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作为边疆地区地方出版社的编辑,要准确把握滋养云南的文化脉络、滋养土壤就不得不去面对云南历代名家的作品、原典,而“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出版尝试。我们编辑一方面要编辑好内容,为云南乃至全国读者提供了解云南、认识云南传统经典,以内容为王、质量至上的原则挖掘云南地方传统文化经典的价值,为读者提供看得懂、用得上、可传承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我们也试图通过介入和运用好学术资源,搭建好学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平台,形成良好的互动,从根本上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我们就以“诗”“史”互动角度,为读者讲清楚使用“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的方法。这也是编辑的重要责任之一。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史与诗,相为始终者也。记载为史,而词咏亦为史。”此后,谈得较多的是梁启超以“小说证史”,王国维“以戏曲证史”,刘师培、陈寅恪、邓之诚等明确提出的“以诗证史”,卞孝萱的“文史互证”,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文集内容而有的论述,从体裁上看,文集包括序跋、诗词、奏疏、书信等类;内容上囊括经史,包含百家。故我们将如何使用“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的路径归纳如下,以为读者之鉴。一、以文学为本位,以史证诗从现代学术视角看,“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所收录诗文涉及云南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物产、气候、宗教、习俗、旅游、考古、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教育、人物等内容。而如何从文学角度诠释诗文给予的物象、情感、形式、史实等内容?读者或者研究者既要处理好个性与通性、古典与今典、表层与深层、实数与虚数、实境与虚境、明言与暗言、正言与反言、言内与言外等方面的问题,又要以政治、社会背景为切入,进入作家的心胸,进而探析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作者的真正寓意。这就是以文学为本位的“以史证诗”。我们以清代呈贡诗人戴淳(1790—1868,字古村)《哑孝子行》为例,看一看他的诗歌创作。哑孝子行
哑孝子者,失其姓,字昆明人。乾隆间居城东门外,以哑故不能治生。尝奉母处室中,己出为丐,有所得,归必跪而进之。客有试之者,分以瓜,强之食,不可。阴往窥之,则载拜奉母,意挚如也。及母亡,众议给棺木,弗受。乃引至一井畔,为汲之,得钱六千,盖素所积蓄者以供葬费焉。至是遂不知所终。厥后其邻人有遇之于迤西者,相传以为仙去云。余尝出东门,问孝子庐,则已无知之者。因感慨唏嘘不能去,既而遍访诸父老,颇能言其状貌,又未尝不欣然如遇其为人。至于姓字,以为哑也,而终莫能得。虽然如孝子者岂不足重,何必姓字哉?闲吊以诗,爰命之曰《哑孝子行》。
男儿宜取将与相,扬名显亲霄汉上。至若东郭墦间人,未免妻妾泣相向。孰意沦落无赖中,正有奇节莫与抗。聂政日鼓屠门刀,室内老亲尽色养。华山之阳昆水东,孝子生年惟乾隆。眇尚能视跛能履,独关其口使之穷。有力不堪为人佣,无储不足为母供。四顾号叫来悲风,市上吹篪古亦有。斯人乞食乃无偶,直如纯孝颍考叔。请以遗之小人母,入门欢若跪乳羝,出门营若丧家狗。知年从来喜且惧,有备无患谋身后。青铜井底心独劳,白石山头骨不朽。吊哀自有鹤来翔,锡龄用与龟同寿。吁嗟乎!兽有猩猩鸟有鹦鹉,人徒能言不过物伍。君不见刘季昔与项羽争,欲分而翁一杯羹。奉卮为寿责其父,季不仲若今有成。又不见桓公之薨虫出户,始皇之崩鲍满车。生事死葬出困厄,嗟哉孝子谁能如。




以上图片为稿本《晚翠轩诗钞》卷三收录的《哑孝子行》
戴淳将一位没有留下行迹、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孝行的普通人的故事,用诗歌的形式加以吟咏和记叙。这需要我们从诗歌的文本入手,在理解戴淳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文本上解释其个性与通性、古典与今典、表层与深层、实数与虚数、实境与虚境、明言与暗言、正言与反言、言内与言外等。这就是文学本位的研究,而以史实为基础。
二、以历史为本位,以诗证史
“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所选书在目录学中属“集部”,通常体裁上包括序跋、诗词、奏疏、书信等类,分类上包括总集、别集、诗文评等类,内容上则“囊括经史,牢笼百家”,为百科全书式的文献综合体。而以历史为本位,则是侧重作者现实生活中的考虑,即在“历代云南”这个历史和地域的概念下,分析云南文学的主体作家生平史实、创作背景、作品流传过程等,则偏向于以史解诗。我们还是以哑孝子为例。刘大绅曾创作了《哑孝子传》,如下:
哑孝子传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怒,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己。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于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棺与,凡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曰乞归必投一钱于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或曰:“孝子且仙矣。”呜呼!孝子而不仙,不孝子而顾仙乎?孝子之仙,无疑矣。然吾谓非独孝子仙也,即其母亦非常人。夫父母于子,期之才智聪明、功名富贵,常也。才知聪明、功名富贵矣,然往往任其辱身贱行,贻父母羞,而亦安之,则大非矣。母能安孝子之哑,而孝子能以哑而孝见于世,是母是子,岂易得者哉?呈贡戴子淳、太和李子于阳皆有哑孝子诗,诗足传矣。绅故仿陈鸿例为之传。嗟嗟!绅固不哑者,视孝子愧多矣。孝子事在乾隆年中,戴生云。嘉庆丁丑九月三日。



