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渔隐
“网师”之“师”,非“狮子林”之“狮”。
园子位于姑苏区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这么说的话大概是找不到的。那么换个说法,就从凤凰街和十全街交叉口沿着十全街慢慢摸过去,望见网师园的出口拐进去,就能找到正门了。网师园是离我打工的地方最近的一个园子,因此去得最多。钱大昕写的《网师园记》很值得一看。他说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在我看来,文言文和古典园林是相通的,都很精妙。网师园就是这样的一个园子,我的最爱之一。
网师园可以说始建于宋,但总体上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清代园林。面积不大,但是很有看头。因为园林卡几乎可以不限次数地去逛,所以我每次只是转其中一部分。园内中部亭台楼榭大都临水而建,布局紧凑,独具匠心。

轿厅往左是我很喜欢的“小山丛桂轩”,非常敞亮的四面厅,花窗很大气。东边是一整面墙的白木香,蔷薇科我的最爱;南面有太湖石,上有蜡梅几株;西面有木樨、黄杨和玉兰。北面是黄石“云岗”,花窗边有对联曰“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有一次走进去小山丛桂轩,阳光正好照在黄石假山上,而这花窗恰好是绝好的取景框,顿时觉得这对联妙极了,深感震撼!可惜之后去过很多次,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小山丛桂”,有说取自北周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也有说取自《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总之,“归隐”之意是很明显的。可惜今年错过了第三轮木樨花,等来年吧。







从小山丛桂轩边上走过那座迷你的“引静桥”,穿过“射鸭廊”,再往前就是“竹外一枝轩”,名字非常有趣,取自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轩外临水,西面有一空窗,也是框景佳作。

然后是“看松读画轩”,屋前有几株高大的松树,还有一棵古老的圆柏,生年不详,树梢已枯。




再过去有“月到风来亭”,据说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也有说取自韩愈“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猜猜中秋月圆之夜,网师园里有几个月亮?某次陪友人夜游网师园,演员在对面的亭子里唱昆曲,我们在月到风来亭欣赏,惬意至极!

“濯缨水阁”整修完重新开放了,这里应该最能体现“渔隐”的主题。“濯缨”取自耳熟能详的《楚辞·渔父》里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钱大昕还写道:“石径屈曲,似往而复;沧波渺然,一望无际。”网师园里的一泓池水非常清澈,金鱼就像开在松枝上(最近去可能要失望了,不知是不是受古城区河道清淤工作的影响)。水面不大,但是确给人以开阔之感——只植小片睡莲而不种荷花之类是非常明智的。



之前在留园偶遇的一位导游说,园林是“在有限的面积内营造无限的空间”,网师园是很符合这一旨意的。保安大叔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园林最开始是私人的住宅,主要是依园主人的生活需求而建造的,但是有的园林在后来改造的过程中越来越追求“园”的特点而淡化了“宅”的特点。网师园还是很好地保留了住宅的特点,因此很有生活气息。
网师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殿春簃”了,走太快可能就会漏掉。“殿春”即春末,取自苏轼“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庭院南面一墙之隔,是大片的牡丹和芍药。殿春簃北面的花窗使得屋外之景触手可及,分别是蜡梅、翠竹、芭蕉。保安大叔用苏州话和我讲解了网师园的历史、殿春簃的内涵、明轩的由来等等,十分敬佩,可谓“高手在民间”。如果有心、有爱,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保安大叔讲过的故事这里就不再复述了,想听的话自己有空去邂逅吧,说不定还能在他手机里欣赏到网师园雪景。




除了山水、花木,园林里还有很多隐藏的宝贝,比如说回廊上的文字。其中馨山将军达桂(据说也有可能不是他)也写了一篇《网师园记》(或者说序)。他说“所谓佳节胜游良会者,不皆欣如所遇邪”,“夫人生行乐不过须臾间耳”,确实如此。砖雕门楼暂时还没见过比网师园里这座更精美的。有游客问哪里能拍到“网师园”三个字,看到两株十分优美的玉兰,也就看到了。


游园于我,不过是借别人的家乘会凉、发会呆、看会花。至于其他,就不想深究啦!


木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智齿崩坏 (3人喜欢)
- 典型和不典型的一天 (4人喜欢)
- 产假余额为零 (5人喜欢)
- 相约星期二 | 祸兮福兮
- 2024年终回顾(简易版)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