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往事

七月以来,我一路向西,从喀山到莫斯科、圣彼得堡,再到华沙,终于来到柏林,算是来到了西欧。
柏林是一座兼具现代感与历史感的城市。在来到这里之前,我对它的印象时是冷战时东西方对峙的最前线,是普鲁士的首府,是拿破仑曾征服过的土地,也是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本部。在国际新闻报道里,提起柏林,更多的可能是历史介绍;在国际关系领域,柏林必然是常被学者提起的地方。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和历史有着深厚的关联,每个地点,每条道路,我几乎都不能撇开它在历史中曾起到的作用。当然,柏林毕竟作为欧盟第一大“发动机”德国的首都,它的现代性也无需多提。
柏林人英语水平非常高。街上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用英文和你流利地对话,也几乎没什么口音。这在欧洲国家里算非常友好的了,想起在波兰的语言障碍,我终于能在柏林施展一些英文水平了。
那天是周日,勃兰登堡门前的巴黎广场上聚集着很多人。

见到示威或游行,我一般都会走上前观察一会儿,再口头采访一些人。在我拍照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次示威是关于美国干涉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和智利内政的问题。示威区域周围站了很多人,主持人在用德语慷慨激昂地讲话。巴黎广场旁共有四国使馆: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我佯装着听了一会儿,观察每个人的神情。左边一位大爷突然拍我肩膀,把手机递给我,让我帮他和他举的牌子一起拍张照。拍过照,我顺势和他聊了起来。原来这次示威是巴黎一个民间组织自发举办的,对于美国干涉内政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无法接受,其主要原因是带来了政局的动荡,进而破坏了和平。



我对大爷说:“任何支持和平的行为,都是对的,是吗?”大爷强烈点头,并给我解释了地上的大幅标语:和平而不是战争。我笑了笑,对他说了感谢。


东边画廊是我这次柏林之旅最期待的景点。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这面墙在任何一本书里都是难以绕开的。115幅涂鸦,我用了两个多小时逐一地观看,总忍不住触摸。在十月末柏林的风里,它的确很冰冷。




















在柏林墙前每走一步,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思。一路看下来,确实有些累了。我来到国会大厦门前的草地上,第一次很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安逸。这是欧洲普遍给人的感觉,这里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快速发展数百年,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于是人们很会享受生活,路上也很少有匆忙如北京的身影。




我第一次来欧洲是今年七月,虽然先去了莫斯科,但我仍然觉得,圣彼得堡更具有欧洲的色彩。直到我来到华沙,又来到柏林,才发现原来欧洲是这样的地方。在美国时,我以为人们口中的西方世界就像纽约时代广场,色彩极致,喧哗,繁荣。但来到欧洲,才发现这里或许更像是上帝撒下的珍珠。


继续走吧,还有很多风景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