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破窗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扇窗户,而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就是“破窗效应”。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如果走廊地上有一片纸屑,没人捡起,那么要不了多久,走廊上就会多出各种纸屑,垃圾。
班级中一个小朋友捣乱,如果不及时制止或加以管理,那么就会引起班级纪律更加混乱。
一个孩子,如果犯了一点小错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就会为将来的答错酿下祸端。
正所谓:“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破窗效应的本质是:趋众心理,也就是常说的羊群效应,或狗屎效应。
即大家遇上倒霉事,就希望别人也跟自己一样倒霉,自己做了坏事,也想让被人一起做坏事。
以此产生认同,并获得一种相互信任的安全感。
人类作为生存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生的生物,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通过与他人合作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人类的发展和演化出从众心理。
人们在依附于群体时,会失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转而跟随大流采取行动,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如最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

当人们盲目跟随群体意识采取行动,就很有可能偏离情感和道德的底线,失去主观能动性,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
所以对于“破窗效应”任其泛滥发展,是非常危险的。
而这种效应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班级,团队或是家庭。
那么如何应对“破窗效应”让它的危害降到最低甚至加以利用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考虑到的问题。
如何应对“破窗效应”

一、降低发生率: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公司,我们驱逐负面现象,鼓励发扬好的行为习惯都是靠制度,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度的约束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为的破坏。从源头上减少不良影响的发生。
在家制定一些列奖惩措施,现在很多80-90后的家长,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对于教育孩子也非常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引入科学的教育方法。虽然效果因人而已,但总体看来是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一些事先的奖惩约定,控制孩子的行为,同时鼓励正面的行为,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在学校和企业也是一样,管理者制定相关制度,有奖惩机制保障实施,就能够从源头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过程中干预:
制度的遵守要靠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一旦发现有行为不当的苗头,要及时加以干预。
比如环境有某处角落出现脏乱,及时处理。避免大家滋生麻木和事不关己的情绪。
公共场合看到不好的行为及时提示或制止,传递正能量。
比如孩子对于小朋友的玩具非常羡慕,拿了不肯还,或者表示出想据为己有。虽然可能幼儿园的宝宝还没有太强的物权意识,不过这时也是引导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借此可以及时告诉孩子,东西再好,也是人家的,如果真的喜欢,妈妈可以买给你。或者教孩子换位思考,虽然这对年纪小的孩子而言可能还比较难理解,但是多说多讲,就会慢慢留下印象。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是非常惊人的。家长不经意间的话,总会被他们记得。
无论是对自家的孩子还是再班级里,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很多时候事情并不一定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所以再处理问题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做事的动机都是值得肯定的,真正“恶”的人,毕竟是少数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天性本善,所以发现孩子做了错事,要先了解动机,再去引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法,实现原本有积极意义的目标。
比如,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如果不分原由,可能大家都会谴责大人的孩子。但详细了解可能会发现,被打的孩子可能弄坏了别人的东西,可能弄脏了别人刚擦过的地,可能误伤了别的孩子。有可能收损失的不一定是大人的孩子。所以出手这还可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由此看出,行为背后代表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目的可能是好的,但是方法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加以引导教导的。

三、合理利用
对于“破窗效应”想要回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通常无法预判。
但破窗效应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就是破窗效应的反向应用。
比如:一处写字楼的公共卫生间卫生情况非常堪忧,反复写表语提示也不见好转,保洁阿姨牢骚满腹。知道有一天,卫生间一角出现一支玫瑰花,在这个脏乱的地方看起来非常不和谐,但没过这里的卫生状况慢慢变好了,或许大家不忍心把垃圾扔向那朵花,或许大家见了它心情更好,更愿意与人为善。
所以不以善小而不为,任何人做出任何一点点积极的努力,都有可能被传递,进而形成裂变式的传播和影响。
正如“一杯咖啡的善意”传递出的温暖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