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历史学专著书评写作的方法
大三上学期修读最后一门通史课时老师讲授的一些写作技巧,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书评一般要包括的内容
背景:该书作者本人的特点,该书写作的具体背景,即作者个人的“学术史”。
论题:一句话概括该书的论题(thesis)。作者用一整本书的篇幅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属于何种性质或类型?
观点:简略复述作者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与结论,或是如何阐释这一历史现象。
史料:评估作者的史料运用,尤其是支持其论题的最重要的证据有哪些。
方法:作者论证、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如何处理与其相反的意见或证据。
讨论: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论证结论,If so why, if not, why not.
比较:与同题或近似论题的图书或论文做比较,即提供该书论题的“学术史”。
结论:极简单的结语,给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说明该书的价值所在。
书评的核心三要素
THESIS 作者的主要论点
DEVELOPMENT 作者论证的过程
CRITIQUE 你对该书的批评
必备的功课
书评写作的基本规矩:经常翻阅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杂志,以及综合性的史学杂志,熟悉书评的写法和套路。
了解作者:选定书评对象之后,除了细读该书,还要查阅作者的信息,了解其研究取向,之前有哪些作品。
他人评论:利用期刊数据库或书评数据库,检索是否已经有人写过书评。看别人如何评论。
学术史的意识:结合阅读原著以及相关评论,尽量弄清楚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是在跟哪些学者对话,或者说,有哪些著作构成了该书的出发点。
阅读原作时需要留意什么?
定性:该书属于某一类型的专门研究,还是几方面(社会、经济、文化、宗教、阶级、性别)的综合研究。
范围:该书涵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是一个历史进程的整体,还是片断?涉及什么样的历史人群?
结构:谋篇布局的方式,是编年式的叙述,还是问题式的研讨?作者主要考虑了哪几方面的元素,重点放在哪里?
阐释:作者对历史现象的解释,采取的是何种分析策略或借助了什么理论。你认为作者的论述逻辑是否严密可靠。
明与暗:作者的论述,有意省略、排除、或是忽视了什么东西,如此是否构成该书的不足之处。
语境或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如果该书关注的是一个具体历史现象或过程,作者是否对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更大的历史语境有清晰的刻画?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一脉络化的工作?
史料:观察脚注和参考文献目录,判断作者主要依据的是什么性质的史料,区别一手与二手。最关键的证据是什么。
可以批评些什么?
视角:作者的立场或角度,是否有特殊性?或偏颇之处?选择的时空范围是否恰当、合理?
史料:作者材料收集是否有缺失,运用是否得当。有无发掘出新的材料。
论证:论述过程是否一以贯之,即作者在序言、导论中提出该书要解决的问题或目标,在后面的论证与叙述中,是否得到了解决?有无明显的逻辑错误?
学术史的定位:相对于前人研究,作者在哪些方面,或哪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有所推进。
文风:清晰/晦涩,有趣/枯燥,生动/平实?
错别字之类,属于编辑出版环节的失误,不在书评讨论之列。
一些写得不好的书评常犯的错误
角色错位:评别人变成了说自己。书评人发表了很多个人的议论,但没有向读者说清楚原作是讲什么的。
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全面概括出原作的要点。过多引用原文,而不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重述。
重结论、轻论证:描述作者说了些什么(观点和结论),但没有呈现他是如何说的(论证过程)。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书评人的观点,没有清晰的区分。
书评人没有“学术史”的背景知识,不能给原作“定位”。
用语不当:一是评价性的词语,要体现学术风格,不能口语化,慎用褒贬词汇。二是称呼,径称“作者”、“本书”、“笔者”,无需“教授”、“先生”、“杰作”、“经典”。三是去除无内容的套话、赞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