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私人叙事的力量
最近非常迷听一个播客节目,叫无状态。

基本每天上班下班路上都在听,因为集数很少,还很宝贝的舍不得听完。
播客聊的很杂,是一个时装博主和朋友聊最近生活工作,激发他们思考的书、电影、剧,自己做的采访和创作等等等。很早就关注了这个博主,叫 Nirokita。她做的时尚内容跟其他的时尚博主都不一样,会到浮华表面的背后去看一看。涉猎极广,视野开阔,把时尚嵌到各类文化现象里作为一环讲述思考和观察,老道的文字,新潮的视觉。
内容还是其次,我惊讶的发现这是一个18岁的姑娘做出来的。
震惊,因为内容的成熟度和思考的深刻度远超同行。她从高二开始给各大时尚媒体撰稿,一直写到现在(开始都是隐藏年龄),后来直接参与到国外高端时尚的一些创意合作项目。
听她的播客,我想想这种老练和真诚大概来自:
那个年纪自由的,散开的接受信息,有吸收一切新鲜事物的能力和热情;有大把时间和精力,如饥似渴的去吸收和创造,没有现实负担;很早就搞清楚自己要什么,专注在一个领域持续耕种,吸收和转化的效率高。
做出来的东西确实有一种18岁的热忱和真诚在。
不做作,不功利。
听她播客更多是被她和她朋友对万物热情好奇的状态感染。觉得好好。
我在想我18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怎么就可以走出来独立做一些很酷的事情了?为什么不会把年龄和经历资源等等当做自己的限制了?
早上翻她采访 nowness 创始人的稿子, Jefferson Hack 有一段话我很共鸣:
我始终相信私人叙事的力量。上千条信息每天通过屏幕和社交媒体抵达你的眼前,而越具个人特色、独立色彩的讯息就越能引起你的关注,它们让你感到自己正在与一个亲切的朋友而非冷冰冰的媒体频道去对话。
最近对这一点特别感同身受。
想再开个坑去采访那类凭借一己之力做事情的人。这些独立做事的人,不怕自己只有一个人,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出来再说,反而有一种草创和生猛的力量。
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快乐,不依赖工具和外部世界限制的快乐。
说到这个,想起非常早之前打边炉的一段采访。
ARTDBL:我在看纪录片《号外》时,记住一个细节,当你发现尼采文献档案中心是一个人的机构的时候,你说:“这就对了”。为什么是一个人“就对了”,你希望机构和做事的人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陈丹青:尼采档案馆在德国瑙姆堡。我很惊讶一幢楼从上到下,就艾许伯格一个人管理,打扫都是他自己。我们为木心一个人做纪念馆、美术馆,必然是小众的,它没有利益,谈不上“社会贡献”,它存在,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和历史,是提供面对过去、未来的双向的开放性尺度。说实话,自给自足的热情、自给自足的运作,真的够了。
我最近又在独立尝试做一些事情。
开始是不敢做没想清,后来开始做了,得到正面反馈好快乐,然后对定位又开始模糊和怀疑,但是这两天好像又变清楚。
感觉是一路在给自己提问和确认的过程。
啊,想写写我最近喜欢的独立工作者合集。
我也和Jefferson 一样,相信私人叙事的力量。
归根到底,找到自己的叙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