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搬来一片山,就为了一口好茶?
山海相接,茶香悠远
每年春天,
万物复苏,
天山山脉的茶树从容发芽,
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
吸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
化作春天最好的味道。
春水东流,
载着“名茶之乡”的清韵,
经转近代东南 “海上茶叶之路”-三都澳,
远出重洋。
蕉城茶香,
悠远绵长。

山是有味道的,也是有颜色的。在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地处东经119°、北纬26°的蕉城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 1700一1800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也在1350一2100毫米之间,加上山海相依的独特地形,海洋带来的多湿气流,沿西边丘陵高山而上升, 展积形成了蕉城独特的山多、林多、雾多、泉多的特点,也恰是这林木的青绿、泉水的甘甜让山有味,茶有香。

蕉城天山和支提山一带,层峦叠嶂,溪涧纵横,坡谷延绵。主峰与支提 “天下第一山” (明·永 乐皇帝赐匾额 )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 西北地势高峻, 有鹜峰山脉群峰为天然屏障,东南地势低矮,独特的云多小气候,又增添了蕉城茶叶的优异品质。


天山茶园多辟于岩上 、溪畔或山坡谷地 。此外区域内野生茶树群落丰富,种类繁多,性状各异,有的树高10米, 有的树幅达5.2米,是目前闽东仅有的 、丰富的野生茶树种群生长区。蕉城作为中国茶树同源的 “演化区域 ”, 这些野生茶树在学者手中慢慢苏醒,为蕉城茶种的改良与优化。


蕉城,不但很早就出产茶叶,还产好茶,出名茶:
蕉城产茶最早可上溯到汉魏时期。据《漫话福建茶文化 》记载 “中国古代三十六洞天名山之一的支提山 ,是中国道教东南方发源地,历史上不少道教名士都曾在此炼丹。三国时的道教名士 、炼丹家葛玄在此山炼丹 ,还以茶为制药炼丹的原料。


《唐书地理志》记载 “福州贡腊面茶盖建安未盛以前也 。今古田 、长溪县近建宁界亦能采造” (即原宁德县西乡天山茶区)。宋朝后,天山茶区由产团饼茶演变为产蒸青绿茶 ,到炒青绿茶。


清乾隆年间编 《宁德县志》载 “茶— 西路各乡多有 , 支提尤佳” 。清乾隆年李拔篆 《福宁府志物产》亦记 “茶 ,郡治俱有 ,佳者福鼎、福安松萝 、以宁德支提 为最” 。清朝后期,福州兴起窨制花茶, “天山绿茶 ”从此成为花茶的高档茶坯。


诗词是文人最真挚的表达,蕉城的茶韵,也藏在历代文人志士的诗篇中。

宋淳熙十一年 , 进士周牧撰有:“烹茶汲取盈瓶雪, 一味清霜齿颊含” ;明洪武进士林保童:“雀舌露晰金点翠, 龙团火活玉生香。品归陆谱英华美, 歌人卢咽兴味长 ” ;明成化年间御史陈宇:“风行清烟新茗熟, 径 堆香雪落花坛” ;清 ·释通质:“茶罢欲归去, 诗题拂壁苔” 等等。

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李白 、陆游 、谢肇制等历代名士文人到此揽胜并留下美妙诗篇, 当代《中国茶叶大辞典 》、《中国名茶志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 》、《中国茶经 》、 《中国名优茶选集 》、《福建名茶》等典籍均记有 “天山绿茶”。

茶是味觉的审美,也是对山色自然的留恋。天山茶香,悠远绵长。
智己策略丨文字编撰
大梦蕉城丨图片来源
《“中国名茶之乡” 宁德市蕉城区 》郑康麟 、吴洪新 、周玉潘 、陈言概丨资料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