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见肘(2019下半年读书小结)
昨天下午去买水果的路上,掐指一算今年还剩下半个月,似乎照例又到了应该回顾一下一年读物的时候。
但当我问自己今年读过印象最深刻或最好的书是哪一本时,我一直等到马路的红灯变了绿灯也没有一个名字用力地蹦出来,不断冒出的名字就像水沸腾时的泡泡,出现又消失。
明明今年较去年读书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回头看来,绝大多数书仍多有遗憾。
大概是我越来越难以取悦。
上半年读书小结戳:选本书,好上路

下半年截止到目前,我总共读完16本书,数字比上半年的25本有明显下滑,不过其中有好几本算是“大部头”了,其实读得十分充实。
但回头想来,最让我酣畅淋漓醍醐灌顶的反倒是一本薄书,《强风吹拂》。
彼时我大概有3个稿子被编辑接连打回,理由几乎如出一辙:写得难看,或曰:故事没有感情,写得不吸引人。
更苦恼的是,这些看似是批改意见,实则形而上得想改也不知从何改起:怎么变好看呢?怎么吸引人呢?怎么有感情呢?
编辑还时常会说,这部分你应该白描。
咦?原来我不是在白描吗?我不是在叙述场景和故事吗?我不还加入了生动的直接引语吗?或许我应该再加入些生动的细节,可故事只是为了引出进一步的普适性问题,该怎么在细节之间做取舍?怎么让文首的故事精炼有力,详实好看又不拖节奏?又该如何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与新闻专业话术间找到平衡?
而最让我挫败的评价则莫过于那句:你跟我讲的时候都很生动,怎么一写下来就这么干巴巴这么难看?
这要命的差评。

我后来想着,会不会是因为前阵子读的书都是科学式的分析式的,才把自己的写作风格掰到了没有情感的怪物模式。回顾自己一个月内读过的书,《当音乐停止之后》讲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应如何理解应对,像是与《大而不倒》针对同一事件进行非虚构和纯分析两种方式的同题写作,可那个写故事的《大而不倒》我是在1月读的,早已想不起语感。
《十亿美元分子》固然在讲一家小药企的发家史,讲它如何研发、融资、上市、人员勾心斗角,看似是个故事,但书中繁复的科学用语说可以吓退非药学界读者都不为过。
为了找写故事的语感,我挫败又生气地开始想找一本用词简单、细节扎实、推进紧凑的小说,尤其是那些容易影视化的作者的小说,候选人包括白先勇、严歌苓和三浦紫苑,最终在一次逛家门口中信书店时看到《强风吹拂》的作者竟是三浦紫苑,突然涌现出某种鬼使神差的预兆感。
这是一本讲跑步的书,有同名高分动画。我大概只用了两个晚上就看完。整本书一直在讲跑步,这种单调枯燥的运动,即使是接力跑,也玩不出多少技战术花样。三浦的描写方式也非常简单,顺序描写,偶尔带一点回忆杀作为插叙,但总体上就是10个人的杂牌军,不停地跑步,前期换着场景跑上一轮又一轮,后期上场接力,一人20公里,一人接一人轮番写。
看似流水账的讲述,却一点不枯燥。看完全书,背后甚至有微微出汗,仿佛自己刚刚也在陪着他们跑(没准还瘦了两斤嘞),而在这轮番跑步过程中,不仅10人形象跃然纸上,每个人的体悟都在薄薄一本书中完成升华,相互之间的连结支持越来越强大,比赛过程的紧张释然也全有呈现。情节上,又细腻,又热血;写作上,又简单,又紧凑。
读书的时候,我一边作为读者感受到那种纯白描写作的巨大张力,一边又作为写作者,为自己和三浦阿姨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而慨叹,“这踏马大概是天赋上的差距吧”——脑海中甚至浮现过这种自暴自弃的粗口。
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再改自己稿件的故事部分时,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即使选择的还是一样的素材,笔下流出的文字也会带上迷之轻快,3篇稿件接连一改而过。
在丧失了故事语感之后,仅是重读一本小说就转换了状态,我奉这时刻为本人本年度最幸运的一次工作高光体验。
我与三浦阿姨这辈子恐怕还存在着永远追不上的写作差距,不过,这次不足为外人道的转变,于我自己是一次实打实的突破瓶颈的跃迁。
或许在我下次又被故事感卡住的时候,我还会用上这个方法也说不定。
