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说的是谁的故事
82年生的金智英,终于等到这篇文章了。从12月3日看完电影和原著到今天,已是12天,但这些文字的时间跨度却远不止于此。如同本书作者一样,我也会尽量用客观的事实和数字来写。文章篇幅稍长,愿大家能耐着性子看完,也欢迎流言和私信讨论。
一如既往,我们先来说说故事
金智英,生于1982年,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父亲是公务员,家在首尔有一套130平米的房子,父母还经营了一家小餐馆。大学毕业后在公关公司工作,随后和大学学长结婚,在生了女儿雅英后离职成为家庭主妇。
她有过一份自己能从中感受到价值的工作,与女上司和同事之间关系和睦。丈夫有稳定工作和收入,能一定程度上尊重她的选择,温柔没有暴力倾向,没有明显的大男子主义,女儿可爱不闹腾。这样看上去是不是满足了社会对“好命女人”的所有期待?
但拥有“完美”人生的她却在生完孩子的第二年,患上了精神恍惚症和抑郁症,这是为何?
电影并没有用激进直白的方式告诉观众答案是什么,而是围绕育儿后的时间点作为高潮事件,穿插闪回,用“展示不要告诉”的方法温和平淡地描述了金智英的作为女性一生,邀请观众将自我带到她的故事意识中去观看、思考和感受,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人们共同或者独自做出的那些决定,聚合起来,制造了每一桩单独事件。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 -"Educated"
下面节选部分情节
#重男轻女 理所当然
在母亲一个人去医院打掉第三个女孩,生下弟弟后,弟弟占据了奶奶所有的宠爱和家中最好的资源。因为从小就是这样的待遇,金智英似乎觉得这本就是合理的。#其实当时还年幼的金智英,并不会羡慕弟弟的特殊待遇,因为打从他们一出生,受到的就是差别待遇。虽然偶尔会觉得有点委屈,但她早已习惯这一切,并主动做出合理化解释:因为自己是姐姐,所以要让着弟弟,并和自己性别相同的姐姐共享所有物品。
#女孩子行为要检点,要有羞耻心
女学生(书中大姐头,电影中是姐姐金恩英)将暴露狂到警察局后,老师的评论:
#女孩子怎么这么不知羞耻,把学校的脸都丢光了,真是不要脸!
金智英被男生尾随,幸好公车上的上班族姐姐将自己解救,但却被父亲严厉斥责:
#为什么偏要去那么远的补习班补习,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说话,为什么裙子那么短
金智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危险的时间,危险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处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无独有偶,印度臭名昭著的公交车事件纪录片中有个男性律师曾说:女孩子珍贵如钻石,如果你把钻石摆在大街上,就别怪狗会把它衔走。BBC的纪录片《点滴:女性人生瞬间》有一个真实故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被称为“约克郡开膛手”的连环杀手在英国频频作案,被害者皆为女性。警方的应对措施之一是,对当地女性实行宵禁政策——要求女性九点之后不能出门,如果出门必须有男性陪伴。但是为什么要让没有做错事的女性晚上不要出门,为什么不是让潜在施暴者男性晚上不要出门呢?
#家庭主妇就是拿着丈夫的钱在家休息玩乐
金智英因为手腕疼到完全动不了,去看医生时和男老医生的对话:
“那记得不要太常使用手腕,只能让它多休息,自然会好“ ”可是我要照顾孩子、洗衣服、打扫家里...根本不可能不用到手腕“
”以前我们可是得拿着木棍敲打衣服清洗呢,还要烧柴火煮衣服消毒,蹲在地上扫啊拖啊,样样都来。现在洗衣服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不是吗?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
在幼儿园接女儿回家途中,难得在外悠闲喝杯咖啡,一旁的长椅上坐着几名三十出头的男性上班族在窃窃私语
我也好想用老公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到处闲晃...妈虫还真好命...我一点也不想和韩国女人结婚 (妈虫是韩国流行语,带有贬义。原指没有把小孩管教好的妈妈,后来变成暗讽有小孩的母亲整日无所事事,过着靠老公养的生活)
金智英听到后不知如何是好,同时觉得很丢脸,一心想的是逃离现场。
自己一生尽力做符合社会期待的事情,努力做好自己所在的每个角色,却发现即使牺牲了自己,换来的也只有责骂。于是向丈夫提出疑问:“我赌上自己的性命把孩子生下来,甚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工作、梦想,只为了带孩子,我却成了他们口中的一只虫,你说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早在影视化前,这本书就引起了韩国社会的轩然大波,销量超过百万本,并得到了很多政界演艺界人士的推荐。 戏剧化的是,男性明星和政治家推荐这本书,会被冠上“开放”“尊重女性”“睿智有想法”等美名,而当女明星推荐这本书时,得到的却是网络黑子在社交媒体谩骂和诅咒。 1) Redvelvet 队长Irene在粉丝见面会时说到自己在读这本书时,受到了部分男性粉丝的严厉指责,在DC网站上出现了烧毁Irene照片的认证照和视频,男粉丝愤怒地说:“希望你记住你的粉丝中大多数是男性。”

