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101:笄礼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时有新闻报道大学女生在校园里单个或集体举行“笄礼”,场面美丽、温暖而又震撼心灵。只因为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其中氤氲。
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礼记·杂记》)

——按照《礼记》时代的标准,十五岁女孩即可举行成年礼,谓之“笄礼”。在场的除了父母等亲人长辈,还有未必有血缘关系的其他女性长辈来担任:正宾、赞者、赞礼、摈者、执事等等。一整套礼仪很复杂,但典雅、庄重,会在女孩记忆中留下一生的烙印,让她时时记得自己作为女人应有的品格风范。当然,以当今的标准看那时,有些关于“妇德、妇言、妇工”的说法显然不合适了,但,古典笄礼的总体内涵与意义,还是正确的,值得继承与发扬。
笄礼最重要的仪式是给女孩盘发,戴上簪子,同时由家长当场发表谆谆教导。南宋帝师史浩作《童丱须知》,在“舅姑篇”言及“女子年既笄,出适乃从夫。从夫始曰妇,将以事舅姑”。这很像父母在笄礼上对女儿的一番讲话。在古代语境中没啥问题,如今听起来就感觉很狭隘,完全限制了女性在更高层面的自由发展。但我们不能嘲笑、怨怪古人,因为那时代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并无多少机会,要想获得基本的幸福生活,也只有这样了,否则很难嫁出去,或者被夫家撵回来。

如果说“冠礼”是“外向”的,即鼓励男孩成年后要敬慕圣贤、闯荡世界,那么,“笄礼”就是“内向”的,即要求女孩成年后谨言慎行、勤勉持家。其道德基础没有错,但发展到后来,束缚的意味越来越严重,剥夺了很多女性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明代进士郑文康讲述的《烈女陈若英》显示,这位女子订婚后,年轻的未婚夫忽然在外面去世。于是,“横插郎家双股钗”的陈若英“勇系兰房三尺练”,即上吊自杀。诗人特别指出陈若英已经“加笄”,即举行过“笄礼”,然后盛赞她的自杀行为:“烈烈清风湖海遍”“尧舜涂人(指普通人)同一善”云云。实为残酷而缺乏人性的赞美。事实上,陈若英生前根本没见过未婚夫一面。
当代中国女生举行笄礼,当然要摒弃古人的一些思想糟粕,但也绝不可完全否定。因为女性的阴柔之美可能是天意体现,或曰自然。我们在不希望出现陈若英式“贞洁烈女”的同时,也不希望出现太多“女汉子”,就像不希望男人中出现“伪娘”一样。古老笄礼作为女孩的成年仪式,对塑造其女性美具有莫大的影响力,对普天下的男性而言,亦是一个福音。我们至少可以就这一点表示珍惜,然后继承与发扬。就女孩子自身而言,终生保持女性阴柔之美,在今天的社会,并不影响其自由发展;若她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修养,反而可能比男性更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因为,她还负有生育下一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