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锁“教育”与“成功”之间的扣链? | 风向书单191130

一位家教老师,因为一对一上门辅导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能够得知学生家庭的一些秘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吴晓乐的第一本书,如实记述了她所经历过的九个家庭的故事,描绘了九种失败的家庭教育。如果一个孩子终日生活在孤独、焦虑、恐惧、压抑等境况中,自然没有闲情逸致去关注做题、考试、升学这类世俗所谓的头等大事,而且如果不理清思绪,很有可能在长大后将这种境况通过失败的家庭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则描绘了与东亚应试教育相反的另一幅看似更多元的图景:塔拉的父亲曾经是一个嬉皮士,他把一家人带到与世隔绝的山上生活,塔拉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家庭中接受教育。她出逃来到剑桥学习,但极力避免自己成为另一个美国梦的典型,反而试图解锁“教育”与“成功”之间的扣链。塔拉所受到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家庭塑造、名校教学和自我探索,三者构成的几乎是全然不同的世界。对她来说,教育意味着接受不同的声音、时常的自我更新,也令她有勇气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就如她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的,“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
除了这本从多个维度探索何为教育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之外,本期书单还有梁捷为经济学的入门者量身定做的《梁捷经济思想史讲稿》;早夭的阿根廷天才女诗人的诗歌集子《夜的命名术》;探索政治对经济影响的《资本之城》……
(点击卡片可购书,文末可投票与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广博背景和富于人性的经济学思想渊源,对经济学的自负有一种解毒的功效
这本讲义实在可谓是用心良苦,足可视为在各种问题和考核之下,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突围。经济思想史并不具有实操性质,换句话说就与找工作没什么关系。于是梁捷老师将这门课变成了博雅教育的载体,这种博雅教育也并非甘阳那种隐微写作、古典学,而是将历史的、观念的东西变得现实可感,由经济学的点变成时代思潮的面。经济学因为自身强大的解释力而使学习者认为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而这本书中展示出的广博背景和富于人性的经济学思想渊源,则可以让人反思经济学的自负,有一种解毒的功效。
比如书中将密尔单独列为一章,章节中对密尔的经济学贡献所言并不是很多,但由密尔带出了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历史主义等诸多思潮,密尔的思想可谓上承李嘉图,下启马克思,而只有理解密尔这个节点,才能理解英国经济学中经济史学派和经济理论学派的分歧,更好的将经济思想史的脉络理清。
·即使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哲学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来
这是一个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哲学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真正了解什么是哲学的人仍然少之又少的时代,于是乎,各种民哲、鸡汤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学院派的哲学教学总是从哲学史入手,学生背了一大堆某某哲学家主张巴拉巴拉,却并不具备哲学思维。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思维?英国哲学家蒂莫西·威廉森的《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试图以一种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方式解答上述问题。
作为一本哲学的哲学或者说元哲学之作,本书探讨了哲学思维的多个维度:常识、论证、术语、思想实验班、理论、方法论、哲学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建模。通过介绍哲学家如果用特定的方法来满足人类自古以来无法满足的好奇心,威廉森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观念从常识到哲学的进化之路。
·诗歌对她而言最大的作用是修复
作者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自幼长期受失眠和和幻觉困扰,药物依赖严重,从少女时代开始接受精神分析,19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青年时代旅居巴黎,学习并翻译了法国诗人的作品,并与这些作者建立了深刻的友谊。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因抑郁症和自杀倾向多次出入精神病院,并与36岁时服药自杀。
本书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出版的全部诗作。皮扎尼克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的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夜的命名术》的题目是作者自己起的,包含了代表皮扎尼克诗歌的三个元素:首先是“夜”,这是她的核心意象,因为她长期失眠,经常在深夜写作;其次是“命名”,其实就是对词语的使用,她相信词语是可以从纸面上立起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要耗尽心力去寻找最恰当的词语;最后是“术”,一方面有“炼金术”的意思,写诗对皮扎尼克而言是 一个用词语作为原料不断提纯精炼的过程,另一方面有“术法”的意思,她在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访中说,诗歌对她而言最大的作用是修复。
·学界前辈的起居注,二十年间的社会变迁
费孝通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却在种种政治风波中错失了二十多年,晚年才重新拾起书本,并身居高位。晚年的费孝通,时而读书著述讲学,时而四处田野调查,他的一言一行全部被身边的助理张冠生记录在案。
在这本由张冠生记录整理的《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学界前辈孜孜不倦思考问题的身影和悉心指导后辈的形象,可以看到一名高官心系乡土的情怀,也可以看到一名身居要职的学者被前呼后拥无法再直接获取乡民最真实情况的无奈。通过费孝通的言说和足迹,我们也重温了中国社会二十年间的变迁。
读完本书,不禁要问:这样的学者过去是常态,但现在和未来呢?一切恍如前世。
·从一个理念极端的家庭出逃,又避免成为美国梦的典型,如何解锁“教育”与“成功”之间的扣链?
