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 “纪实+综艺”如何跨界与创新?

2018年扬起的“偶像元年”之风于2019年继续盛行。在大热养成综艺的基础上制作垂直、衍生节目也成市场流行。真人秀模式逐渐老旧,偶像生活观察类等泛纪实内容喷涌而出。除了明星加持的泛纪实节目之外,关注普通人的观察式纪录片也方兴未艾。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纪录片和综艺在最近几年产生了很多的跨界尝试,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案例,从内容制作来看,出现了很多元素和场景的混搭,从形式来看,纪实、泛纪实甚至纪实娱乐、纪实综艺的内容,从兴起到成熟,是一个非常快的迭代过程。现在很多人在谈纪实+综艺,这两个概念混搭到一起,也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很多平台反映纪实+综艺的节目受到了观众和赞助商越来越多的认可。
从平台来看,纪录片的传播渠道除了电视台之外,新媒体也成为非常重要的窗口,现在移动端、PC端、手机端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纪实+综艺成为业界探讨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12月11日,在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便以此契机召开了一场名为“纪实综艺节目的跨界与创新”的论坛,此次论坛特意邀请到五位纪实娱乐节目的优秀制作人,共同分享开发纪实节目娱乐属性的行业经验以及市场需求,并一起探讨如何不断提高纪实节目的娱乐属性与内容水平,以及泛纪实节目与真人秀综艺的边界等问题。
以下是DOCO热纪录参与此次论坛的现场实录报道。
| 主持人 |

肖龙
新鲜提案真实影像提案大会联合创始人 & 制片人
| 圆桌论坛嘉宾 |

王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总导演

Kenny Bae(裵基亨) 韩国广播公司KBS高级制片人

张顗云集将来《可以跟你回家吗?》制片人

赵琦《奇遇人生》《殇城》总导演
主持人:我先问一个问题,各位嘉宾平时看综艺节目吗?
赵琦:我不看(综艺节目),我不太爱看,后来看了一些。
Kenny Bae:Yes,看的。
王宇:我看的,还看得比较多。
张顗:我除了自己喜欢看之外,有的时候还带着任务去看,要做分析。
主持人:我觉得也是,因为你们三位中方嘉宾都是从做纪录片开始,然后做纪录综艺。赵琦您已经做了两季《奇遇人生》,是纪录片制片人和导演,纪录片有纪录片的一套价值体系,综艺有综艺的一套逻辑,您觉得当纪录片和综艺价值体系相冲突的时候,您怎么平衡?
赵琦:这在我这儿也不是什么挑战,《奇遇人生》和我做的其他独立纪录片,从根子上是一样的东西,无非就是从表达的程度、外在形式可能有一些区别,我不知道有没有别的一些形式,或者别的一些节目类型,如果做成综艺是这个方向,做成纪实是那一个方向,我可能不具备做那种节目(综艺)的机制,因为我终归是做独立纪录片的人,从这个源头走过来的。

主持人:但是第一季和第二季毕竟有所不同,第二季您更偏纪录片,还是更偏综艺?
赵琦:很多豆瓣豆友不是认为第二季比第一季要差吗?
主持人:分数能表现出来。
赵琦:说明大家对很多东西的向往和纪录片本身希望探究世界的真实性有一定区别,所以让我思考,大家看综艺节目的理由是什么,大家想从这里面获得怎样的憧憬?或者说有别于日常生活里面没有看到的新鲜东西,还是对以往生活更多的挖掘,这是综艺节目和纪录节目受众不同的要求。所以第二季里面,有一些用户产生了一些疑问,这恰恰是我们由于创作思路的变化产生的结果。
主持人:各位嘉宾对于赵导,或者大家有什么观点,愿意评论或者自己的感受,都可以随时发言。
Q:综艺和纪录片,你们在做的时候,我相信会有一定的张力,你们是如何取舍的?
Kenny Bae: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张力,没有冲突,我喜欢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我希望能够有突破,我说的是技术的问题。有人说纪录片很无聊,如果我们有创意,我们希望可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同时以成功的方式呈现。我说的意思就是要利用技术,你可以选择呈现的方式,以传统的方式或者创新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所以纪录片也可以非常有趣。
有一些纪录片非常受欢迎,在韩国的收视率也很高,我的同事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那一部纪录片有500万人看过,他们甚至去电影院看这个纪录片,所以纪录片在市场上也是受欢迎的。不要觉得我们需要平衡,有时候不需要这样,纪录片不一定是无聊的。所以我们也可以以传统的方式呈现,也可以利用一些娱乐节目的技巧,使得纪录片更加有趣。

