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风平浪静的闲暇
不久前看完了今夏的话题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一个很会读空气(察言观色)的女主,毅然跟之前的生活告别。

顶着一头不再用夹板拉直的天然卷,搬进了郊区破破的小公寓,和一群有趣的邻居朋友交往生活的故事(奈何中途画风突然玛丽苏了起来)

让我想起多年前非常喜欢的一部日剧《西瓜》,也是夏天,关于女性寻找自我、重新审视当下生活的故事。
无论格调、剧情都比《风平浪静的闲暇》高明太多,回过头再看就发现,原来当年日剧的选题都那么超前了,现在都是在炒冷饭,强烈推荐!

自己呢?则是被迫进入了一种突如其来的闲暇。
出门旅行频率断崖式下跌,在淘宝下单的数量却急速上升,尤其最近还买了面包机,开始在家捣鼓各种好吃的,成本不过几块钱的全麦核桃包,刚烤出来的时候太香了!

初秋时上海的天气特别好,没有雨,每天都是大太阳,可以把衣服和被子晒得香喷喷。
拒绝了一些不想做的工作,时间一下子多起来,冲一杯咖啡,煮好桃胶香芋牛奶,好好看书的条件全部完备。
过去的两个月,看过这些好书想要介绍给你们~
《巨浪下的小学》 作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很棒的非虚构作品,但内容实在太虐心太沉重,讲的是日本311海啸。看这本书的时候意识到,作为局外者,其实并没有真正关心过这场灾难,精致且秩序井然的日本表像掩盖了一切。作者是旅居日本20余年的英国记者理查德,他走访了海啸受灾最严重的石卷地区,用无数小细节还原残酷的真实,试图揭开大川小学生死存亡那一刻的谜团。
一向防灾培训和安全措施很完备的小学,为何这所会成为整场海啸当中损失最惨重的地方之一? 书中关于招魂、灵媒的部分也是一个看点,好在作者并未作过度解读,仍停留在冷静的界限之内。他写海啸的残酷,也写出了应对这场灾难时日本人的国民性,对权威的服从、对僵化秩序的死守,让本可以避免的灾难变得无力挽回。
《82年生的金智英》 作者:赵南柱

韩国特别火的一部女性议题畅销小说,已经被改编成电影刚上映。诚实地讲,行文实在太白话了,作为小说也没什么文学性可言,但立意和选题都很好,尤其在女性地位低下、男女差别极大的韩国,意义太重大了。
纵观近几年的韩剧,塑造了不少敢于反抗男权和性骚扰的勇敢女性角色,《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就算敏感点也无妨》、《汉谟拉比小姐》都是好范例。

凭什么女职员就该给大家泡咖啡、在聚餐时帮大家烤肉呢?凭什么要忍受讨厌的练歌房团建,而不能说出我想早点回家?凭什么身为女性,就要为了生孩子而失去一切呢?
说起女性地位,大多数人都感觉中国女性要比俩邻国好,其实东亚三国不过都是国际垫底水准,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中国女性地位看起来比较高,一个是历史原因,从上而下的妇女解放,跟女性自己内心觉醒还是不同的;另一个则是,我们能看到的“真实”,根本不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真实,只存在于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小部分群体。
《地下1》/《地下2》 作者:村上春树

追踪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纪实作品,出自小说家村上春树,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违和感?
尽管一直都很喜欢村上的散文,但是看完《地下1》才对他产生崇敬之心。不管作为小说家在世间获得的评价如何,或是有没有拿到诺奖,都不重要。花整整一年时间去面见亲历者,进行录音采访,然后整理创作了《地下1》,这才是有良知的优秀作家啊!
这个在战后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恐怖事件,说改变了一代人都不为过。正值泡沫经济破灭,社会根基和人们内心都在极大的震荡之中,“世界上最安全的日本”神话也随时破灭。
最令我震惊的是,几乎所有人在中毒感到身体不适后,第一反应是爬也要爬去公司上班,还在不省人事的状态下还跟同事一起做了广播操;事后对奥姆真理教也恨不起来,像是面对一个虚无的东西,不知该把愤怒往何处发泄,甚至有受害的工薪族直言不讳,“如果自己处于同一立场,也可能执行命令。”
仅仅一个事件反映出日本社会的许多个切面,宗教过度自由的后患、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不利、不愿添麻烦的冷酷无情、对工作职责近乎死磕的坚守。
如果仅仅采访受害者,还不足以构成作品的完整性。《地下2》则采访了奥姆真理教的信徒,从另一个视角展现了沙林事件、也揭秘了出家信徒的心路历程。
奥姆真理教在这个时间节点壮大起来是跟社会变化密切相关的,无数人陷入了虚无、不适应现世,正常社会并没有一张网去接住这些人,于是自然而然投靠到神秘主义的那一端。
《沿着季风的方向》 作者:刘子超

