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依斯特拉赫家族和马尔科夫家族
师出同门的两个小提琴之家 ——奥依斯特拉赫家族和马尔科夫家族(上)
阿尔伯特·马尔科夫和亚历山大·马尔科夫(Albert Markov and Alexander Markov)
尽管斯托利亚尔斯基的杰出教学“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提琴神话,然而这位老爷子本人倒淡泊功名,心如止水,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于一隅默默耕耘。当年在他的手下还成就了一位小提琴家,他比伊戈尔·奥依斯特拉赫小2岁,应算是同门的弟子,不过此人的遭遇较之伊戈尔更富于戏剧性。
阿尔伯特·马尔科夫也是一位来自乌 克兰的犹太裔小提琴家。他1933年5月8日出生于卡尔基夫(Kharkiv)。由于斯托利亚尔斯基的提琴教学在乌克兰境内已有口皆碑,因而阿尔伯特从小就被送到这位名师门下学琴。当时的斯氏已年届古稀,纵然满腹经纶,但毕竟比不得年富力强的年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虽然如此,阿尔伯特到底还是在这位名师的教诲之下从学琴伊始就打下了科学的,系统的基础功底。此后,阿尔伯特又转投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音乐学校的梅克辛教授(J.Meksin) 的班上继续学业。二战期间,阿尔伯特回到故乡卡尔基夫音乐学校师从列辛斯基(A.Lescinsky),战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杨凯列维奇(Yuri Yangkelevitch,1909-1973)完成了他的最终学业。与此同时,他也随著名作曲家哈恰图良学习作曲。应该说在小提琴演奏技艺上,阿尔伯特·马尔科夫的成就一点都不输给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所教出的那几名金牌学生——瓦莱里·克里莫夫(Valery Klimov 1931- )和维克多·皮凯伊曾(Victor Pikaisen 1933- )。1958年,23岁的马尔科夫首次与莫斯科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年他参加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届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在这项最负盛誉的顶级赛事中,马尔科夫不负众望与来自玻利维亚的小提琴家拉雷多并列第一,一举奠定了他在乐坛上的地位,伊丽莎白王后亲自为这位来自苏联的少年才俊颁发奖章并与他合影留念。
凯旋归国后的马尔科夫加入了莫斯科爱乐乐团,成为乐团里的独奏音乐家。他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和东欧国家的音乐舞台上,并且与当时已名噪全欧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柯冈、李赫特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等大师一起举行音乐会。他的演奏继承了俄罗斯提琴学派的优秀传统,技术扎实精准,音色甜美丰饶。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又成功地取代了老师杨凯列维奇成 为母校的小提琴教授。正当世人翘首以盼期待着这位后劲十足的年轻演奏家能在乐坛进一步施展才情之际,却忽然发现他出现在舞台上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马尔科夫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也有意效仿其前辈艺术家,希望移居国外。当他将自己的意愿变成行动时立即就为自己带来了麻烦。当局有意无意地对他予以封杀,并严禁他出国访问演出。只是到了1975 年,冷战气氛回暖,他这才如愿以偿地带着妻儿一起前往美国,去大洋彼岸开创他的新生活。凭藉着俄罗斯学派的深厚根基,自移民美国后的第二年,即1976年马尔科夫就又重新站在了异国的音乐舞台上,与休斯敦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他的美国首演,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他又先后登堂入室,在卡内基大厅,林肯艺术中心举行独奏音乐会,被美国舆论誉为是“俄罗斯提琴学派的最后一位优秀代表”。
当然,阿尔伯特·马尔科夫带给美国听众的又岂止是俄罗斯提琴学派深厚的艺术积淀,他还向美国人民展现了典型的音乐之家成员的共同辉煌。阿尔伯特的妻子玛琳娜·马尔科娃(Marina Markova)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现任职于纽约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队,而他们的儿子则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已一路成 为琴坛的天之骄子。
亚历山大·马尔科夫1963年1月24日出生于莫斯科,凑巧的是他也正好比瓦列里·奥依斯特拉赫小2岁。亚历山大虽先后曾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格涅辛音乐学院以及纽约的曼哈顿音乐学院学习深造过,然而他自己认可的老师只有一位,那就是他的父亲。 老马尔科夫说:“我们从来没有逼过他拉琴,完全是他自己决定要投身于音乐的。”亚历山大8岁那年已能在音乐会上与父亲一起演奏巴赫的《D小调双重协奏曲》了。他属于那种艺术天赋想掩饰也掩饰不了的孩子,对演奏的悟性极高,因而在学琴过程中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在他面前都只是小菜一碟,轻松而过。
