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殷本纪》和考古发现看上古史重建
《史记·殷本纪》(以下简称《殷本纪》)系统地记载了商代的历史,从商族的兴起、商王朝的建立到商王朝的灭亡,都有着周密而详细的记录。在《殷本纪》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
“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 [1]
由此可见,司马迁主要是根据《尚书》和《诗经》二书来追溯殷商时期的历史的。根据今人屈万里和金德建的研究,《殷本纪》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以下几种:《书经》、《诗经》、《国语》、《左传》、《世本》、《大戴礼》,以及其他一些书籍。[2]其中有的书籍至今仍存,但也常是残篇,而另一些则早已失传。[3]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无法见到《殷本纪》所采文献资料的全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西汉和商王朝相距一千年以上,在文献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其记载可能存在不可靠之处。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史学界兴起了一股“疑古”的风潮。以顾劼刚和钱玄同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不仅怀疑三皇五帝的存在,更是怀疑三代中前两代的存在。[4]概括来说,这场运动是五四以后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兴起的一场对古文献和古史记载进行清理的学术活动。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之下,《史记》对三代历史的记载自然被纳入了被怀疑之行列,《殷本纪》也不例外。讲到这里,就必须联系到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这一问题上的应用,因为在对商代文明的追索之中,现代考古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甲骨很快得到学者重视,学者们将收集到的甲骨运用于研究,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甲骨学”。甲骨文的发掘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的乱掘时期和1928年以后的科学发掘时期。[5]对于前者,以下这段话反映了它的挖掘状况:
“这种状态(按:乱掘)从1899到1928年共持续三十年之久,出土的甲骨文数量庞大,据胡厚宣《殷墟发掘》统计有十万余片,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统计则约六万片。这些甲骨文散藏各处,并无出土记录及次序可言,而且破碎严重。由于有利可图,这时期出现的伪刻也为数不少。” [6]
而科学发掘则是一个有周密计划、以科学方法挖掘的过程。从1928年开始,董作宾等人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支持之下,先后在河南安阳组织了10次挖掘,所获甲骨后来由董作宾先生汇编成书。由于1937年日本侵华,发掘工作被迫中断。
甲骨文的结集和考释,比较重要的有刘鹗辑录的《铁云藏龟》、罗振玉辑撰的《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考释》、郭沫若撰《卜辞通纂》、董作宾编《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等等。甲骨文的价值,主要在于语言文字和上古史研究两个方面。而在众多对甲骨文的研究当中,王国维的研究最具有典范意义。
王国维,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早年研究文学和西方哲学,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学术从此转型,走上研治古史和甲骨之路。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完成于1917年的《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及《续考》。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将《殷本纪》和甲骨卜辞互相对照,加以文献校勘,考证出商代先公在甲骨文中的名号,也利用甲骨文订正了一些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通过这两篇文章,《殷本纪》所载的商代历史被证明是基本可靠的。基于这一研究,王国维先生晚年提出了所谓的“二重证据法”。在王国维先生晚年的讲义《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中国上古史研究状况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7]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则把“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为“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8]
王国维先生利用出土文献证明商代历史的案例,同时也指向了一点,也就是《殷本纪》所载的内容是基本可靠的。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必然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了一番辨析和取舍。《史记》第一篇是《五帝本纪》,我们知道五帝之前更有三皇。《史记》不以三皇的历史来开篇,大概就是因为它的史料有过多传说的成分。
王国维先生说,“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怀疑之态度、反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处理也。”(《古史新证》)“疑古”的精神,固然不无可取之处,但若希望用出土文献来改写甚至重写如《史记》《汉书》一类的传世文献,则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不可神话出土文献的作用。对于有所争议的夏王朝,大体也可以认为它是存在的,但具体的细节则有赖于历史学和考古学进一步的研究。[9]综上所述,唯有充分挖掘传世文献的细节,再辅以出土史料的印证,古史的真相才得以重现。
注释: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屈万里:《史记·殷本纪及其他纪录中所载殷商时代的史事》,《台湾国立大学艺术研究院集刊》第14本,1965;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转引自张光直:《商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张光直:《商文明》。
[4]顾劼刚:《古史辨》卷1,北平:朴社,1926。
[5]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第十二章,北京:中华书局,2018。
[6]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7]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全集》本,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8]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9]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存在着较大争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章《夏与商》云:“夏代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一章《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云:“目前关于夏朝的情况主要只能从文献记载中了解,有关材料多处于追述,一定程度上还带有传说性质。尽管如此,夏朝的存在大体仍是可以肯定的。”又云:“曾经有学者否定夏朝的存在,但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考古学家许宏认为,夏朝是否存在无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