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话剧《小红和小明》:主旋律戏剧该怎么写?

话剧《小红和小明》是根据“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烈士的真实事迹及遗存文字改编而成。看戏之前,我还以为小红和小明分别是一人和一鹤的名字。看过之后,才知道小红是人名,小明也是人名。
《小红和小明》的故事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在东北某农村的小红高中辍学,在家帮在丹顶鹤保护区工作的父亲驯养和保护丹顶鹤。她虽然自幼耳濡目染之下,很喜欢丹顶鹤,也有着照料丹顶鹤的丰富经验,但她的梦想是如飞翔的丹顶鹤一样飞出这片穷乡僻壤,上大学,前往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某天,大学生小明来到了保护区,并住在了小红家。他是来考察当地丹顶鹤保护工作的。两个青年男女在工作的接触之中,多多少少生出了一些暧昧的情愫。不经意间,两人分了心,导致一直照料着的丹顶鹤琪琪被偷猎者杀害。小明吃了处分,离开了保护区。小红决心将功补过,人工孵化琪琪留下的蛋。在她的努力之下,小丹顶鹤成功孵化。小红成了该领域的第一人,并被某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录取。

第二部分:来到大学的小红结识了好些同学和朋友。其中一个女同学十分爱慕一位在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诗人。为了追求这个诗人,女同学央求小红用她丰富的丹顶鹤驯养经验帮她写信。在无数次的通信中,小红了解到这个诗人工作环境之恶劣,工作之辛苦,她为他保护丹顶鹤的决心与努力而感动,并在他的感召下决心献身梦想,用一生去保护丹顶鹤。但在大学毕业之际,小红偶然间得知这个一直与女同学通信的诗人就是小明。而小明在女同学的劝说下,已经同意和她一起去深圳创业经商赚大钱。小红受到了一些打击,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坚定地向盐城保护区求职,成功成为了保护区的站长。
第三部分:工作数年之后,小红的父母到盐城找女儿,看到女儿艰苦的工作环境不由得潸然泪下。而此时,小明的房地产公司正在保护区边上建造度假村。小红和小明为了该优先保护丹顶鹤的家园还是该优先发展经济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谁都没法说服谁。度假村建成,游客纷至沓来。一个风暴即将来临的傍晚,由小红从小饲养大的丹顶鹤因为受到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惊扰而不知所踪。在寻找丹顶鹤的过程中,小红不慎滑入沼泽,溺水而亡。小明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将自己的财产捐给了保护区。回到家乡的小红父母,每年都站在自己门前,看着天空中迁徙的丹顶鹤。

从剧情来看,《小明和小红》这部戏包含着两大主题:环保、梦想。虽然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80年代,但这两大主题分别呼应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及“中国梦”的伟大号召,极具现实意义,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题材戏剧。
就戏剧的作用而言,我在早前的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参加戏剧活动》中曾经引述过当代比利时哲学家米歇尔·梅耶在他的著作《何谓戏剧》中的一段话:“通过受邀观看戏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舞台上对抗的其他人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使他可以进行筛选,并通过那些可悲的和可笑的人的命运理解别人造成的困窘,而自己作为一个用心的观察者,可以避免这些困窘。”
简而言之,戏剧应当给人以教育和启发。
但米歇尔·梅耶所说的教育和启发,其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剧者的反思。而主旋律戏剧则稍有不同。它在实现教育和启发作用的方式上,当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思的成分,可其主要实现方式,还是依靠正确观念的灌输。
有句话说得好:把别人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容易,但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就难得多。主旋律戏剧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比一般的戏剧更加讲究方式方法。近年来,主旋律文艺作品,无论是文学、戏剧、电影还是电视,经常遭人诟病,难以为目标受众所接受,问题就出现在它们常常靠生塞硬灌,试图强迫受众接受他们的思想。硬塞道嘴里的东西,哪怕是再好吃的美味,也总难免会让人心生疑虑,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关于主旋律戏剧应该怎么编写,我在今年早些时候的剧评《<黄大年>:舞台化的英模报告会》一文中已表达过自己的见解。
在这里,我再重复一遍——主旋律戏剧的角色必须真实。
这个真实不是说角色有着历史上、现实中的原型就叫做真实,而是角色在舞台上的呈现必须真实。
你必须让舞台上的角色有血有肉,让台下的观众打从心底里认同他的行为逻辑,接受他的一言一行才行。
很多主旋律戏剧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创作者一上来就肆意拔高人物,试图树立一个毫无缺点的“伟光正”形象,而观众却觉得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完人,这才导致整部戏的失败。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让人觉得很“尬”。
而《小红和小明》这部戏在人物设定以及情节编排上就做得比较好。
主角小红一开始尽管喜欢丹顶鹤,却不愿意一辈子在荒郊僻壤从事保护丹顶鹤的工作,直到因为疏忽导致丹顶鹤琪琪的死,才抱着将功赎罪的心理孵化小鹤。此后在饲养小鹤的过程中,她对丹顶鹤生出了母性之爱。在大学中,她通过与小明的通信,进一步将这种爱升华为了终生保护丹顶鹤的人生理想。最终,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小红的所有行为都有着比较扎实的情感逻辑的支撑,她的人物弧光是完整的。观众能够通过一系列剧情感知并理解她随后的人生选择。因此,她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她最终的牺牲也就能打动观众。

同样的,另一位主角小明的人物弧光也比较饱满。
小明的父亲是一个动物学家,这让他长大后选择了相关专业。实习期间因为丹顶鹤的死,让他毕业后一度在盐城保护区工作。但出生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很难在艰苦环境中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辞职下海。虽然一度放弃早年的梦想,但他内心深处对丹顶鹤的爱并未消散。所以他事业有成后将度假村建在了保护区边上。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想改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从而在未来更好地保护丹顶鹤。而后来间接导致小红的死,则让他认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幡然悔悟也挺顺理成章。
我在看这部戏之前,曾以为自己有可能看到一半中途受不了就跑掉,但我最后还是聚精会神地看完了全剧,并且觉得这部戏写得很不错,这种完整而饱满的人物弧光是主因。
主旋律戏剧该怎么写?我想,《小红和小明》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