其实三浦紫苑的书大多数不是这种紧凑白描型的,而是某种清爽的治愈系,谈不上太多详实的情节,除了《强风吹拂》,大概只有《编舟记》此前让我感受到那种丰富扎实的故事,其余的书在阅读时,我多半只是想寻找一种温柔清甜的氛围。
年底还读了她一本《假如岁月足够长》,就像是《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的两个中年男主纷纷长到70岁一样,依然是一个主角中规中矩活得板正,另一个则放浪形骸自我中心,书像是在用碎碎念的方式讲他们的各种斗嘴日常。
前者像我们,后者像我们向往的那个人,而我最羡慕的,是这对组合,竟能从发小相伴到老。
我总是如此偏爱日本的作品,他们的书、电影、电视剧、动漫、音乐,很多时候追求的都是某种沉浸,沉浸于某种热血,某种治愈,也有时是某种崩坏,某种隐忍,我喜欢的从来不是那些浓墨重彩的情节,而只是贪恋他们在作品中营造的氛围。
就好像,我终于在今年11月读完了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将近800页的厚度,曾经在2018年出版时吓得我没有勇气翻开,因为此前看《1Q84》三部曲已经觉得过长,而且情节上过于追求伏笔、悬疑、反转的营造,失了我喜欢的那部分村上本味。
但《刺杀骑士团长》虽有着一个血淋淋的名字,故事却又回到了日常中发现不可解释的魔幻的“正轨”,天知道我有多羡慕男主角拥有一栋书可随便读、胶片随便听的山中别墅,而且这房子还留着一幅充满谜团的画,为了解谜,住一辈子都是棒极的体验。
书打造了一个绝对静谧的环境,而在这环境中,唯一的声响来自一个“铃”,深夜读此书,仿佛能感受到那叮叮的声音就在耳畔。
不过这书也一如村上的很多书,也有战争隐喻,其“刺杀骑士团长”一图本也带有反战意味,那些艺术家被逼上战场,在屠戮后崩溃的情节,几乎都不算是“隐喻”了,而是将这种主题和情绪直白地传达给了读者。
说起来,村上的书一贯喜欢玩弄隐喻和理念,这本书却也是把这两个概念直接搬上台面了的。黑暗隧道中,“隐喻”和“理念”甚至都以拟人的形式开口说话,而当主人公一刀刺向身为理念的骑士团长,心灵上也依然产生了屠戮般的负重,那些明面上的、台面下的“隐喻”啊“理念”啊,好像都交融在一起。
唯一让我诧异的是,比起村上以往那些宏大的战争隐喻作品(比如《奇鸟行状录》《1Q84》,后者曾经被部分人认为是村上冲诺奖之作,不过我还是觉得《奇鸟》更接近诺奖——比较的前提是得诺奖真的那么重要,不过我严重怀疑这种前提不存在),这本书里的战争沦为了背景,最后主角回归了凡俗生活,然后以一个小女孩的历险记作为收尾,让老读者如我感到颇不可思议。也不知道是不是村上年纪大了。
下半年真正读过的残酷的战争书是《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 奥斯维辛犹太法医纪述》,光听名字就能知道有多残酷。
就像我说,很多时候我读小说,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氛围上的沉浸,而不是某种剧情——事实上,没有什么剧情会比真实的故事更浓墨重彩,更匪夷所思,更触动人心。
《报告》一书的作者尼斯利曾是臭名昭著的门格勒的助手,因为有医学知识,被选为“特遣队员”,得以多苟活数月,作为医学助手,与纳粹军合作,进行一些人体实验。
尼斯利写下的许多故事读得我心颤。印象最深的是毒气室打开时的样子,人们不是横七竖八躺着,而是为了晚一两分钟死,拼命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最终形成一座山包。
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被压在最下面,因为地面有一些水,导致毒气浓度反而没有那么高,打开毒气室时她还没死,但集中营不可能养得了她,医生即使在发现这样一条顽强的生命,感到幸福过后,很快就是绝望。
我是绝不认可像尼斯利这样的人是纳粹的帮凶的,在他的笔下,人们可以读出作者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和人性,没有像《朗读者》一样问出“我能怎么办呢”,在求生之余,这已经是极大极大的善良可贵。
门格勒那些臭名昭著的实验背景就是“优生学”,当这部分历史和科学知识详尽地出现在《基因传:众生之源》中时,我又是一声慨叹。
