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必定要去的地方
查看话题 >在东京看《Joker》
旅行与电影系列: 纽约与《亿万》 在釜山看《婚姻故事》
工作关系,这两年出门远行的机会明显增多。作为一个懒散的影评人+写过几个英文剧本的(未来)编剧,每到一个新地方,如果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当地的电影院看场电影。
突发奇想,决定写一个在旅行中看电影的系列,记录旅行,也记录电影。

十月下旬在东京待了两周,相比上次去东京跑断腿的匆忙,这次算是在工作、看展、郊游、购物和打卡美食之中取得了平衡。自觉幸运的是,正赶上《Joker》在日本上映,省去了在网上找资源的大把时间。








Joker:自由且诗意
在经历了超人和蝙蝠侠的低迷之后,DC宇宙这几年的发力很值得肯定。神奇女侠、海王还有这次的Joker,各具特色,找到了区别于漫威宇宙正能量、一家亲的另一种风格。
DC宇宙的超级英雄多少都自带些黑暗气质,因此给到人物内心的篇幅也比漫威要多。而讲述精神病患者Joker的这部电影,几乎已经脱离了超级英雄的影片范式——你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文艺剧情片来看。
嗯,是的。我不认为《Joker》有什么惊悚的元素,相反,它黑暗的很是诗意。
影片的故事脉络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本性善良无害的人,如何被社会和周遭的恶意逼迫成一个反社会的精神病患。“小丑”经历的恶意与绝望,比如被抢走维持生计的广告牌、被同事陷害丢掉工作、被崇拜的大人物嘲弄,都不难令观众产生共情。毕竟人活在世上,多少都会有如扁舟入海、难以掌控命运的窒息与无力。
《Joker》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小丑”的痛苦可视化,如何让观众对一个精神病患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影片至少通过两方面做到了这点——第一毫无疑问是主演 Joaquin Phoenix 的炸裂演技,第二则是“小丑”在寻找和定义自己过程中的多次反转。

主角 Arthur(小丑原名)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长期缺席,因此,对父爱的渴求构成了他一切行为的潜意识动因。母亲多年强加给他的生存使命——“To bring laughter and joy to the world”让他极度崇拜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主持人Murray,甚至把Murray视为自己的父亲。当母亲不断写给竞选市长的韦恩企业CEO的信件曝光后 ,Aruther得知了自己是韦恩的私生子,一时间,父亲形象的回归,给Arthur带来了近乎狂喜的燥乱。
然而,Thomas Wayne 很快用证据否认了Arthur的私生子身份,撕裂了Arthur的自我身份认同;紧接着,想象中的父亲 Murray 又在节目上对 Arthur 的狂笑表演大肆嘲弄,使 Arthur 在被背叛的冲击中进一步远离自我;如漩涡般的反转并没有就此停止,在求证韦恩说辞的过程中,Arthur 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一个被精神病母亲领养、在童年遭受极端虐待的孤儿。
这三重精彩的反转,一步步促成了DC宇宙大反派——“Joker”的诞生,当然,是以小人物 Arthur 的死去为代价的。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小丑”重生后在台阶上的这段独舞,绝对入选我心目中的“年度十佳”。
个人认为,成为“小丑”之后的这个人物,已经不再是个精神病患,因其终于找到并成为了自己,这种自我认同与现实身份的高度统一,带来的绝不是疯狂,而是与命运和解之后的醍醐灌顶。
除此之外,“小丑”的服装设计也是满分!红、黄、绿三色的高饱和度叠加,不止是“小丑”身份的舞台化体现,这尖锐的多彩,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暗夜无边的哥谭,宣告旧秩序的瓦解。小丑之舞的每一拍节奏、每一步跃动,跳的都是自由。

