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与藏地的罗汉(6)
The Arhats in China and Tibet
Stephen Little
Artibus Asiae, Vol. 52, No. 3/4 (1992), pp. 255-281
译 杨瞻
第三件唐卡[Thangka]描述了佛教中四个方位的守护神,或者说是天王[Lokapalas](图中3a-c)。在唐卡上边,手里拿着一个琵琶的是“提多罗咤”[Dhrtardstra(T.Yudl-hhor-Sung)],他是东方天王。表现成一个汉地军人的样子,带着盔甲和飘动的头巾,头上戴着头盔。他站在一个带有男人身体和马头的复合恶魔人物上。守护王 他的头被火焰包围,他的身体被云包围着。在唐卡下半部的人物是毗卢勒叉[(Virudhaka)(T.Hphags-Skyes-Po)],他是南方天王。他的右手里拿着一把剑,这是他的标准配置;左手拿着剑鞘。他也是汉地军人的形象,戴着造型为龙头的头盔。他站在仰卧的恶魔上。他的身体被火焰的光环绕。


可以推定,这件唐卡可以与另一件唐卡相联系。另一件唐卡上描绘了西方和北方的守卫者,西方的是毗留博叉[Virfipiksa (T. Spyan-mi-bzan)]北方的是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 (T. Rnam-thos-sras)]。这件唐卡中的持国天王和增长天王的形象显然是从元代早期的汉地天王原型中衍生出来的。其中,最接近这种天王风格的是北京以北的居庸关拱券(图5)。居庸关的这座纪念碑可以追溯到1345左右,表现了汉地与藏地两种装饰风格的共同影响。

这种强烈的藏地的影响与十三世纪末蒙古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改进有关,这反映在居庸关券顶的五方佛曼陀罗中。居庸关上的一个守护天王的形象源自汉地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宋代(96O-1279)和金代(11I5-I234)到唐代(618-906)。本文余下部分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确定克利夫兰三件唐卡的年代,以及达摩多罗居士[Uupasakas Dharmatr-ta]和哈香尊者[Hva Shang]在这一罗汉群体中存在的意义。这两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他们在藏地的罗汉绘画中清晰的展现了异域人物主题的影响,也因为他们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哈香尊者和达摩多罗最早的人物形象之一。下文我将讨论这些人物在汉地和中亚艺术中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