以上图片是收录入《寄庵文钞续》卷一中的《哑孝子传》
刘大绅(1747—1828),字寄庵,号潭西老人,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五年任五华书院山长。他既掌五华书院,就以经、史、诗文教授学生,使云南学风大变。他教的学生中,尤以大理李于阳、云州杨国翰、呈贡戴淳、昆明戴絅孙和楚雄池春生最出众,被人们称为“五华五子”。“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即将他们的文集收入系列丛书,形成文化集群,发挥规模作用。从刘大绅《哑孝子传》中,我们才知道哑孝子这一人物是由戴淳首先挖掘出来的,再成为刘大绅、李于阳等人的创作体裁的。历史背景的考证和挖掘让我们比诗歌更能了解其真实事件。三、以文化为本位,诗史互证由于现代学科分类的固化思维,使得喜欢文学的不了解历史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名物变化等内容;喜欢历史的不了解文学的释名训诂、文章辨体等内容,因而在运用和研究时,不能够发挥诗文集内容的最大功效,尤其是像云南这种地方边疆省份,汉文文献流传少,而文集又是其中最大的遗存,怎样在研究中独辟蹊径、另谋出路成为每一个读者或者研究者的核心问题。“云南古代汉文学要籍”丛书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向读者和研究者推出的作品系列,对准确把握滋养云南的文化脉络、滋养土壤具有示范意义。我们再以《哑孝子传》为例。1935年由教育部审定、正中书局出版、叶楚伧主编的《初级中学国文》中收录了刘大绅的《哑孝子传》,成为了一般性的普及性读物,对教育中学学生、提高思想修养发挥了作用。



以上为1935年叶楚伧主编、正中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文》中收录的刘大绅《哑孝子传》
在弄清楚哑孝子这一体裁内容为云南的诗人和作家重视的背景后,进而形成诗歌、散文作品后,进一步得到广泛传播,进而融入到“中国的文化血脉”中。诗歌在历史的长河得中得到了诠释,历史的传播也选择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虽然对刘大绅的《哑孝子传》的注释上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如太和应为今大理,但是这一大众普及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诗文本身。


====丛书目录====
【第一辑目录】
1.《石淙诗稿》(杨一清著)(2018年12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2.《赐砚堂诗稿》(许贺来著)(2018年12月出版)
3.《担当遗诗》(担当著)(2018年12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4.《红树山庄诗草》(刘家逵著)(2018年12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5.《沧海遗珠 素轩集》(沐昂编著)(2019年9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6.《穆清堂诗钞》(朱庭珍著)(2019年9月出版)
7.《晚翠轩诗钞》(戴淳著)(2019年9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8.《向湖村舍诗初集》(赵藩著)(2019年10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9.《抱真书屋诗钞》(陆应谷著)(2019年12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10.《张愈光诗文选》(张含著)(2019年12月出版,第一次整理出版)
11.《居易轩诗文钞 高澹生诗文钞》(赵炳龙、高应雷著)
12.《点苍山人诗钞 师竹轩诗集》(沙琛、刘树堂著,第一次整理出版)
13.《小停云馆芝言》(师范编著,第一次整理出版)
14.《王谏议全集》(王元翰著,第一次整理出版)
15.《大错和尚遗集》(大错著)
16.《李中溪全集》(李元阳著)
17.《南来堂诗集》(苍雪著,第一次整理出版)
【第二辑目录】
1.《杨宏山先生存稿》(杨士云著)
2.《晚春堂诗》八卷(文化远著)
3.《皆山堂诗草》(段昕著)
4.《藏密诗钞》(傅为詝著)
5.《蜕翁草堂全集》(倪蜕著)
6.《孙髯翁先生诗集》(孙髯著)
7.《寄庵诗文钞》(刘大绅著)
8.《金华山樵诗文集》(师范著)
9.《时畲堂诗稿》(袁文揆著)
10.《红茗山房诗存》(严烺著)
【第三辑目录】
1.《即园诗钞》(李于阳)
2.《鸿濛室诗钞》(方玉润)
3.《读书堂彩衣全集》(赵士麟)
4.《程月川集》(程含章)
5.《谷响集》(释周理)
6.《思过斋诗抄》(萧培元)
7.《味雪斋诗钞》(戴絅孙)
8.《喜闻过斋集》(李文耕)
9.《何文贞公遗集》(何桂珍)
10.《刘中丞奏稿》(刘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