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博文约礼和惟精惟一
原创:刘长志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①。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①“礼”字即是“理”字,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义就是宜”,“政就是正”之类。 徐爱问先生:“先生,您说“博文”是“约理”的功夫,我想了很久,一直没有想清楚,还是请先生讲一讲。” “博文”、“约礼”这两个词,语出《论语.雍也》,原句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在这句中,“博学”两字和现在意思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广博地学习。“文”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文章”、“文字”、“文化”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说"文"字的本义是指"物体表面交错画的花纹"。“文”大家可以想象成水纹,能看得到,能呈现出来的意思。我们经常讲“中华文化”,这个“文”在“中华文化”这四字里,意思是以中华为特征呈现出来的东西。“文”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外在具体表现形式。 “约”是由繁入简、简化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广博的学习各种现象,然后把学到的东西化繁为简,聚焦到“礼(理)”上。“约礼”就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天理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的,必须落实到具体事物中去,也就是必须有个载体。心里有什么,呈现出来的自然就是什么。心有“仁”的时候表现出来自然就是“仁”,别人通过你的表现和做的事情,会认为你是个有仁德的人。 “礼”这个字,就是天理的“理”。天理在心里,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按照天理做事情,别人看到的部分,就是我们心里东西对外的呈现。 “文”和“理(礼)”其实是一个东西,表现出来的看得见的是“文”,内在的看不见的是“理”,一个向外的,一个向内的,仅此而已。 “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就是从事情的根本上用功。承认所处的境遇,承认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到心存天理,从天理的根本应对人情事变。先生这时候开始举例,尽孝这个事情就从尽孝上找到天理——孝敬老人为根本去围绕老人展开;给人打工就从尽心尽力上找天理——做好本职工作为基础展开。这里多说一句,拍马屁和为单位分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领导分忧;前者是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天天琢磨领导在想什么。 所处境遇,无论贫贱富贵,无论华夏蛮夷,都能从天理的根本上着手,养一身浩然正气,不失去做人之根本。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境遇,首先是扪心自问,是否时时刻刻有个良知在腔子里。 比如教育孩子,你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为了孩子将来的人生过的更好,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前者是心存良知,后者是私欲作祟。 比如上班工作,领导交代给我们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发心动念究竟是尽职尽责还是为了让领导满意,是忠于职守还是忠于领导。这其中也同样是有分别的。 “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这句是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 “博文”就是“惟精惟一”中“惟精”的时时处处修炼自我,就是把本身的技能,不断聚焦提纯;“约礼”是天理的对内修炼,把学到的东西融入心性的修炼,不断让天理落实在心中,让心体上攀附的贪嗔好恶越来越少,也就是“惟一”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