收到刘子超老师的新书总是开心的,尽管里面大多数文章已经看过,但重读仍有收获和喜悦。不同于之前主要写东欧的《午夜降临前抵达》,这一本里涉及的国家我都去过,包括特别喜欢的印度和缅甸,读起来格外亲切。
在这个被ins风、vlog、种草等各种打卡式旅行所垄断的浮躁旅游圈,子超的游记真是一股清流,依旧好看、风趣、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能够给人足够思索的深度。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为了寻找新的风景,而是为了拥有新的眼光。”最喜欢缅甸篇里的这句话,来自普鲁斯特。如今大多数的旅行已经陷入俗套,跟探险、探索等扯不上任何关系,无非是按着前人的路重走一遍,把自己放入同样的风景框框里。
仍旧能看得心潮澎湃,是因为子超所记述的旅行,也是我真正向往的那一种旅行方式。
《中国食辣史》 作者:曹雨

一点也不枯燥、很好读的人文社科小书,讲了辣椒进入中国四百年时间的发展史,更像是一篇通俗易懂的论文。
为什么辣椒最先传入的东南沿海和江浙地区反而不太吃辣,贵州倒是中国吃辣的鼻祖,看完你就知道了~(看着看着特别想吃川菜湘菜啊!
《如何让你的猫更幸福》/《撸猫才是正经事》/《猫咪家庭医学百科》

最近和猫咪呆着的时间变长了,有时候我们会一起窝在沙发上看书,我给她读诗,她则轻轻地打着呼噜,偶尔像做了噩梦般浑身一抖。
你是我毛茸茸的运气,我也想让你变得更开心!
《一个女人的自传》 作者:杨步伟

很喜欢看民国时期的人物故事,而这个叫杨步伟的女人,人生简直是开挂了一样地炫酷,出生在清末的大家庭,从退婚开始一路在自己身上改革,从开过医院的女医师到给美国人写中餐菜谱的主妇。
最棒的是她并没有以做事业的女强人为荣,“一个女人对做家事有兴趣并非可鄙的事”,还俏皮地对女儿说,你们相貌几乎有我当年这么美,就留给那些难嫁一点的去当医生好了。有意思~
《北野武的小酒馆》 作者:北野武

导演/演员写的书嘛,通常给人一种出来卖人设赚钱的感觉,不过在看过是枝裕和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之后,彻底改变了想法,有才华的人真是做什么都才华横溢。
在《北野武的小酒馆》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到可怕的北野武本人。讲话像黑帮老大一样无遮无拦,但想想他说的好像都全对,怎么什么都敢说。
关于日本的校园霸凌为何那么严重,北野武的说法是我最能认同的解释了。生死、教育、规矩、人际关系、电影,就像在小酒馆吧台前的一场漫不经心的谈天,人生的大道理不过如此而来啊。
《米、麵、魚》 作者:麥特.高汀

真正懂得且热爱日本美食的西方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啊,他完美地get到了每一座城市的饮食精髓,甚至能找到北海道犄角旮旯里的人生最佳可颂。即使翻译成中文,也有好多想要摘抄的金句,作为日本饮食的入门书最好不过。
我是淘宝代购的台版,整本书的排版装帧摄影都很加分。简体版《米,面,鱼》刚刚上市,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可以买到了!
愿我们都有一个美味且温暖的冬天~
叶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六天五晚和歌山松弛之旅(可抄作业版本) (35人喜欢)
- 来泰国后才认识的水果——枇杷芒 (33人喜欢)
- 37岁旅居曼谷的一年|学泰语 (33人喜欢)
- 在曼谷亲历震源7.9级大地震 (370人喜欢)
- 见识了什么叫摆烂式育儿 (7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