2)饰演金智英的郑裕美在电影官宣一天之内就在她的Instagram上收到了成千上万的仇恨评论。甚至有人请愿书要求总统不允许放映电影;在影片发行之前,人们就涌向门户网站给予低分评论。

看过书的人应该知道,这本几个小时就能读完的书,叙述极为温和平淡,没有很高的文学性,也没有电视剧类的狗血情节。那么引起社会热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
正是因为它的真实性,让千千万万韩国甚至是亚洲女性产生了共鸣,对金智英产生了同理心和共情。我们走着和金智英一样的人生路线,默默忍受甚至自我合理化的社会性别歧视现象突然间如白纸一样摊开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再是当局者,而是有了站在旁观者角度去审视、思考的机会。啊,原来那是不公平的,原来那是不合理的。
前少女时代成员崔秀英表示“读了《82年生的金智英》,认识到自己是因为女性而忍受了不公正的事情”,大众无法意识到歧视早已根深蒂固于思想。更可悲的是,不少女性更是从出生便已认定不公平是合理的。她开通了真人秀节目《90年生的崔秀英》,与90后女性对话成长过程中因女性的性别角色受到过的不公平待遇。

故事说完了,咱们来谈谈儒家文化圈三国的“女权运动”吧,毕竟这是82年生的金智英被冠上的最大标签
之前那篇《致命女人》的影评中提到了在美国,基督教文化奠定了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基调,政治觉醒的女性掀起了为自己争取平等权利的女权运动。在东亚,则是儒家文化奠定了男尊女卑的文化基调。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并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拥有了一定的独立经济权。但是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制和父权结构却依旧存在,难以撼动。该矛盾和冲突也许就是引发东亚女权运动最根本的原因。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在儒家文化中,女性一直是从属物的存在,能获得权利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结婚和生儿子的行为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甚至得生了儿子才有“母亲”这个名称所带来的尊重和荣誉,才能拥有高于其它女性的身为“婆婆”的家庭权利。女性能够争夺的只有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是默认属于男性的。
即使是现代,“女性不考虑其才能或能力,仅因其在婚姻,育儿,家务劳动中的作用而受到重视……她们不被视为个人,而被视为母亲,妻子或儿媳。”已婚妇女通常不以名字来称呼,而是仅作为“某某母亲”或“某某妻子”的事实依旧普遍。
中国有着中国特色的女权运动
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以及在微博热搜上看到韩国女性的“悲惨”新闻时,都会有种庆幸自己生在大中华的自豪感。的确,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于韩国来说,还是要好很多的。其女权运动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时期(也是西方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开始的时间)。面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运动风起云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早期也支持女权运动,认为这是用来批判中国父权文化、颠覆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架构的有效武器。在其构想中,男女平等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拥有一致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解放女性的根本。接下来有了毛主席的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中国的女权运动始于“上”,是男性主导的女权运动,而非大众女性自身的觉醒。
“生个儿子, 就好像一个使命”在中国是一直存在的,有很多家庭在有多个女儿后会继续生孩子,直到有儿子出现;在能判断胎儿性别和打胎合法的年代,有多少女婴在妈妈肚子里就被扼杀,重男轻女的观念从来没有因为女性参与了劳动而降低。数十年来的选择性流产和被遗弃的女婴数不胜数。即使到了2018年,中国仍是世界上性别比例最扭曲的国家之一,每100个女孩就有114个男孩出生。
那中国女性所感知到的地位提升是如何而来的呢?其实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最关键的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虽然该政策的目的并不在此。女孩不需要放弃家庭资源去支持哥哥弟弟的学习,即使家庭有重男轻女,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还是会将所有资源分配给TA。在大城市独生子女政策贯彻彻底的地方更加常见,这些家庭出生的90后女性,享受了相对公平的男女成长的家庭资源。也有很多家庭将女孩当男孩养,出现来一个新词叫 female son, 女儿子。
韩国的性别平权运动近几年进行的如火如荼 从2018年蔓延到韩国的#me too运动,"No Bra" 不穿胸衣 (雪莉也是其运动的倡导者)"Escape Corset" 不穿束身衣等对女性穿着解放运动,到抗议针孔摄像的#mylifeisnotyourporn 运动以及最近的“no dating, no sex, no marriage, and no children”不要约会、不要性、不要婚姻、不要孩子的4B“激进女权主义运动,韩国的性别平权热度近几年是东亚中最高的。

