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嘲笑 90 后的时候,每一条热搜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作为即将 30 岁的第一批 90 后,我恳请后人一定要记住这个该死的 2019 年 12 月。
别说我偏激,不信来看最近的一组数据:
90 后中八成人不敢看体检报告;
90 后在今年“双十一”买走了 42% 的假发;
90 后三成在凌晨一点才入睡,失眠比老年人严重;
90 后最容易被忽悠投资亏钱,是被骚扰占比最高的人群;
90 后四成职场女性“时不时”感到焦虑或抑郁;
90 后网贷过半,人均负债 12 万;
……
如果为第一批 90 后画像,必定是一副要死不死的模样:秃如其来,失眠焦虑,百病缠身,行将就木,身负巨额账单,极度渴求关爱。


说了半天抵制网络暴力,怎么没人为第一批 90 后伸张正义呢?当全网嘲笑 90 后的时候,每一条热搜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似乎打开任何一个 APP,或是随便什么平台,都能看到 90 后 30 岁倒计时的话题——“你开始焦虑了吗?”“你开始养生了吗”“你开始体会到父母的难处了吗?”“你买的假发套自然吗结实吗?”
将心比心吧,秃子面前不说亮话,我们都这么惨了,花这么大功夫拷问 90 后的内心,不如去拷问某个电视台的良心。
时间对这届 90 后格外残忍。
当第一批 90 后流泪细数这些微博热搜的时候,是否会想起我们这代人初出茅庐的那个夏天?

那一年,第一批 90 后年方 20 ,横冲直撞。想当年,90 后的标签是“非主流、火星文、垮掉、自我”,浓浓的魔头气质;如今呢,90 后的标签是“佛系、秃头、单身、负债”,满满的社畜气息。
从 20 岁到 30 岁,仅仅十年,“混世魔王”萎缩成了“高危人群”,难道真像王小波所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第一批 90 后即将迎来 30 岁倒计时,30 岁就一定意味着什么吗?孔子说“三十而立”,春秋时代的 30 岁和互联网时代的 30 岁能相提并论吗?
时间是只对这届 90 后格外残忍,还是对所有人都一样残忍呢?
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 1990 年出生的人生长在世道太平、物质丰富、技术飞跃的时代,撕掉那些“佛系”“社畜”“秃顶”的标签,“90 后”这个简单粗暴的词语背后,是一个个独立的、有自我意志的个体,而他们正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年龄群体。
面对 30 岁,本届 90 后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30 岁的状态能决定人的一生吗?
面对网络群嘲,第一批 90 后有什么要为自己辩解的?
我们活捉了几位即将迎来 30 岁倒计时的第一批 90 后,剖开他们的表皮,逼他们掏心掏肺地把自己说给你听。

“年轻人总要是努力去改变世界,但也要有一些不随环境改变的自己。”
Kiva (1990 年 3 月)

供图:Kiva
大多数人都会对 Kiva 过目难忘,同事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直白爽辣、走路带风。Kiva 1990 年出生于四川资阳,2014 年从波士顿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目前的身份是记者、编辑、纪录片导演和女权议题参与者,负责《单读》杂志的诗歌与影像。面对办公室里突如其来的年龄拷问,Kiva 张嘴就来:
你什么星座?
双鱼。婊吧?
小时候你想象过自己 30 岁是什么样子吗?
我以前总觉得 30 岁特遥远,小的时候想象过一种 30 岁的状态,应该是经济非常独立,非常……像是成年人的样子。但是现在已经眼见就三十了,丝毫没有点成年人的样子,还做着各种不靠谱的事。
那个大人的世界其实也是小时候想象出来的,或者是被影视剧塑造的,可能永远都达不到那个样子:那种穿着非常 fancy 的衣服,开着好车,住着一个好房子,有一个稳定的什么关系的样子。
你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到了 30 岁吗?
我现在虽然快到 30 ,反而比以前要“小”,要幼稚一些了。以前太渴望变大了,特渴望看着特成熟。以前一直是我看上去比我实际要老很多,或者表现出来的样子比我实际年龄要大很多,那其实是我表现出来的成熟。现在我反倒接受自己的心理年龄就是这样,我现在终于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合上了。没有特地要自己显得更小,或者自己特地要显得更老的状态。