我其实想读《基因传》已久,刚入行当医疗记者时,我就读了同作者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至今还记得自己在上海4号线上读到四药联用无法透过血脑屏障时那种冰凉的感受。
不过我一直自诩对基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当牢靠,所以对《基因传》的需求一直没有《癌症传》那么强烈。如果把知识拆成高中9门课,我至今最喜欢的应当还是生物,记得高中第一节课,酶姐问大家三年生物想学些什么,让名字里带m的同学起来说,我当时就说,我想知道人怎么进化成现在这样,以及以后怎么延续,酶姐说,那你一定会喜欢高二学遗传与进化。
果然后来学那本书的时候,仅凭兴趣一股力,上课听讲,下课从不做额外的背诵复习,考试也基本不丢分。
感受到应该读读这本书的紧迫,是发现现在有大量基因疗法和药物,不仅是DNA、蛋白质,连RNA药物都研发得如火如荼,所以才想给自己补补课。
但到头来,这本书并没有朝着我想要的落点前进,基因治疗只占据了很小一章。作为一本科普书,它从孟德尔开始介绍,一直到黄军就结尾,落点则是基因学的发展与伦理边界的探索。读到后面,出了那个贺建奎论文手稿流出的新闻,我当时还在想,害,这书要是晚出两年,结尾准不是黄军就,而是贺建奎。
不知道是不是戴着回忆滤镜,我总觉得《基因传》与《癌症传》的写作差了一截,非常割裂。至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都是以科学家故事为角度撰写,穿插优生学等其他历史,不仅写法有故事性,而且旁征引博,触动思考,但从中心法则开始就是干巴巴硬邦邦地写知识性的东西,非常难啃,后面也是时而有鲜活人物,时而只有干涩知识综述,我甚至怀疑那干涩的几部分是作者被催稿催得太狠而草草交差。
不过总体上,这本书仍可作为“一书读懂基因史”,只是如果我想了解基因药物的发展史,可能还需另找书读,明年准备先拿下《基因泰克》。
读这些书多是为了工作刚需而非消遣,很多时候,即使心有不满,我也会坚持着看完,并努力进行拆解。看到写得好的,拿笔记下,写得不好的,则引以为戒。

而为了从书中获得纯粹的快乐,下半年,我也读了不少博物书,有植物,有动物,有云。事实上如果要给我今年读过最喜欢的书排个序,《云彩收集者手册》这本必当位列三甲,《鸟类的天赋》大概也能跻身前十。
《云彩收集者手册》作为一本小小的云百科索引,大概是我今年反复翻开次数最多的书,虽然初次看完,脑海中除了卷云、积云、层云三大类,再就是一些琐碎的豆荚云、幡状云的印象,但自从看完此书,我便常常抬头,手机里多了很多云彩的照片,也会翻出小册子与之对应,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也不少,但心情绝对好。比起动植物,云其实更随时可见,有时候一个人走在路上低落阴郁,看到一个似乎罕见的形状,马上就能大笑着朝那边奔去。
而且,自看完此书,我还在微博上关注了不少观云博主,也时常为那些罕见的、需要在特定地区才能看到或转瞬即逝的云而感动。刚关注这本书的译者时,就看到他微博发了一张海平面上的开尔文-亥姆霍兹波(K-H波),几乎变成星星眼。
相比之下,那些谈论动植物的书就会沉重些。读《生命之美:奇异植物的生存智慧》时,讲到腐生植物,什么妖魔鬼怪的样子都有,十分有趣,但也十分脆弱,人们甚至很难对他们进行迁地保护,只能寄希望于保护他们固有的生存环境,而结局可知。
《鸟类的天赋》谈到那么多聪明的鸟,在许多方面都比人类睿智,也因为人类活动被步步逼退。
“十几甚至几十只羽毛华丽的雄极乐鸟会聚在一棵树上进行比舞大会……正如华莱士先生展示的,整棵树看上去像是堆满了挥舞的羽毛,它们跳舞时极其投入,一名技巧娴熟的弓箭手就能把它们全射下来。”这是达尔文写在笔记里的话,是《纸上动物园:大英图书馆500年动物图志》一书所引用的,多么教人难过。
《纸上动物园》一书讲动物原图,我本抱着视觉盛宴的期待翻开此书,没想到,其引言就残忍点破真相:绝大多数画作是先杀后画,还有人在看过画后对那些生物趋之若鹜。于是,这本书在引言之后的部分越美,就越觉其残忍。
热爱生物和博物学的人大概最终总会走上崇尚环保的道路,“环保”到,连对标本的收集癖都得忍耐下来。下半年读完了近700页的《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翻译一般,原想读英文版的,但层层叠叠的案例看得实在太累,连读中文版我都几次放下本书,还是作罢。(书评:“后民主”时代,气候问题还有救吗?)