有意思的是这部书的书名。原版书名Educated广为人知,作为一部处女作,它长期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被认为是近年来出版界的一个“奇迹”,塔拉的自述让许多读者在震撼中重新审视“教育”的涵义。然而,中文版的译名避开“教育”二字,背后的缘由意味深长,这个词在中文里给人的感受与作者实际要传达的观点大相径庭。作者塔拉所受到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家庭塑造、名校教学和自我探索,三者构成的几乎是全然不同的世界。从一个理念极端的家庭出逃,来到剑桥学习,但塔拉极力避免塑造另一个美国梦的典型,反而试图解锁“教育”与“成功”之间的扣链。对她来说,教育意味着接受不同的声音、时常的自我更新,也令她有勇气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就如她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的,“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
·教育的本质是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教老师,不是家庭成员,却因为一对一上门辅导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能够得知学生家庭的一些秘密。从业八年,从兼职家教到职业家教,吴晓乐以家教老师的身份迈入大量台湾家庭,目睹了家庭教育的种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吴晓乐的第一本书,如实记述了她所经历过的九个家庭的故事,描绘了九种失败的家庭教育,刻画了九个学生及其家人的困顿和挣扎,并在最后反思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吴晓乐发现,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孩子掌握多少知识点,做对多少题,考多少分,而是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有没有得到尊重。如果一个孩子终日生活在孤独、焦虑、恐惧、压抑等境况中,自然没有闲情逸致去关注做题、考试、升学这类世俗所谓的头等大事,而且如果不理清思绪,很有可能在长大后将这种境况通过失败的家庭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被霸凌者一个人的逃亡与新生
本书是90后作者爱德华·路易斯自传体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书中描写了一个出生于法国闭塞工业村庄的一个原生家庭的男孩成长的故事,小镇的民风完全迥异于现代文明社会,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拿破仑时代。当地的男人野蛮粗俗,当地的女人也嘴碎、保守。主人公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细腻的男孩完全与他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父母兄弟姐妹同伴等人物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主人公“娘娘腔”男孩的性格特点同周围的人完全不同,所以成了众人霸凌的对象。
从语言到肉体,主人公日复一日的在家庭、学校、同龄人中遭受着不堪忍受、难以启齿的苦难,亲人的家暴、同学的欺负 、邻居的嘲讽……主人公不得不迫使自己接受扭曲的价值观,泯灭自己的本性,让声音低沉、骂脏话、打架、踢足球、谈恋爱、约会……企图把自己变成和别人一样的人,以此来融入社会。自我欺骗的主人公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并且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自己在戏剧表演方面的天赋,由此萌发了一个逃离家乡彻底告别噩梦般生活的念头。结尾小说的主人公参加了村里无人通过的高中考试去了外地一所艺术类高中学习,告别过去开始新生。
·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
工人新村,是20世纪50—90年代为国有企业职工集中建造的住宅区,是社会主义城市的重要组成,也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区类型和城市景观之一。工人新村的产生、发展、停滞、衰败与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于2008—2010年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社会变革中的外来务工者等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对新村空间规划原则、两代新村工人社会身份建构、居住流动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新村改造与保护的讨论,揭示工人新村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转型背后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横向体现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动态特征,纵向反映了国际关系思想争论及其发展的脉络
书的编者之一斯米特教授是国际关系学界建构主义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关注国际关系伦理的政治性。另一位编者斯尼达尔也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本书具有系统性、平衡性和发展性三个特点,兼顾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在经验与规范双重维度之间以及主流与边缘之间的平衡,书的编排设计体现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动态特征,又从纵向反映了国际关系思想争论及其发展的脉络。
全书的内容围绕着两大主题展开:一是经验性(和/或实证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不同理论、方法及分支学科之间的动态关联。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一个明晰的理解。作者认为首先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问题、假定及逻辑论证,其次,可以将国际关系理论理解为相互竞争的实践性话语,最后作者对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希望以此引发人们推动该学科的进步和拓展。
·政治力量是如何塑造出一个竞争激烈、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的
众所周知,政治追求的是权力,市场讲究的是利润。在某些情况下,在市场上追求政治目标、在市场上采用政治手段是否会意味着失去效率和理性呢?本书将会探讨政治与政治冲突对经济制度的影响。起初,人们普遍支持弗里德曼的推断,认为市场与政治界限明确,在各自范畴内都有着特定的行事方式。市场与政治分离极为必要,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就会引发理智甚至是道德上的麻烦。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英国激烈的政党冲突将政治与经济联系到了一起。书中还论及了早期现代国家的形成以及社会精英是如何参与国家事务的。金融实力成为了重要的核心部分。作者概述了1672年至1712年间的英国政局,探讨了政治制度及其变迁,作者通过对当时财政与政治架构的研究,深入探究了被称为"被资本强迫的国家形成之路"。作者将英国同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概述了法国、荷兰共和国、西班牙与瑞典这4个欧洲国家的公共财政体制。作者指出产权是影响经济变革的一个关键因素。本书旨在从组织与个体层面阐述政治力量是如何塑造出一个竞争激烈、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的。
往期精彩
数据如何控制头脑,摧毁独立思考? 如果逻辑不是万能的,讲话还要不要讲逻辑? 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必定是伟大的犯人 那些试图翻越柏林墙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异议如果注定不被采纳,我就该闭嘴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