Kiva 在工作。供图:Kiva
你觉得 30 岁是个坎儿吗?
30 岁的焦虑,就是一个你怎么看待衰老的问题。虽然我不想物化我自己,但当年龄数字在增长、外表在衰老,但你的心智和财富并没有同等比例增加的时候,其实是会非常焦虑的,本质上是对生命限度的焦虑。
快到 30 岁,你现在的状态和之前有什么改变?
我觉得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跟以前没有太大差别,我到了现在还是一种 I have nothing to lose 的状态。因为真的是什么都没有。除了猫。这可能是我跟这个世界最大的牵绊了,不过猫也没多爱我,可能我妈最爱我,我妈还是我最大的牵绊吧。

Kiva 的猫。供图:Kiva
要是跟同龄人比较起来,确实是有变化。我过去的同学和以前的朋友那些同龄人,都已经趋于稳定,结婚、生子、工作……跟我完全不在一个状态。
我今年开始学滑板,还打拳击比赛。以前对于滑板这个事情,我总觉得好像十几岁不学,就永远不可能学了。但这其实这只关乎你自己的想法、你的身体、你的状态能不能跟得上,还有怕不怕摔,对吧?我今天就在外面滑了三次!我还挺厉害的。

Kiva 的滑板。供图:Kiva
我比以前在乎别人的眼光少了一点,这个是可能比较大的改变。以前因为对自己没有清晰的一个认知,需要通过别人的眼光去认知自己。现在越来越就承认自己不是一个什么特别好的人,承认自己不是一个特别主流的人,特别招人喜欢的人。你承认这个东西之后,就好像没那么难了。
有人不喜欢你吗?
可多了!
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吗?
是。我一直是这样,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除非不确定想不想。
现在其实比以前显得“佛”一点了,因为我今年不是得了个病吗?反正现在我更无所谓了一点,就觉得就实在不做也没事,或者得罪别人也没事。以前会盲目对未来充满希望,觉得个人的努力能够克服一切,但现在终于能够承认生命的可能性其实是有限的。不是认命了,是意识到应该更专注了,大部分的事都不值得太较劲。
你现在在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是吗?
太多了,我还应该做减法。现在做的太多了。我很依赖运动,运动不是占用时间,运动是身体的释放、交付,把你的精神交付给你自己的身体。我以后应该集中在拍东西上。努力做点自己的事儿,或者片子是公司让拍的,我就把它做成自己的作品!最近还上了一个节目,去讨论女权和女性的议题,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之后我自己创作的内容和题材也会和这些有关系。
占星的人说我 30 岁之后事业会飞黄腾达,所以我等着看我 30 岁怎么发达,讨厌我的人,你们可一定要忍到我 30 岁以后。
怎么看 996 ?
现在算是一个创作者嘛,时间完全是比 996 还夸张。所以为了做事的话,我觉得就是自己的选择了,对吧?取决于你自己是不是在一个生产线上 996 吧,如果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是是工业化生产线上的 996 的话,我接受不了,但我可以自发 996 ,可以为理想 996 ,不能为了资本 996 。
你会害怕孤独吗?
刚跟别人聊了关于孤独的很长一期节目,孤独让人感觉安全。因为它是常态,它才是真正的常态。我觉得人都应该自己去争取孤独一点,不给别人添麻烦。我以前其实挺怕孤独的,现在 30 岁最大的让我开心的突破就是一个人住,觉得很好,非常好。
作为一个 90 后,你被人贴过什么标签?
美女记者、美女导演。留学婊,最后这个是我自己贴的。
我记得我实习的时候,本科,大二就开始实习,在南方周末上海站,我那天走进办公室,想象自己应该像个成年人那样进入职业社会,拿了我最好的一个包,穿了一身套装,穿得很成熟,现在看看应该像金融界的 OL ,走进南方周末的报社,但是那些记者其实都非常casual,而且大家都是做调查报道,其实都非常艰苦。我就非常不接地气地走进去,后来还有老师能回忆起我当时那个状态。
我记得当时办公室里的一些老师,特别是几个女的老师坐在那边,发出了非常惊恐的声音,倒不是因为我的穿着,她们就说:“天啊,90 后都开始实习了!”时间反正过得特别快,我后来也带实习生了,大概能理解到那种“年轻人来了”的感觉,但我的状态好像不太一样,我觉得我跟他们没有太大的差别,我带的第一个实习生,95 年的,比我小 5 岁,我觉得她好多地方比我成熟。

