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年消费观:“缺钱,是因为比欲望少了一块钱”

打开电梯,双12的大幅广告又扑面而来——据做电商的朋友说,双12的优惠力度有可能比双11还大,因为双11厂家没卖掉囤下的货,需要在双12出清。
对此我呵呵一笑,省钱固然重要,但一不留神也许会花更多的钱,我们在一次次的剁手和套路中成长起来了,变得理性了,我,俨然是一个有双12(双11)原则的人。
1
谨慎对待大V开的购物清单
拥有人家的口红,不代表你可以拥有人家的人生。不对,没准人家也只是人设。特别是衣服,请务必在脑海中把模特切换成你自己,再做决定。
网红在我看来门槛低,人人皆可拥有。不否认有很多良心大V,可以参考清单,但保持冷静。
2
盘点已有物品
避免购物时选择性失忆。我们经常是买了一件物品,然后发现某个抽屉里有同款。“盘点已有物品”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你对自己的已有物品建立清晰的认知。
并非是把所有的物品事无巨细地罗列,只是了解自己是不是有功能重复的物品,以及你对正在使用的物品有没有优化的需求。
3
屯一些生活常用品
湿纸巾、洗衣皂、油盐酱醋、护肤霜之类的易耗品,我会屯一些,但仅限于囤一季。现在我基本连小朋友的衣服鞋子都不会屯,只在当季买。
4
防止“遗珠”心态
抢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新款还会有,下一个打折季也不久,又不是抢老公。不过,老公抢不到也没啥好怕的,反正中年妇女是雌雄同体。
真正的“珍珠”有可能你已经拥有了,那些带着记忆和时间的旧物件。人有时候也得长情一些,懂得珍惜,对他人如此,对物件如此。

5
不买捆绑式
刚刚在给小朋友买零食的时候,发现一个组合价格比单买便宜几块钱,但是里面附带了马卡龙色蜡烛。蜡烛并不在我脑子的购买需求中,成了赘余之物。果断选择单买。
捆绑式的组合物品,里面也许会有一些你预期中没有的东西,一方面是不支持多此一举,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不愿费心力,到时候又要断舍离。
6
不熬夜等开抢
年纪大了,每次打开体检报告,都像是开六合彩。我现在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比较损失的最大值。同样有损失,我选择小的那一个就是最好的选择。熬夜伤身,不熬夜开抢可能就买贵了,那我还是老老实实选择前者。
7
纠结对照标准

这一点直接看以上图片,比如这次我打算买一个打印机,问自己用相同的钱肯不肯换,不行,大宝上学后打印成了刚需,人民币行吗?它自己都需要打印机。
8
延迟满足
如果在浏览网店的时候,忽然心血来潮被一件物品吸引,先放进购物车,不要马上下单,沉淀一段时间。
话说回来,某宝怎么可以只是用来买买买?它对于我而言,具有更高一层的人生意义。比如免费的代购说明书,免费的摄影教材,免费的家装配色之友,免费的养生之道节目以及免费的早餐30天不重复指南。
在买买买中省省省,才是人生极致的欢愉。

再来说说我人到中年的消费观。
1
少,但是更好
消费降级时代,我反而在不停地升级家中物件和衣服的品质,一个指甲刀,一把刷子,都得牢靠经久耐用,而护肤洁面的清洗用品,也换成有机环保的天然洗涤剂。对于我来说,时间、健康、心力和爱才是最贵的。真正需要降级的应该是对于占有的欲望。