《改变一切》事实上把我对大自然的喜爱拉回到了十分残酷的现实中来,就是,在利益面前,根本没有什么人会想回到田园牧歌。而且自人类进入“后民主”时代,看似人人都可发声,但实际上越有钱则越有话语权,上至policy maker、环保NGO,下至贫困地区人民和普通母亲,都可被绑架,一些石油公司赞助环保组织,让很多环保组织原先一心想抵制打倒这些巨头,之后却转向了对普通人少用一次性餐具、少开空调等等行为的宣教,避重就轻得甚至不回溯历史都难被察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补了一部小李子拍得纪录片,《洪水泛滥之前》,道理仍是那些道理,但纪录片的形式实则比层层分析的书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小李子在片中说:We are the last best hope of the Earth. 但愿自己永远记得这句话。
我时常给自己洗脑说,读书这事,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可到头来,读的书越多,我好像越有处处捉襟见肘的紧迫,自己知识上的捉襟见肘,工作能力上的捉襟见肘,甚至,在看到地球环境飞速恶化,或社会“恶势力”抬头,正义的小宇宙还会像年轻时一样燃烧,却常因有心无力而愧疚。
我依然有好多好多想读的书,好像想读的书总比已读的书增长得更快。
我大概,还要和那些捉襟见肘的紧迫感相伴相生下去。
2019年下半年书单(想说斜体是推荐,但下半年好像真的没有读烂书,都推荐吧)
艾伦·布林德《当音乐停止之后 :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
前期十分惊艳,专业且耐读,和《大而不倒》配合看,一个是故事,一个是分析,有滋有味,但作为一个金融小白,看到那么多不加解释的名词和叙述,后期还是觉得难啃挫败得不行,一段话要翻来覆去看好几遍。算了,我也不是第一次对不起公司名字了
三浦紫苑《强风吹拂》
三浦老师为什么那么会写“职业剧”呢?10个人的杂牌军,跑步,前期换着场景跑上一轮又一轮,后期上场接力,一人20公里,一人接一人轮番写,白描着白描着就写完一本书,看似流水账,一点不枯燥,不仅做到每个人的体悟都有升华,相互之间的连结支持越来越强大,比赛过程的紧张释然也全有呈现,细腻又热血,紧凑到开挂,简直是能当写作范本的好
林十之《生命之美:奇异植物的生存智慧》
植物吃肉的主题真是太有趣了,腐生植物什么妖魔鬼怪的样子都有,却偏偏脆弱,连迁地保护都难,只能寄希望于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又十分教人难过…我对博物学尤其是植物学业余的喜爱,很多时候都是用来逃避充满人人人人人的现实,单纯想体验一下大自然的舒适和美妙,这本书也让我达成这一目的,一如既往感恩。不过看了大半的时候我都以为这是本外国人的书,叙述方式十分西化,到最后写中国植物,又突然中式文艺,然后又有点不适应了
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
好、看、极、了!知识夹故事,鸟的故事,研究的故事,沟通或求偶,筑巢或寻根,一切都睿智又可爱,叙述也融会贯通,读完只想感叹人不如鸟。同时,这么聪明的动物,竟也因为人类活动被层层逼退,人类啊,真是有罪。想重温《所罗门王的指环》
加文·普雷特-平尼《云彩收集者手册》
一本小小的云百科云索引,实在太治愈了。介绍大众云的时候忍不住让人想推门而出,到一些罕见的、需要在特定地区才能看到或转瞬即逝的云,又很感慨光之诡谲万变。扒到了译者微博,正好看到他发了张K-H波,眼睛都冒星星了!感觉又在旧生活里解锁新领域了!