带来的结果是更多韩国女性受害者敢于为自己发声,并能够获得一定支持;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正视并努力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相应的法律政策也有了改变。在写书的2015年,作者赵南柱说因为看不到出路,所以不知道应该给金智英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但在2019年的电影结尾,金智英在被说“妈虫”时,不再是感觉到羞愧丢脸失魂落魄地逃回家,而是正面和人开怼质问。现在很多女明星在直播时遇到黑子的评论,也会主动进行反击。

当然女权运动也导致了韩国的生育率下降,2018年生育率仅为0.98,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2.1,成为世界首个进入零生育的国家,其中结婚五年内有40%没有孩子。同时,韩国社会出现了“厌女情绪”,“女权主义者”成为了同“妈虫”一样辱骂女性的词语。
面对韩国社会蔓延的“厌女情绪“,作者回应道:经济不景气、高物价、恶劣的职场环境...其实人生中各种苦难,我们都会面临,无关性别,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为什么女性要因为性别,在这些本就存在的苦难中增加一个比重呢?
“Japan is a nation of housewife”日本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国家
连他们自己的媒体都是这么评价日本的。
“婚育罢工”在三国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日本早已存在,现在的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男性平均结婚年龄31.1,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9.4岁 ,30岁以上未婚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于2019年1月8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7%的人认为“结婚是理所当然的”,回答“可以不结婚”的占68%;认为“即使结婚,也可以不要孩子”的占60%;30-39岁年龄段接受可以终身不婚的比例最高,达到88%。
但日本并未同韩国一样出现激进的女权运动。因为日本没有人会指责这种”婚育罢工“选择,所以大家相安无事。也就是,大家都不结婚不生孩子,社会也默认了,只有国家干着急,做一些表面政策功夫鼓励生育,却没想过从价值观的根本去改变。
若是结婚育儿,社会对家庭责任归属于女性这一基本假定依旧存在,“丧偶式育儿”是当今社会“家庭主妇”的别称罢了。
下图截选于2019日番剧《坡道上的家》

东亚后让我们把视线放到全球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m)发布的2018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社会的性别差距有略微减小,但按照如今的速度,还需要约108年才能达到完全的性别平等。
ps:这里指的是社会资源分享的性别平等,一共有四个维度:经济参与和机会,教育程度,健康与生存和政治赋权。若需要详细信息,大家可以下载全文报告来看看。


从上图可以看到出生率和受教育水平的两者差距已经很小了,但是另外两个维度:经济参与和机会 &政治赋权差距却依旧在那儿。有人会问,现在女性工作不是很常见了吗?但是“入职率”和“升职率”是有区别的,也即“劳动参与率”和“高层职位占有率”是有区别的。80/20定律很多人都知道,钱权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直接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权利性骚扰,权利性性骚扰的可怕之处在于,发声也许会换来加害者的一时利益损失,却需要被害者做好失去一切的心理准备。
对了,在这个报告中,中日韩三国在采样的149个国家中排名如下:

