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价值
我曾发下宏愿,以后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办一张当地的公交卡,一张图书馆的读者证。公共交通出行是低碳生活所倡导的,买了公交卡就可顺畅地乘车出行,而不必担心买票和零钱问题,用完带回家,又是上佳的纪念品;读者证,乃是沟通当地文脉的精神桥梁,即便以后不再来,在图书馆官网上凭证注册也能浏览一些特色资源。
前几年去上海玩,本着这个思想,我和小鱼都直接办了上海公交卡,果然时隔几年第二次去的时候,直接拿出公交卡刷,体验十分流畅。
不过这个宏愿很快就行不通了。初来南京时办了社保卡。然而这个社保卡真是要命的多才多艺——既是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还能当公交卡,还能开通公共自行车的功能,连南京旅游年卡都能支持。有了这张N合一的卡,就完全不用再办公交卡了——我也就真的没有办南京的公交卡。这次来合肥,本预备有空就办个合肥地铁卡用,结果发现银联推出了活动,随便拿一张62开头有闪付功能的银行卡,都能直接刷卡乘车,于是办合肥公交卡的心也踟蹰起来。
办各地的公交卡,本来对于我还仿佛有一些若有若无的情怀在内,结果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点情怀刚刚萌发出一个小芽,它生存的土壤就已经不存在了。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我制作婚礼开场的爱情故事视频时,翻出好几打火车票,都是当初异地时辗转于三城之间的历史记录,我把这些车票都放到了视频里,作为一个重要的场景元素,追思过往种种不易,把我和小鱼都看得热泪盈眶。作为车票,保存下来,显然有其纪念意义的。而近日出差,往返于南京和合肥之间,却发现坐火车完全不需要车票了。因为新行的政策,网上购票之后无须取票,直接刷身份证进站乘车。即使执意要取票,取出的要么是一张购物小票似的购票信息单,要么是“仅供报销使用”的车票状的报销凭证,两者都不能作为乘车凭据。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车票,已然消失了。或许现在人们还基于惯性,网上购完票后还要去打印这些东西,但不久的将来,大多数人都将习惯到火车站直接刷身份证进站,而非额外拐个弯去取个纪念意义。对于我来说,我一面庆幸在我当初坐火车的时代,还有车票可以留念,一面又觉得遗憾——当初坐车如果能这么方便,可以省我多少事啊。
从这两件事来看,技术的进步、信息的整合利用,发展的速度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使我产生了些许对旧时落后方式的怀念。这本质并不是对技术进步的怀疑——如我身边不少人都对非接触式而又无需密码的银联闪付的安全性表示担忧;我本人也担心,无论是身份证还是社保卡,上面集中了太多功能的话,一旦丢失或损坏,将会造成很大的不便。这些针对技术本身的质疑无可厚非,而对被代替的过去式表示怀念则要另当别论。诸如“过去车马很慢”以及“等等你的国民”之论,我是深深不以为然的。多余的价值是确实存在的,但它往往寄身于无关于主要目标的额外劳动和付出之上。我要乘车,而不是公交卡和车票;我要获得信息,而不是报纸与书刊;我要传达问候,而不是信笺和车马。以往由于技术限制,使这些需求只能束缚于物质载体之上,而现在终于可以摆脱束缚,直达本质,却又留恋起物质的躯壳,实所谓买椟还珠、裹足不前。
所以我犹疑了几天,终于还是没有办卡。转而查起了带NFC功能的手机——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也许用手机集成各种卡的时代,就快要来了吧。
2019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