约翰·卡雷鲁《坏血 : 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第一次看到滴血验癌的时候直觉就是欺骗,因为科学重大突破先出现在媒体上,十中有九是骗人,可那些德高望重的投资人怎么就不明白呢,这么一个从上至下由内向外都错漏百出的技术,竟然一度被吹成那样,真是费解。书的话,前半本是调查结果,后半本讲调查过程,类似手记了,过程和成书都很工整,适合当case study学习,能坚持2年最终成书,还是很大快人心的。就是翻译差口气,看原版可能更好
米克洛斯·尼斯利《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 奥斯维辛犹太法医纪述》
人生多苦难,二战可能尤甚,想看悲剧,真的不必去虚构作品中寻找,真实的故事更魔幻也更艰辛。你看那毒气室打开时的样子,人们不是横七竖八躺着,而是为了晚一两分钟死,拼命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最终变成一座山包,只是看文字都觉得震撼又痛苦。作者能够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和人性,没有像《朗读者》一样问出“我能怎么办呢”,已经是极大极大的善良可贵。愿世界和平
奥田英朗《无理时代》
本以为车祸是开始,没想到是结束,结尾过于开放了,害我以为读的版本没有完结有什么问题。衰退的县城,泛滥的骗局,上升的犯罪事件,寻求慰藉的男男女女…细节充沛,文本扎实,在日本故事里却看到了我们的很多缩影。高中生算是一点希望,不知道乡村振兴(这两年在日本也喊得很火的口号)能不能真的做起来
娜奥米·克莱恩《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
可以当大型解释性报道范本的好,就是太长,中间的案例层层叠叠看得略累,曾两度放下书。结尾将个人生育与环境破坏连结,升华且拉近。人类进入“后民主”时代,看似人人都可发声,但实际上越有钱则越有话语权,上至policy maker环保NGO,下至贫困地区人民和普通母亲,都可被绑架,气候、控烟和母乳喂养等议题都面临相似窘境。作者提出的破解之道包括颠覆巨头,大力推广绿色能源,甚至部分回到田园牧歌,我可以理解她的编排用意,不过对这些solution还是持保留意见,绿色能源有其争议,田园牧歌估计发展中和欠发达地区更是不同意,我可能太悲观,觉得现有局面已经难以挽回了
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还是熟悉的阅读体验,还是熟悉的喜欢,但大学时读村上,更多感慨于瑰丽的想象,如今读村上,则更为那种别的作家给不了的平静着迷。村上的很多书都像理念和隐喻集合,这本把这些概念直接摆上了台面,林的翻译也依然有字斟句酌的典雅,喜欢。唯一的诧异是,比起中期宏大的战争隐喻作品,这本里写的战争沦为了背景,最后主角回归凡俗生活,让老读者如我感到不可思议噗。村上是年纪大了吗
奥利弗·萨克斯《错把妻子当帽子》
神经科医生的《万物有灵且美》,但文笔比后者差,专业性强一些。在精神和神经两个学科还没分家时的奇异病例合集。虽然语言和翻译都一般,但读的时候内心颇有起伏。几层感受,1 这些患者特殊到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生病,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2 临床无法治愈的时候,社会性治愈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比临床治愈更重要,为做研究强行拆开用质数进行交流的双胞胎之类的故事,真是孤独又残忍
悉达多·穆克吉《基因组:众生之源》
大而全,说这书是一书读懂基因史不为过。但,写作真的很割裂啊,至沃森克里克发现DNA结构,都是以科学家故事为角度写的,穿插优生学等其他历史,好看且旁征引博有思考,中心法则开始就是干巴巴硬邦邦地写知识性的东西,我一个有基础的人都觉得难啃,后面也是时而有鲜活人物,时而只有干涩知识综述,感觉是那阵子被催稿催太狠了还是怎么滴。整本书落点是伦理边界,结尾是黄军就与他的争议,要是再晚两年出,结尾就该是贺建奎与他的无争议了
三浦紫苑《假如岁月足够长》
老年版多田便利屋,清冽甘甜的一本三浦紫苑,旅途好伴侣。多数人活得和政差不多,中规中矩一生,只能羡慕源的放浪形骸、追求自我,自己却不知不觉越活越局促,不过我也很羡慕政一辈子能有源这样的朋友XD以及给老婆写明信片那段实在太治愈了
夏洛特·斯莱、大英图书馆《纸上动物园:大英图书馆500年动物图志》
引言好看,但占了全书三成还是有点过。后面信息丰富却看不过瘾。绝大多数画作是先杀后画,还有人在看过画后对那些生物趋之若鹜,引言点破这一点后,这本书越美就越残忍,海雀和旅鸽的故事听上一百遍,依然觉得身为人类,我很抱歉
另外9月底还读完了两本不可言说的电子书_(:з」∠)_
D调de玄小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带“爹”出游
- 远有荒野,近有酵母世界,阅读本身即自由 | 2024读书回顾之二 (2人喜欢)
- 重新读回小说之年 | 2024读书回顾之一 (2人喜欢)
- 都说今年院线乏力,我怎么觉得充满惊喜 | 2024观影回顾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