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的一点感受
大家都听过这种说法,家里如果有两个孩子,那么老二普遍比老大“心眼多”。老大一般是憨憨的,或者即使很活泼,但是心思相对简单,想什么就说什么,闹腾的再欢,别人还是能一下子知道他/她想要干什么;老二呢,大多是古灵精怪、心思巧妙,不管性子沉稳还是活泼,好像总比大的想的多,有主意。
作为姐妹中的老大,我就很认同这个观点。虽然是姐姐,比我妹大六岁,但是我有很多心思不如她的地方。最让震惊的是我上大学时,她拿我手机给舍长发短信说,请舍长在学校多包涵我,有些事别和我计较,因为我有时候脑子不够使,她在家都经常让着我。 看到她发这样的短信感觉有点接受不了,她比我小六岁,我那会儿大概18岁,她才12岁,她居然让我同学多包涵我…当时觉得自己做姐姐的尊严都没有了,有点无语😒。但是想想她说的不无道理,有时候我一意孤行或者说话不过脑子的,肯定有做的或者说的不合适的地方,可不需要身边的朋友包涵吗?
现在我养两个儿子,从他们身上我也能看到类似的事情。比如,先给了兜兜一个棒棒糖,他就会执着地问“哥哥的呢?妈妈,给哥哥也买了吗?”爷爷奶奶听到弟弟这样问,就连连称赞,说弟弟真好,什么都记着哥哥,但哥哥就从来都不知道让着弟弟。我看看兜兜的神情,判断出这不是他本意。他紧紧地攥着棒棒糖,追根问底,非得确认哥哥是不是也有,是因为担心如果哥哥没有,那他的这根棒棒糖也可能保不住,哥哥会来抢他的啊。 还有一次我给他俩读书,我坐中间,他俩分别坐我两边。哥哥坐了个小凳子,弟弟累了说要妈妈抱着读书,我就把他抱起来坐我腿上。关键是,从提出坐我腿上的请求开始,到我抱他坐好,他全程盯着哥哥。他一定是怕哥哥也提出同样的要求,那样他就不能舒舒服服地一人独享妈妈的怀抱了。哥哥呢,则全程默然,安心等妈妈来讲。 总得来说,就是老二刚出生就生活在竞争中,手里的玩具、吃的东西、看的电视、甚至妈妈都会被哥哥没有理由地夺去,所以他不得不小心防备。时间久了,这种时时处处多留心的习惯就养成了。脑袋也越转越灵活,点子越来越多。而老大刚出生的时候则独享荣宠,所有的所有都是他的,他不需要跟谁争,安安心心地玩儿、吃东西、做事情。
还有一方面,如果两个孩子相隔年份较少,哥哥在很小的时候(比如两三岁)就会被经常教育“要懂事,不要磨人,妈妈还要照顾弟弟”。因为照顾弟弟的话的确没有太多时间和耐心去陪哥哥,弟弟要吃奶、拉臭臭、尿尿,真的很忙……而等弟弟长大一点(比如也是两三岁),有的家人会因为接下来没有小朋友了,就可劲儿地逗弟弟,故意把他当很小的宝宝来逗他开心,很少会像对哥哥那样认真、严肃。
可能会有人说,孩子还小,知道什么呀?没有那么多讲究的! 也许吧?我还是觉得这些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是有影响的。因为人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孩子的心灵则更为敏感、柔弱,更能感知父母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如果我们随意地、不加考虑地对孩子说话,便不能要求孩子每时每刻都温顺懂事。父母不约束自己的言行,凭什么要求孩子呢?毕竟他们是父母一手带大的啊。大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句鼓励或者一声叹息,在孩子那边产生的影响都可能是非常大的。 我遇到过30多岁还说“恨父母”的人,我劝他不要再这样想了,今后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努力为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
和他的简短交流,让我对父母这份职业更敬畏了,真不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带带孩子就行了。除了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以外,还得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有辨别是非和爱的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选择了无视孩子的(心理、情感或者物质)需求,那么就不要责怪孩子长大后变得执拗、叛逆、不和你交流。说的更直接点,你有理由漠视孩子、伤害孩子,那么孩子就没有理由远离你、甚至恨你吗?毕竟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心理上最原始的反应是无法在初期就很好地约束起来的呀!
本来想随便聊几句,没有想到打了这么多字。赶紧结尾… 在我看来,想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以孩子接受的方式来爱他们。有人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这话不错,但父母能做到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爱他们吗?父母既然爱孩子,为什么不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和他们相处呢? 然后是讲原则、立规矩。哪些底线不能碰,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们,在此之外给他们足够多的空间去发挥、去体验、去野蛮生长。 最后是教育。教育真的很重要、很有意义,它看不见、摸不到,却又无处不在。父母多用心,处处可以教育…
写到这,有点担心,因为我列了以上该做的事情,就一定能保证把两个孩子教育好吗?我目前还没有这个信心……今后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更得小心,也得好好学着如何做好妈妈,和他们一起成长。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不管是老大还是老二,都能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成为心理健康、温暖有爱的人。
© 本文版权归 5357590xufee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