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不死,键盘侠不止
最近看了史景迁的《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内容是根据史实,讲述了雍正时期的奇案。 曾静派遣学生张熙向川陕总督岳钟琪投书,因他是岳飞后人,岳飞抗金的传奇也在民间兴盛,便请求他排满反清,书中还讲了很多的皇家内幕,我们今天的知道的关于雍正的传闻,“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骚操作,大都来源自于此。 岳钟琪看后大惊,之前就有人喊着他要造反的传闻,被皇帝压了下来,前任年羹尧也被杀不久,现在又遇到这种事,他不敢隐瞒,当即把情况向雍正上书报告。雍正表示出对岳钟琪的信任,让他继续追查。 于是曾静很快就被捉拿归案,事情当然不会就这么完了, 投书里说了那么多内容,一个偏远地区的教书先生,在信息不发达的当时,他是从哪了解这些的,又怎么会有如此的反满情绪,皇帝不仅要抓到人,还要知道这些谣言是怎么来的。 然后再次追查,最后,把根子锁定到了吕留良那, 这位清初的大儒,除开了一些学术著作,还有部分私人著作在民间流传,他作品中的那些对于当朝不满前朝怀旧的种种私货,在士子当中暗中流传,曾静受到一定影响也不奇怪。 事情虽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似乎那些事情并不曾远去,我忽然想到,如果放在现在来看,曾静也许就是个键盘侠,吕留良是个大V,如此来看的话,居然变得很有意思。 我并不觉得吕留良有多喜欢明朝,同样,也不觉得他会有多讨厌清朝,满人并没有对他有多少深仇大恨,明朝也没有对他有多少恩。 就历史而言,明朝后期也并不值得怀念,无非是头上换了个主子,汉人统治汉人,对比满人统治汉人,都差不多,甚至更不拿你当人,满清只是好在,你处于暂时坐稳了奴隶。而坏在,非我族类。 吕留良对于清朝的不满,是源于对自身现状的不满,然后广而大之的,对政府产生不满,这样的人从来都有,从来不缺,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却没有获得相应地位,进而愤世嫉俗,把对现实的妥协下产生的怨气,发泄到对整个世界的不满。 我这么有才,居然不受重视,国家药丸。 这些人怀念过去,憧憬远方,就是不脚踏实际,偏偏这些人还有一些影响,他们善于诡辩,逻辑双标,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在专业著作中掺加私货,话语听起来要是不细想还有那么几分道理,于是很自然的,吸引了大批信徒。 你要说他们的专业性不强吧,也并不是,他们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也确实有很好的见底,对于问题也能一针见血,但要是把他观点全盘接受,对不起,谁信谁傻逼。 然而众所周知,键盘侠是没脑子的,观点越歪,事情越扯,他们越信。 于是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对国家大事小事,没有依据,就张口就来,比谁都懂。然后化身正义,大加鞭挞,横加指责,对所有人道德绑架,以为自己无比客观,看问题看的清,你不同意我,就是傻逼,就各种贴标签。别人指出他的漏洞,绝不承认,惹急眼了,又突然佛系,懒得和你们这群白痴理论,俨然以明白人自居。 雍正对于这个诽谤自己的曾静,处理的也很有意思,亲自下场battle,指出谣言的种种不合理处,还调出相应文件,摆事实讲道理,并让曾静观看大量奏折,看完之后还要写很长的阅读理解。 曾静当然就心服口服了,表示认识到错误,以前是自己狂妄无知。 对于曾静的认错态度,皇帝还是比较满意的,要说曾静是为了逃罪,假意屈服是不可能的,就他犯的事,在封建王朝哪个时期,都是个死,区别只是怎么个死法而已,我觉得他是真的害怕了。 事实上,很多键盘侠也是如此,在网上狂妄无比,给个胡萝卜就当针,各种装逼,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别人很容易,感觉硬的很,真要收拾他们,进去就软了。 在当时,是整个官场都要求雍正把曾静处死,民间也是如此,觉得曾静罪无可恕,死几百遍都便宜他了,结果雍正硬是放过了曾静,赏赐他了些钱,还让他当了个小官。之后,雍正还命人把整件事情编撰成书,起名叫《大义觉迷录》,在全国各地宣讲,意图以此将不利自己的谣言攻破。 对于吕留良就比较狠了,吕留良当时已经死了,他儿子都六七十岁了,依然不会就此放过,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子女该杀的杀,该发配的发配,所有书籍禁毁。 对于曾静和吕留良截然不同的处理,民间也不是完全赞同,普通百姓是乌合之众,屁也不懂,当然是士人在说话,很多人就觉得,曾静应该严厉处理,吕留良则应该放过,和雍正的态度不同。 