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味乡愁:小笼包
每个移居北方的南方人,都需要经历一些适应的过程,气候、饮食以及各种生活习惯。而对我来说,首先面对的挑战其实是——早餐。
生活在大连这座城市,寻遍街巷,无非就是豆浆、油条、豆腐脑、稀粥、馄炖这可怜的老几样,即便是到了夏天,出门吃早餐的人也不算多,大部分北方人早已习惯在家解决。而在故乡芜湖,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不管春夏秋冬,每一个朝阳初升的清晨,各式的早点摊前都是人头攒动,十块八块的消费,十分八分的时间,一顿选择众多、价廉物美且丰俭由人的早餐,即刻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于是,在每一个饥肠辘辘或是食不甘味的早晨,坐在四季如春的家中,于我而言,乡愁已不再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而是一份份、一碗碗、一碟碟具体而鲜活的美味,它们是小刀面、小馄炖、火腿鸡蛋饼、鸭油烧饼、渣肉蒸饭、水煎包、烧麦、鸭血汤、鸡火干丝……当然,最钟情的还是那一笼热气腾腾的小笼包。

从你掀开笼盖的那一刻,一次妙不可言的味觉之旅就开始了——十只白白胖胖的小包子团坐于雾气氤氲之中,如同打坐的童子,个个晶莹剔透,半透明的皮儿包裹着所有的精华——馅儿和汤,让你立刻有咬上一口的冲动。但这时你急不得,只能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只,手持筷子的力度一定要适中,千万不要破了外皮儿,让它安全地降落在提前调制好的醋汁里,从顶端的褶子处先咬上一小口,咂一咂味儿,同时放放热气,以免被烫着,然后就可以尽情地吸吮,让每一个味蕾都接触到这份鲜香的美味。最后,再将剩下的残留蘸上醋汁,一口解决。

小笼包,又叫汤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开封的灌汤包,后随着南宋南下定都于杭州之后,在江南一带传播开来,历经几百年的演化改良,如今已成为江南一代的著名小吃,且各地在用料和口感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较知名的像上海南翔小笼包、无锡小笼包、南京小笼包、杭州小笼包等等。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都比不上芜湖小笼包,为什么?因为那些地方的小笼包我都吃过,而芜湖的小笼包很多人还没尝过。大多数游客对于小吃的态度就是尝鲜和体验,如同打卡一个景点,很少会去仔细比较和鉴别。有些城市名气比较大,旅游开发得好,当地小吃自然知名度就高,但有些真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翔小笼偏甜,无锡小笼不够鲜,而杭州的小笼包远不如它的生煎酥脆美味,只有芜湖的小笼包,皮薄馅足,口感筋道,不甜不腻,鲜香爽口。实乃个中极品也!
小笼包的美味全在馅料上,馅料的制作并不复杂:猪腿肉绞碎搅拌,加入盐、味精、胡椒、葱、姜、蒜、糖等佐料,新鲜肉皮洗净、祛毛、焯水、再次熬煮,制作皮冻,再搅碎后放入馅料之中,再擀好皮,包上馅儿,齐了!可是肉馅的肥瘦比例、细碎程度、各味调料的前后顺序、比例的细微差异……这些都会造就无限的味觉组合。

即使在芜湖,遍及大街小巷的那些汤包馆,每家的味道也会稍有差别,努力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早餐市场立足。众多选择和激烈的竞争,造就了当地人挑剔的胃口,芜湖人吃汤包,永远是味道至上,为了舌尖上的那份极致体验,对环境的要求可以退居其次。所以在芜湖,很多看上去不那么干净的小汤包馆、路边夫妻店,生意火爆程度远超装修精良的连锁店。
每次回芜湖的第一顿早餐,我一定会选小笼包,而且一定是家对面小巷子里的那家——“百年耿记老店”,店虽小,名字却足够霸气,这店名绝非“距百年老店还差99年”之类的调侃和附会。据说,这家店的创始人,跟本地鼎鼎大名、上过《舌尖2》的百年老店耿福兴同宗同源,只是早早地分道扬镳,独立发展至今。
芜湖人在吃这件事上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记得小时候,汤包店没那么多,能吃一顿小笼包定是莫大的奖赏,必须是过年过节或是考试成绩好,家长才会拿出一只平时不大用的,类似保温饭盒之类的东西,一大早出门,穿过狭窄的弄堂,去街上买回一笼或是半笼,一家人一道细细品尝,因为装在盒子里,包子难免会有些粘黏,夹起来就破了,但最后我们一定会把汤汁一滴不剩地喝掉——虽然,没有外皮和肉馅的搭配,汤汁其实很油腻。
如今物质丰富,吃顿小笼包如同家常便饭,反而有时会嫌它过于油腻,无益健康。如果我回芜湖呆一周的时间,最多也只能吃两顿小笼包,吃一顿必须缓几天,否则肠胃会受不了,但回到大连,过不了多久,又会朝思暮想。
刚来大连时,也曾努力填补这份缺憾,我曾经遍寻大小饭店,尝试过友好广场后面的玖鲜小笼,五四路上的浦江、同泰街的上海城,皆扫兴而归。虽然他们全都打着“上海小笼包”的招牌,但是除了“甜”这一点外,其它没有一点达到及格线。想来道理也简单,小吃本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根植于一方特定的水土和饮食习惯,脱离这两样,再地道的食材可能也做不出它本来的味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的脚步可以把你带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你的胃,如同你的记忆,它会经常提醒你——你究竟来自何方?

欢迎订阅公众号:自留地1(长按下图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