Kiva 最喜欢的照片。供图:Kiva
会觉得美女是一种夸赞吗?
看你在什么语境了。
要是在工作场合叫我美女,什么意思?难道我没有工作能力吗?要是在酒吧不叫我美女,那说明什么?我不好,不值得你来 flirt 我了?完全要看语境对吧。但是“美女”这个词在四川非常中性,看着是女的都是美女,叫我妈都叫美女,当然我妈也真的长得挺好看的!
讨厌别人给你的标签吗?
一开始以前可能会讨厌,现在我觉得无所谓,反正标签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90 后这个标签我接受。因为我是 90 年的,就还挺鸡贼,既可以说自己是 90 后,也可以说自己不是 90 后,因为我是 90 年的,所以很长时间被人说你们“ 90 后”,我说我不是 90 “后”,我是 90 。但是带有那种女性歧视的标签,我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年龄的这种无所谓,每一代人都要面临这样的东西对吧?
以前讨厌标签,就觉得好像你就变成了标签的一个部分,而没有去了解你个体的独特性什么之类的。现在觉得标签又怎么样,你就是这个群体里的,有什么关系?无所谓。
你现在有什么害怕的事情吗?
怕死。
如果是三件事呢?
一个是怕死,还有一个怕猫死,还有一个我怕我可能再过 30 年还是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不能说是方向,是怕再过 30 年还是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我自己满意。我对我自己做的事没有一件满意的,真的。
有什么事情自己觉得还算比较满意呢?
拳击比赛得冠军,算不算!因为是全心全意的,至少在那一段时间内全心全力训练,而且其实本来我身体有病过,然后中间也克服了很多生病什么的。

Kiva 的夺冠比赛。供图:Kiva
生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种“等病一好就马上想做的事情”?
喝咖啡!我可以没有男朋友,但不能没有咖啡。
钱锺书在《猫》里说:“一向中国人喜欢人皮肤白,那是幼稚的审美观念,好比小孩只爱吃奶,没资格喝咖啡。”
如果把人生状态比作饮料,那么童年就像牛奶,洁白醇甘,需要抚慰哺育;中年就像咖啡,浓黑焦苦,需要醒脑提神。而 30 岁应该是拿铁,正好处在中间最微妙的状态:调和了黑与白、平衡了腻与涩、过渡了甜与苦,融合进不同的滋味,才能品尝出生活独特的况味,这也是如今第一批 90 后的状态——年轻、包容、自有主见,有改变环境的责任感,却也不因大环境而迷失自我。
有人认为喝瑞幸的第一批 90 后、95 后,也是中国第一代真正的咖啡消费者。他们是真正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咖啡不再是身份的标识、不再是第三空间的附属、不再是社交属性的认同,“咖啡”本该就是一杯咖啡而已。改变陈旧世界的定义,就是让“喝咖啡”变得简单而纯粹,也像瑞幸咖啡认同的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别拒绝改变,别定义我。
2020 快要来了,欢迎本届 90 后朋友都来说说心里话:
别人给你贴过什么标签,你又是如何打破它的?
所谓“人生无解,多喝拿铁”,让我们一起举杯,致敬 2020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