天时,黄香見父亲热得睡不着觉,就用扇子扇凉席子,再请父亲去唾。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怕父亲受冻,便先躺进冰凉的床舖,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对父亲尽孝的行为,不但是做到了他应该做的,也是每个知道孝亲的人,应当执守并遵照着去做的。
(四)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三国时代人。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客人送来一筐梨子,他父亲对他说:″融儿,你先挑一个吃吧!″大家都以为孔融一定会挑最大的梨。没想到他却选了一个最小的。他父亲奇怪的问他:″孩子,怎么不挑个大的呢?″孔融回答说:″爹,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哥哥年纪比我大,应该吃大的。“
(五)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吋候,还没发明纸,书写吋都使用绢布。所以当时的书很贵,只有做官和有钱人家的子弟才有书读。当时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家里很贫穷,只好替别人放羊。他是个知道上进的人,但是买不起书。有一天,当他在放羊的时候,看到野地里到处长着蒲草,突然想:″为什么不利用蒲草,做成本子,向别人借书来,抄在上面,这样我不是也有书读了吗?″路温舒就是这样苦读,后来成为一位名人。 同一个时期,有一位公孙弘也是如此,他五十岁时还在寒竹林中为别人放猪。但他一面放猪,一面把竹林中的竹子,削成一块块的竹板,再向别人借《春秋》这本书,刻在竹上阅读。后来也成为一名学者。
(六)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 晋朝人孙敬,在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结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的苏秦,却用尖尖的锥子刺着大腿,以提醒自己用功读书。他们不需别人督促,却都知道自勤自发的努力勤学。
(七)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晋朝的车胤,把萤火虫捉入纱袋中,利用萤虫的火来读书。孙康则利用雪反映的光读书。他们两人家中贫苦,却能在艰苦的情况下继续求学。
(八)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汉朝的朱买臣,是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他每天上山,以砍柴维持生活。在砍柴时,就把书摆在树下读。担柴回家时,还边走边捧着书看。他的妻子崔氏受不了苦,三番两次的对他大吼:″哼!沒出息,成天只知道读书,家里这么穷,我受不了,我要跟你离婚。″朱买臣恳求她:″我的妻子啊!你再忍耐几年,等我进京考试做大官后,会让你过好曰子的。″崔氏非但不理会朱买臣的恳求,甚至又笑又骂,朱买臣只好答应离婚。不到五年,朱买臣果然功成名就,当了会稽太守的官。回乡祭祖时,坐着大轿,前呼后拥的,风光极了。这吋候崔氏很后悔,希望与朱买臣破镜重圆。朱买臣叫人提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很悲痛的说:″如果你能将泼出去的水收回来,我们就可以重新和好。″崔氐听了,自知对不起朱买臣,真是又羞又愧。 隋朝的李密,在替人放牛的时候,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准备读书。虽然在那么劳苦的情形下,还知道努力用功。
(九)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北宋大文豪苏轼,和他父亲苏洵,人称苏老泉,以及他弟弟苏辙,三人被称为“三苏″,都是大文人,也都被选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年少时,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到了二十几岁,斗大的字认识不到几个。二十七岁时,他的哥哥中科举做了官,苏洵才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读书。于是在家中专心一意的研读,以往的游伴来找他,他都不加理会。一年后,他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回到家以后,他叹一口气说:″一定是我准备得不周全,所以才考不上。″说完,就把一年多来写过的文章通通烧掉。从此闭门读书,不再提笔写文章。这样过了五、六年,他巳经充实了很多知识。有一天,他对自己说:″该是提笔的时候了!″当他下笔,顷刻间就写出数千字的文章,文中立论,正确,見解非常独到。学成以后的苏洵,就带普两个儿子到京师去。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才华,将他的文章献给当时的宰相韩琦。从此,苏洵的文章名闻天下,人人争相诵读,并学习他写作的方法。
(十)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宋朝时的梁灏,很喜欢读书。他的儿子已经高中壮元了,他还在家中苦读,准备再一次上京赶考。虽然他已经考了无数次,但仍然不灰心。梁灏曾说:″我不中状元,誓不罢休!″终于在他八十二岁那一年,他考中状元了。当他在金銮殿上答覆宋真宗的问题时,他不急不缓的回答着,举止从容,意見也很高超、出众。当时应试的年青人,跟他一比较都逊色的多,所以嬴得大家的称誉。
(十一)″莹八岁,能泳诗,泌七岁,能赋碁″。
北齐时候的祖莹,八岁就会吟诗。唐朝的李泌在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目做诗。他们两人的聪明才智,当时很受别人的称赞。
唐朝的李泌,小时候聪明,他姊姊的儿子員半千,九岁被称为神童。有一次,唐玄宗问员半千:″还有沒有人像你这样聪明呢?″员半千说:″我舅舅的儿子李泌,他才七岁,比我还聪明哦!″唐玄宗觉得好奇,说:″哦!我倒想看看他。″当李泌晋谒唐玄宗时,玄宗正与张说下棋。玄宗命张说趁机考考他。张说就拿下棋做题目,要他试着以方、圆、动、静,四个字作一首诗,但不准说到″棋″字。李泌听了,不慌不忙的吟了一首四言诗:″
方行如义,圆如用智,
动如骋材,静如得意。
意思是:方的好像是行义理,圆的好像是运用智慧,动的有如施展才能,静的有如得意的样子。玄宗听了,高兴的把李泌抱入怀中,直称赞他,并当场赐他紫衣,给他官做。后来,李泌果然当了宰相。
(十二)″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泳吟″
东汉未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的好坏。晋朝的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她们虽为女子,天资却如此聪慧。
蔡文姬,是名学者蔡邕的女儿,从小就喜欢读书并懂得音乐。在她九岁那一年,有一天,蔡邕弹琴自娱时,忽然一根絃断了,在旁静听的文姬立刻说:″爸爸,是不是第二根絃断了?″蔡邕很惊讶,心想:″是不是文姬碰巧说对了?″于是,又故意弄断一根絃。文姬又说:″爸爸,怎么第四根絃也断了?″蔡邕暗吃一惊,才知道蔡文姬拥有音乐的天分。
当时董卓专权,因为想利用蔡邕的名望,所以对他很客气。后来董卓被杀,尸体被丢在街上。那时蔡邕正在家中弹琴,看見貓捉老鼠,琴声中显得焦急又带股杀气。蔡文姬听了,知道将有大难来临。果然蔡邕一听董卓被杀,因感念于董卓对他的友谊,竟跑去伏在他的尸体上大哭。因此得罪被杀,而蔡文姬也被流放到匈奴的地方。
家遭变故,离乡背井的蔡文姖,心中无限悲凉。于是用胡笳谱曲,曲调哀怨感人,很怏的被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占有北方,曹操与蔡邕相识,听到曲子后,知道是故人的孩子,立刻派人用钱赎回蔡文姬。
(十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唐玄宗时代,有一个神童刘晏,七岁时就当了翰林正字的官位。他在位期间,也特别受到杨贵妃的喜爱,見了他就将他抱在膝上,为他梳头、结双髻,又有宫女替他扑粉,画眉毛。她们想把刘晏扮成小女生。玄宗在一旁看得笑呵呵的,打算趁机逗逗刘晏,就说:″刘晏啊!你是个正字官喔!那么你到底能正得几个字呢?″刘晏一听,马上从杨贵她的怀中下来,跪在地上说:″臣启奏皇上,四书、五经的字,我都能正,就是一个‘朋′字,我还不能正。″玄宗觉得很奇怪,后来一经查证才明白,原来当时很多人结党做坏事,朋比为奸,所以刘晏才说他无法正′朋′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