相对而言,对于封建王朝的稳定性,曾静的严重性肯定是不会比得上吕留良,影响力自然也不极吕留良,民间越是有人为吕留良抱屈,在统治者眼里,吕留良的问题就越严重,也就更要斩尽杀绝。至于曾静,不过是个键盘侠,也没人为他求情,比不上大V,会把曲的说成直的,而且认错态度摆在那,用他来做个例子,为自己做宣传,是再好不过。 大V不死,键盘侠不止。 便有一个齐周华的,疯狂想给雍正上书,表示怎么能放过曾静呢?那种家伙的认错分明就是装的。还愿意为吕留良的后人作保,尽除心中所有谋反的念头,使之成为忠心不贰的臣民。最后书没上成,自己还被抓了,之后听说曾静被乾隆杀了,还在那高兴,表示吕留良要是能翻案就圆满了,再度上书,乾隆一看,很好,凌迟。 曾静被雍正释放后,《大义觉迷录》四处宣讲,曾静出名了,名声虽然不好,但本着黑红也是红的原理,也是不错的,而且还受到赏赐,雍正也命令官员不要为难他,有人想要杀曾静,还会被保护,一些人就坐不住了,于是也想模仿。 这些人可就没有曾静的好运气了,该砍得都砍了,其他人一看,这条路风险太高,不好走,也就没人去学曾静了。 这就好比说,别人举发贪污,被升职加薪,你看着眼红,也学着检举,然后……对吧,这里面肯定是有你不知道的原因,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好事,还让你碰上,这么轻易走上人生巅峰呢。 简直是在想桃子。 之后雍正就忽然暴毙了,关于他的死亡有种种猜测,比如什么被绿了,还有吕四娘的传说,当然都是假的,不用猜测这其中有多少阴谋,这种事情是很正常的,时有发生。 关于雍正的死因,可能是嗑药磕的,再有就是他身体本来就不好,还一直007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或者又进行了某种激励运动,这系列的操作下来忽然猝死,有什么好疑惑的?简直太正常了好吗?只因为他是皇帝,才有了那么多夸张的传说。 当时的医疗条件可不是像现在这么好,而且就算是现在,从事某种高危工作,忽然就死了,这种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 雍正之后,就是具有十全大补丸光环的辣个男人——乾隆——上场了,(嘘声),曾静日子也就到头了。 虽然皇帝说了他的子孙不会加诛与曾静,但毕竟换了一个皇帝,上一个皇帝的话,也就不那么管用了。 乾隆怎么可能会让这个挑战皇家权威的人活着,管你是不是无知犯的错,又或者真心悔改,凌迟了事。 对于曾静来说,人生的大起大落落落实在太突然了,本以为死里逃生,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对于处死曾静,没有任何人有反对意见,都觉得干得漂亮。 杀了曾静一干人后,《大义觉迷录》也成了禁书,被强制销毁,或许在乾隆眼里,宫闱密事无论真假,都不能拿出来讨论。 其实这也看得出雍正和乾隆的区别,雍正可以说是性情中人,从他流传下来的行乐图也可以窥见,对于恨的人,一定会恨到死,比如八阿哥九阿哥,直接称呼为阿其那、塞思黑,也不管那是自己的兄弟,因此被诟病。他虽然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但还是有很多的个人爱憎,也会一定程度讲道理。 乾隆就是莫得感情,别跟我讲道理,只能听我的,谁不服就干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任你是谁,敢挑战权力,都一定能把你收拾的妥帖,没人可以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因为一定会死。 在对曾静的追捕和审讯中,能清楚感受到国家机器可怕的强大,对于个人意志的完全碾压,你说过什么话,遇到什么人,做过什么事,只要先查,就一定能查得出来,一定有办法让人从嘴里吐出别人想听到的话。 在书的最后,史景迁写道:或许可以说,这两位皇帝都错了。一个皇帝以为向天下人说明对他不利的传言,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因为眼睛雪亮的后代会尊敬他。但是他的子民却记得了谣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却以为把书毁掉,便能告慰父皇在天之灵。而他的子民却以为他之所以想毁去此书,就是因为书中内容乃真有其事。 事情的发展也表明,确实如此。《大义觉迷录》,毕竟没有完全禁掉,还是流传了下来。 对于谣言,似乎没有完全的解决方法,听之不管,会觉得是内心有愧;强行压下去,又觉得是在欲盖弥彰;官方解释,越描越黑。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还以公道,又或者,淹没于时间,无人记忆。 而面对种种谣言,我们该如何处置呢?对于夹带私货的大V,对于不可一世的键盘侠,都该如何呢? 很简单,用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