DC粉丝都知道,“小丑”所在的哥谭市是以纽约为原型的。和今天象征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不同,在美国的历史上,尤其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纸醉金迷的纽约同样是肮脏、混乱和冷酷的代名词。
我有个美国同事曾和我说:“New York is supposed to be tough”,在同事看来,如今已经不tough的纽约,丧失了它的精气神儿,不再如从前那么有魅力了。
也许《Joker》的最佳观影地应该是纽约,但当我在亚洲最秩序井然的都市——东京观影时,倒被这其中的反讽意味深深吸引。
东京观影
这次选择的是日本桥三越百货附近的一家 TOHO Cinema。TOHO Cinemas 是日本的连锁院线,在东京尤其多,两周后我在福冈也想去TOHO看电影的时候,就只在天神站找到一家。
要说日本桥这个区域,我真要强推。既没有新宿、涩谷那么夸张的人流,又不似银座由内而外散发出CBD的高冷。15年第一次来东京时,也把日本桥作为景点打了卡,但当时的游人心态太重,并没有时间品出日本桥的优越。

日本桥一带有许多独立咖啡馆,很适合看场电影后悠闲小坐。不过这次我也没有坐成,因为看电影出来就赶上东京的消防文化游行。来自日本各地、各行业、各年龄的方阵依次走过,一边行进,一边表演,主路可能一直封到了银座。日本桥边上的小路上,还在举办“诸国往来市”——日本各地美食的小型市集。


这等热闹我当然要跑去凑。先是在集市上买了甜品和清酒,喝到微醺,然后在路边占个位,看了好一会儿方阵游行。原来我以为此类方阵游行表演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活动,没想到岛国人民也很擅长此道。既有女学生啦啦队上下翻腾,又有各种日本传统舞蹈轮番出阵。直看的一双双游客眼,分外惊奇。
再说回看电影。
东京影院的硬件设施,和日本的大多数东西一样,有无比细致的人性化,比如进场买的食物会有专门的托盘,方便入场之后摆放。


因为一向对看电影的座位很挑剔,在国内通常我都会提前三天买电影票,就为能选到观影效果最佳的中心位。在东京本来也打算这么干,但工作一忙就给忘了。周五晚上路过影院,赶紧在自助售票机上买周六上午的票。不得不说TOHO的自助售票系统做的不错,就算没有英文指引,买票也不成问题。
TOHO 不一样的一点,是影厅最中间两排的座位需要加收1000日元,因为这两排座位空间更大,还有类似工位一样的隔板,坐进去之后,旁边人在做什么都不会影响到你,而且每个座位边上,还有个平台可以放食物放包。这个平台对于冬日观影尤其有用,可以两手空空、舒服自在的观影,而不是整场电影要同时抱着羽绒服、背包和爆米花。

加收VIP座位后的价格是2500日元,折合人民币162元,比在上海看IMAX场还要贵,但考虑到东京整体的物价水平,也能接受。
比较享受的是观影过程本身,因为日本人看电影真的是太安静了,安静到连咳嗽声也没听到过。这种社会层面的高度自觉,有一种让访客也不敢造次的约束力,每每去到日本,我都觉得自己变得更守规矩了。当然,虽然我不会在日本闯红灯,但每当看到红灯亮起,我还是会由衷燃起一股想穿越斑马线的冲动。这种冲动有时候很是强烈,需要我搬出“不能给祖国丢人”这等大道理,才能勉强压制下去。
比较可惜的是我不懂日语,只能选择英文原音的电影,总感觉不能在东京看场《天气之子》,多少有些遗憾。
PS. 文中所有东京的照片均为本人手机拍摄,请勿随意转载。 个人公众号:郭大侠的江湖

天下第一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在伊斯坦布尔断了根肋骨(下) (4人喜欢)
- 我在伊斯坦布尔断了根肋骨(上) (13人喜欢)
- 美剧十年,女权变迁:群像落寞,双女主闪光 (9人喜欢)
- 美剧十年,女权变迁(中):政治正确的量变,是否真的带来了质变? (3人喜欢)
- 美剧十年,女权变迁(上):群像剧与标签化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