对于亚历山大来说,他命运的转折出现在移居美国之后。1975年他随父母来到美国,进入曼哈顿音乐学院继续中断的学业。孰料这个新移民的功夫着实了得,不久他的名字竟传到了海菲兹的耳中。在14岁那年,亚历山大匪夷所思地接到了海菲兹的私人邀请让亚历山大跟自己上课。此时的琴坛巨擘已是壮士暮年,淡出演奏舞台。由于个性使然,能够有幸成为他学生的真是寥寥无几。而如今他却主动向一位在琴坛立足未稳的无名小辈发出邀请,正说明亚历山大泼辣凌厉的琴风与他的口味极为相契。虽然缺乏进一步的资料来了解亚历山大究竟在大师那儿学了多久,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经过海菲兹的耳提面命亚力山大的琴艺更是突飞猛进。两年后,16 岁的亚历山大进入卡内基大厅举行了音乐会。1982 年,在第2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上,亚历山大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入决赛,最后在第一名付之阙如的情况下获得第二名,照样拿到了金牌并获得了使用帕格尼尼生前使用过的名琴演奏的荣誉。挟得胜之威,1983年亚历山大再度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获奖者独奏音乐会,从此声誉鹊起,成为美国乐坛上最年轻有为的小提琴新锐。
1989 年,26岁的亚历山大·马尔科夫又在国际乐坛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他录制的唱片处女作——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由法国Erato唱片公司推向市场。录过这组曲目的当代提琴大师决不在少数。亚历山大的惊世骇俗在于他的这张唱片乃是一场音乐会的现场实况。能将《24首随想曲》作为整台音乐会演奏曲目的小提琴家在当代乐坛恐怕是寥若晨星,而敢于允诺将其实况不加剪辑地原貌奉献亚历山大当是绝无仅有的一位。要在长达76分钟的时间里将帕格尼尼那些考验演奏者技巧的随想曲一气呵成又一音不差地连续演奏下来谈何容易?毕竟是初生之犊,艺高胆大,亚历山大居然有如玩耍般地气定神闲地拉下来了。著名音乐节目制作人蒙赛贡(Bruno Monsaingeon)不仅是该张唱片的艺术监制,而且还用摄影机将这场史无前例的独奏音乐会制作成影片,将这位咄咄逼人的小提琴新秀在演奏中的每个细小的瞬间和激动人心的风采都如实地记录下来。亚历山大·马尔科夫那种在琴弦上捭阖纵横,如入无人之境的勃勃英气在此音画合一地表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亚历山大的演奏虽略有粗糙率性之感,但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应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如此他的演奏还极具个性色彩。如《第九随想曲》尾声中的主题再现他竟会想到故意制造出粗砺毛糙的声响与轻柔圆润的音色的交替,构成一问一答、一谐一庄的对比,此种处理虽极富争议,但毕竟令听者感到新鲜有趣。
继《24 首随想曲》之后,亚历山大又推出了帕格尼尼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在诠释风格上一如前作,自然引起骚动一片。至今为此他已录制了5张个人专辑,风格路线似乎已由早先的大刀阔斧逐渐走向纯熟内敛,就如同由“偶像派”转型成了“演技派”。他1996年录制的维厄唐的三首协奏曲就颇值得收入藏。在本人的印象中,亚历山大演奏的维厄唐《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应是独一无二的CD版本。对于亚历山大的才华,梅纽因赞曰:“他无疑是小提琴家中最才华横溢和最具音乐知性的一位……他肯定将会把他的印迹留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心中,留在 我们时代小提琴大师的编年史之中。”
如今,马尔科夫一家在美国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老马尔科夫不仅创建了自己的“回旋”室内乐团(Rondo)和阿尔伯特·马尔科夫音乐艺术节,还于1981年被任命为曼哈顿音乐学院的教授;他的妻子玛琳娜既是他的贤内助,更是他弦乐重奏的黄金搭档。小马尔科夫则继续着在世界范围内的 “提琴旋风之旅”。2003年4月19日,马尔科夫一家三口在林肯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音乐会。在整台音乐会上, 每个成员时而独领风骚,时而又珠联璧合,为在场的听众献上了一场艺术含金量极高又颇富观赏娱乐价值的盛会。《纽约时报》评论家伯纳德·霍兰第二天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可以改变美国小提琴演奏的家庭”,文中写道:“当前,俄罗斯学派的演奏音乐方式已不可能再像它当年曾经做到的那样来支配,控制美国人的弦乐演奏风格了,然而在今天,一个移民而来的马尔科夫家庭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他们以音色宏亮的发音和显而易见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使得久违了的斯拉夫传统在美国的舞台上复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