王宇:我特别同意,我也同意赵琦老师所说的,我们做纪实出身的,做任何一个节目的时候不太有内心真正的挣扎,我们要做一个什么节目,就沿着我们的基因在做。我们做文化类的节目比较多,我们也要有娱乐性。
现在各个平台负责人,大家并不是说不愿意做文化类节目,做读书类节目,做有深度的访谈,而是说很多做得不好看,如果这个节目很精彩,这些书或者文化、艺术,都是可以打动大家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理想,希望多做一类这样的节目,但是如果做得不好看,就跟其他节目是一样的,就是一个不好看的节目。所以我们做任何节目,不排斥娱乐性,也不排斥讲故事,我们希望做得好看,同时把价值传达出来,这是我们希望可以做到的。

主持人:张顗,你们做节目应该不是从娱乐性或者好看为出发点,你们做的这个节目,心用在什么地方?
张顗:我们刚才分享的《可以跟你回家吗?》是观察纪实纪录片,界限更严格一点,但是刚才您提到的娱乐性或者好看,我觉得不要排斥这些可能性,好看是我们要追求的一个目的,往往纪实类节目,或者纪录片,或者综艺,最终想走到的终点是什么,终点是真的可以打动人,而且能关照人的内心。
如果对于一个真实的追求是同样的,不要排斥任何的可能性和道路,或者是呈现的方式,但是如果我恪守做的就是纪录片,而非纪实类节目,或者纪实综艺的时候,就像我们刚才《可以跟你回家吗?》讲的项目本身,我们也会谈在路上拉不到人,是否可以假装一个人,这在纪录片的范畴就是越界了,这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很多综艺的做法设置一个环节,让参与者在这个环境里真听真看真感受,然后我记录下来。

《可以跟你回家吗?》这个项目难道不是我们设立一个环境吗?这个模式就是他设立的环境,只要大家恪守在这个模式里面去记录,然后记录者、镜头背后的人、被记录者,都在这个环境里发酵、变化、产生共鸣,或者互动或者冲击,这也是我们把它设置在这个环境里面、让他们有变化的原因。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提醒自己,不要自己把自己对立起来。
主持人:纪实娱乐或者纪实综艺,毫无疑问比纪录片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赵琦两年前跟我说过,纪录片应该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现在您这个节目确实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我想请问几位老师,节目获得了这么高的关注,是不是也得到了很多的压力?一个受到欢迎的纪实节目,肯定是听到了来自大量不同观众的反馈或者市场的反馈,甚至包括未来赞助商对你们的反馈,压力在哪里?创新的动力在哪里?我想请赵导先分享一下。

赵琦:我现在的想法有一些变化,我觉得纪录片如果要靠它活着,如果也希望它能对现实的社会有更多的影响,理论上当然希望被更多人看到,意味着可以卖到更多的市场,也可能潜在的改变更多人的一些想法。
但是有的时候世界的复杂性,作为一个创作者、作为一个导演,有很深的体会,实际上一般的娱乐形式是难以承载这样一种观察的,势必还要回到最原始的、作为一个作品的艺术表达上。这样层面的作品,不能以获得受众的认可作为一个标准,来判断它的价值,很多伟大的作品对于一般观众来说,都不是好看的作品。我们做的东西有几千万的点击量,从黑白片开始到现在,伟大的电影点击也最多几十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冲击,无论是受众的认可,客户的认可,当然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对你是很大的鼓励,如果一方面因为它获得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没有违背你的价值观,但是只有一定的折扣表达的作品,因此有了更大的影响力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好的事情。
反过来,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见得意味着你的作品价值就低,有可能有一些作品被十年以后的观众看到,也可能会留在档案馆里,成为未来很多研究者研究的一些内容,所以也不应该因为纪实和综艺的结合产生了一些影响力,就认为这就是它的方向或者说这就是我们未来都要走的路,起码对我来说,我不能丢掉做独立纪录片的工作。