丁学良在《圆桌派》里说,其实在经济学上,我们需要把两个概念分清,一个概念叫做缺钱,我们讲缺钱,英文讲的是wants,我想要什么东西,这是愿望;一个概念是贫困,五、六千万人在贫困线以下,那些人是贫困,贫困的人解决的问题是needs,我必须的东西。
对于我们,经常说的缺钱,是“比欲望少了一块钱”。
简单的欲望,优质的生活,其实并不矛盾。少,但是更好。We are too poor to buy cheap things。而所谓的更好,只是在我能力范围内的更好,而非与他人比较得出的结论。
2
实用与虚无
有没有发现,消费的心理意义越来越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商业文案经常说“活得好一些”,“爱自己”,“女人要独立”,鼓励大家赚钱上班熬夜打拼,赚更多钱,然后可以放开买买买,消费就起来了,真的疲惫了就花钱“去远方旅行”,焦虑了就花钱上网课教你怎么“三个方法去除焦虑”。
甚至低价的东西都因此可以变成有品质的潮流和品牌,实用主义的东西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产品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功能,关键要满足心理需求,渲染情绪,抚慰心灵。
强大的营销很难让人挣脱欲望,我们都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有时突然出现的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搞不好是个坑),会让人情绪兴奋,后果是忽略了机会后面隐藏的缺点。
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再去思考我到底需不需要。或者,尽可能屏蔽掉多余的打折购物之类的信息来源,有选择地接收。
3
金钱与效率
我们觉得生活成本比以前高,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东西需要用金钱去换取。比如安全感,比如干净的空气,比如时间。
日本新世代主妇,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拥有强大的家电装备,用高效的方法来解决家务。

前段时间我买了一个五位数的料理机,有些读者好奇到底多厉害?是五位数的价位让大家拭目以待,包括料理机的销售员,她说很多人传她是在卖“神锅”。
但事实是,并不省时间,该有的步骤一个都不能少。省了烹煮的时间,但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准备食材和清洗锅具上。而因为买了料理机,家人对我厨艺的期待值也提高了,下厨的次数更多。总体而言,完全归属于自己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我对于用花钱买效率的看法是,并非单纯地节省时间,快速地做事情,而是正确地做事情。如果我们一味求快或方便,有些电器反而就成了鸡肋。
统筹全局,安排节奏,规划生活,最智能的机器其实是你自己的大脑,所以,如果你本质上不是这样的人,高性能电器也无法物尽其用。而花大钱买的这些装备,真正改善到的是家务的成功率,主妇的体面从容,以及对家事的信心。
4
恰到好处,张弛有度
我是一个对钱并不敏感的人,我的先生卯先生让我管理日常开销,以毒攻毒,虽然依旧算不得精明的主妇,然而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
老实说,在上海,一个家庭日常开销真的挺花钱的。卯先生努力工作主要负责“开源”,我管好“节流”,但并非一味地死抠,恰到好处,张弛有度,分配好有限的金钱(努力ing)。
制定每月预算,固定的开销不能动,这一点很重要;用更实用的方式来装点生活,比如省买花的开销,而是用应季的水果来装点;不滥报小朋友的报辅导班,选择几个真正能坚持且有兴趣的课外班;外出旅游“穷游”,用积分换酒店和机票。
与此相对,不过度节餐费,小朋友们基本的营养,父母的健康都得照顾到;花一部分钱投资在人身上,比如健身、保险和自我能力提升;以及维持基本的仪式感,比如遇到节日下馆子,全家出游,鼓励小朋友的奖品。

消费观上,我的最大改变在于,将花钱的重心从花在东西上,逐渐成为花在做的事情上。我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从单纯的拥有物品,变为一起去参与外界,所以“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金钱多用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如今大家都在倡导极简主义,其实并不是说,你的衣橱都得是黑白两色,家中真得空无一物。真正能掌控好物欲,在本心。追求更好的生活,其实就是剥开层层剥茧繁复冗杂的表象,去认识真实自我的过程。
丰富自己的人生,建立与外界的联结,如果能在此过程中创造一些小小的价值,这大概比拥有任一件物品都更有意义。

本文作者:阿卯,前外企主管,现主业相夫教子&女,兼职自媒体人,撰稿人以及绘本翻译。
本文原载于阿卯公众号:阿卯的小葫芦
本文配图除标注外,均来源于Ins博主@chii_moi,一位日本主妇。
你有自己的双12原则吗?
请留言和我们分享
虚度美学课堂
日常咖啡品选课
学习从品尝咖啡
懂得生活中的“慢与美”
微信扫描二维码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