既然咱们今天主要在聊的金智英的故事,我们继续谈谈影响经济参与和机会这个维度的“育儿”责任归属问题
企业作为利益趋势的机构,所在意的是谁能给它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教育水平无性别差异,入职时能力上无性别差异的情况下,为什么女性在管理层的占比会如此低呢?
因为社会将育儿的责任默认归属给了女性,另一个称呼,母亲。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入职时就已达到适婚年龄,结婚后生孩子是正常现象,育儿又被默认为女性的责任。于是企业会从“理性”角度得出结论:挑战性大压力大的工作只能交给男职员,因为女职员无法将其与婚姻生活尤其是育儿生活并行。基于投资回报率考虑,企业不将女性列入长远发展的计划中似乎也无可厚非。
于是,明白了背后逻辑的部分女性不愿为生育让渡个人自由,引发了社会“生育罢工”现象的出现。
我们故事中的例子:从首尔大学(相当于国内清华)数学系毕业的女性,育儿后只能通过熬夜解小学数学题缓解焦虑感
“依你的水平怎么可能会觉得这很有趣?应该简单到不行才对吧” “很有趣,非常有趣!因为现在能按照我的意愿做的事情就只剩这个了”

女性企业家常被问到的非恶意性问题是:“您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 这个问题从不在男性企业家身上出现过,这是因为社会对性别期待在于母亲是家庭的负责者,“母亲”若想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价值,必须先确保这些追求不会影响到家庭,不然就是失败者;而对男性的期待是只要有事业就可以,如果能“顺带”照顾下家庭,就是个极好的丈夫、父亲、男人了。

2019年美国电影《婚姻故事》也有过相似故事片段
在电影影评中,很多人都在羡慕金智英有个“好丈夫”。
也就是一个只说着“帮你分担家务活”的男人,生孩子只承诺早点回家不联络朋友,在知道老婆生病后,依旧是老婆叠衣服时看着、老婆哄孩子睡觉时看着的老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丈夫;而放弃了事业放弃了梦想,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孩子的金智英,只配“妈虫”这个称号。
大家想想这种默认思维背后的可怕之处。
即使是无法给出万全答案的棘手问题(wicked probelm),依旧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方案
书中有过一句话:究竟是法律和制度改变人的价值观,还是人的价值观牵引着法律和制度改变。我们的可能性解决方式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硬手段的强制性法律制度可以参考瑞典的育儿假,母亲是可以选择休1-3个月,父亲强制休假3个月。也就是说企业在招聘和考虑升职选项时,仅从节省成本角度,不会对女性有偏见,且男性不会因为休育儿假而产生职位被人挤下去的现象。
软手段的根本性价值观改变是个长期过程,不会像法律制度那样广范围的立马见效。我们对身边习以为常便当做合理的歧视现象不再视而不见,不再默不出声就是一小步的改变。正如本文作者所说:我不喜欢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但为了让孩子以后能过上平等的生活,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些故事,也为此而做。
到结尾了,大家对金智英为何得病也许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了,下面是我站在个人角度想要提到的两点:
-金智英的成长过程中,所有遇到的对女性不合理的现象,她都能从身边人或者自己所受的教育去做“合理化解释”,但是在被听到陌生人说自己是“妈虫”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从任何角度去合理化这个现象,如同导火线般,以前积累的一起爆发了。
-从金智英对金组长的羡慕,以及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也能平衡家庭工作,再到后面短暂地知道自己也许能够重新去工作绽放出的真心笑容我们能知道,金智英想要的并不是“家庭主妇”这个身份。也就是说走入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我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并不是一个远大的理想抱负,对于男性来说理所当然的事情,金智英却难以做到。所以那些评论金智英矫情的人需要先知道故事人物的基本设定。
- 这就成了本书/电影最想传达的信息之一:在成为别人的某某之前,作为女性的我们,社会要能给予我们足够的自由,我们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找到自己。
从来如此 便是对的吗?鲁迅先生在很多年前就发起过这样的质问
相对于推荐男性去看这部电影,我其实更希望女性长辈们能看一看这部电影:以嫁人重生为人生目标,找个收入不错的老公,早点生个孩子这个人生选项不应该是所有女性奋斗一生所要追求的唯一目标
最后的最后,附上前几天在欧盟峰会的一张合影:
这三个人,一个是德国总理,一个是丹麦首相,一个是芬兰总理 一个65岁,一个42岁,一个34岁
两性政治赋权的差距也在因某些人的努力正在缩减当中。这个世界真的在变了,愿我们也能有勇气成为改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