Kenny Bae:事实上我非常尊重不同的创作者,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角度,所以导演们可以去保留自己的角度,这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在讲到娱乐节目的时候,就是一种趋势。现在我们都会关注这样的节目,因为它有很广的受众,这是一个趋势、潮流,这正迎合了观众的口味,所以有一些纪录片制作人也看到了这个潮流,他可以记录很多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方面的,也可能是人文方面的,可以是不同领域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一些纪实性的节目确实可以跟纪录片元素结合起来,这样的节目可以向我们展现一些事实,它就符合纪录片的特点和元素,同时我们也可以紧跟潮流,跟娱乐节目的特点结合起来,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毕竟我们纪录片的元素也很重要。
另一点,我们所说的平台,跟以前不太一样,因为过去我们通常就是通过剧院或者电视频道看纪录片,我们一定要通过这两个渠道看纪录片,现在可以通过移动端或者流媒体平台等等观看纪录片,观看不同的节目,所以纪录片也可以以更短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可以展示目前内容消费的趋势,所以我们可以不断的体现在消费内容方面趋势的改变。
张顗:两位老师都讲得非常好,我们有的时候会想到除了大的格局观之外,还有一点点小的自我内心的认识也是好的,我内心对自己有所关照,不排斥这个世界,跟世界有连接,也不要硬说一定要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这些对于我们自身的认知的帮助,也会体现在我们的作品中,往往有了这样一些释怀的状态,或者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主持人:如果你们都财务自由了,是想做纪录片,还是做纪实真人秀,还是做一点别的?
王宇:我一直很羡慕赵琦老师的状态,当赵琦老师有独立纪录片的作品后,接下来做什么作品,他可以随便玩。就我个人来说,我还在摸索,不管是不是自由,我都希望以后可以做出像赵琦老师这样的作品,我现在只是做一些节目,在有限的能量和范围内,尽可能把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节目让到底了解。

主持人:这本来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做这种东西的怎么可能财务自由,谁做纪录片能做成财务自由吗?独立的片子在我看来,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尝试,但是很困难,现在越来越困难。可能很多作品大家都不知道,这样的片子价值在未来来看,可能价值远远大于像《奇遇人生》这样的价值。有一些是可以让你安身的,有一些让你立命的,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怎么进行选择,我只是无意中先开始做立命的东西而已。
王宇:我们在网生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进入这个市场,一路也算比较顺,虽然也有一些转变。让我比较踏实地做网生节目,或者做节目,因为我们当时采访了一个嘉宾叫徐斌(音)(艺术家),我看他的一本书,就是说流媒体这些东西在他看来是大众艺术,所以我还是做了一点跟艺术沾边的事,因此我把我们的节目或者我们做的东西,努力往这个方向走,我们希望是大众的,同时也是艺术的,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放。
Kenny Bae: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和方向,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主办方非常明智,不断的推动纪录片的发展,我们的技术、艺术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不断发展的技术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打造纪录片,而且这些技术也不断改变我们制作纪录片的方式,我们以后可能会有人工智能的纪录片,会有很多新的元素融合到我们的纪录片中,所以以后我认为纪录片展现的方式也可能会演变,观众也不断的会有需求,纪录片也会迎合现有的趋势,会结合技术和观众的需求。所以我们有两个任务/使命,首先要知道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发展的优势来更好的促进纪录片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这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我今天问几位嘉宾并不是关于纪实真人秀,我觉得这几位嘉宾都是非常open的人,他们有很多想法,才在纪实真人秀方面做了这么多的尝试,他们可能在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好奇心,同时也知道每一类情况的相同和不同,甚至可以交融的地方在哪里,他们把不同的优势结合一起,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每一个地方的弱点,所以这也是他们能做成让大家喜欢看的纪实真人秀的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保持好奇心,他们有勇气向外面跨出一两步。

-
豆友15928911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6 18:06:58
-
香槟问题🥂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2 19: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