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note》
#1 1869年4月1日,猎人们终于又捉到一只黑白熊。这一次,他们将其装进竹笼,几个人兴冲冲抬进教堂。戴维如获至宝,指挥工匠做了一个牢固的大木笼,以便观察它的一举一动,详细记载它的体貌特征、饮食习惯等。黑白熊难以适应笼中生活,再加上饲养不当,不久便悄然历史。戴维放弃将它运回法国的计划,就地解刨,发现胃里全是竹叶。他将骨骼制成标本,编号登记后分别装箱,附上自己的一封信,一并寄往巴黎,交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由此,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将宝兴大熊猫作为新物种介绍给全世界。(戴维亲手制作的大熊猫模式标本,至今仍然完好无损,珍藏在巴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模式标本即动植物新种(新亚种、新变种)的原始记载和定名所依据的标本。
1929年4月13日,罗斯福兄弟首开记录,成为第一批射杀大熊猫的西方人,标本收藏与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当年的四川之行,罗斯福兄弟捕猎动物手续齐备,持有合法护照,上面盖有鲜红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大印。有民国政府颁发的护照,罗斯福兄弟的行径属于合法。只怪当时民国政府的官员糊涂,哪有出具如此护照,任由外国人在川滇游猎采集标本。
*两位探险者同为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8年间担任美国总统)的儿子,以为小西奥多·罗斯福,另一位克米特·罗斯福,人称“罗斯福兄弟”。
1936至1946年,短短十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熊猫达十六只,外带七十具标本。
1941年,宋美龄以国民政府主席夫人身份,宣布向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赠送大熊猫一对。这是大熊猫第一次充当“友谊使者”,与政治车上关系,开启国礼大熊猫先例。
#2 70年代,“熊猫外交”大获成功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环境、食物的改变等原因,国礼大熊猫在异国他乡寿终正寝的少,死于疾病的多,尤其消化系统病变,死亡率居高不下,繁殖后代更是老大难。与此同时,川、陕、甘三省保护力度有限,野生大熊猫生存难度大。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后,于1982年作出决定:不再以国礼形式赠送他国大熊猫。这个决定严肃认真,国家层面将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要求,规范稀有动植物交易,协调所有出租行为。
大熊猫租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截止1992年,共有30批次54只大熊猫,先后借展到世界各国。至于上海杂技团训练熊猫表演,更是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国外一些动物园,为吸引游客,模仿上海杂技团的做法,逼迫大熊猫登台献艺。199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美国动物园及水族馆协会先后发表声明书,针对展览租借大熊猫提出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即:出租的熊猫应不具有繁殖能力;禁止大熊猫参加马戏团表演;避免租借行为导致大熊猫失去回归自然的机会;不能变相鼓励捕捉野生大熊猫……
随着时间推移,大熊猫租借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大,采取抵制态度的环境保护团体越来越多,有损中国国际形象。中国宣布停止熊猫租借。全新的中外合作研究模式继而推出:中国送一对大熊猫出国,可留居所在国十年左右,双方合作开展大熊猫研究;承租的动物园每年捐赠一百万美元给中国,作为大熊猫保护和科研基金;出借期间,熊猫繁育的后代归属中国,亚成体时送还;大熊猫非正常死亡需赔偿,尸体一律归还中国。
#3 1999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两周年,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特区一对大熊猫。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再次赠送大熊猫一对。
2008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与四川省政府敲定首批援建项目,卧龙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为其中之一,包括保护区总体规划编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卧龙镇、耿达镇总体规划等,涵盖保护区建设及当地居民正常生活恢复。
2009年2月,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项目获香港特区立法会审议通过。23个子项目中,包括卧龙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五一棚”观察站重建,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重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新建……总金额达14亿人民币。香港特区政府派出专家团队,赴卧龙实地查看,指导灾后重建。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另投入7亿人民币,于四月动工,重修映秀至卧龙的公路。卧龙灾后重建圆满完成,已是2016年,三年计划耗时八个年头,援建任务之艰巨超乎想象。究其原因,特大地震之后,次生灾害频发,导致施工难度剧增。援建结束后,研究中心决定:神树坪和都江堰两个熊猫基地,免费向香港居民开放。
#4 世界自然遗产考察中,专家们尤为看重“三性”。只要“三性”做到了,“申遗”大有希望。
一是真实性。宝兴考察期间,专家们通过野外观察,发现大量大熊猫的活动痕迹,如洞穴、粪便、啃咬过的竹叶等,确切无误证明了大熊猫的存在。
二是完整性。专家们分组步行上百公里,看到大熊猫活动区域宽广并连接成片,没有人为分割阻隔通道的现象,能够保障它们相互的联系和种群间交流。
三是可持续性。大熊猫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栖息地禁止人类活动,禁止砍伐林木,无工业午饭。
2006年7月12日,第十三届世界遗大会,二十一名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一直举手,通过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此次大会,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九个项目,被否掉七个,只有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全票入选。全部赞成票,在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的项目中并不多见。
#5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共投入两千多人。调查内容广泛,涉及大熊猫野外种群、栖息地、同域分布动物、干扰因素、保护管理、圈养种群和分布区经济社会状况等七个方面。除了沿用前三次的调查方式,保证主要调查成果的可比性,调查内容、调查技术和调查手段都有所创新。如引入DNA分析技术,获取野外大熊猫个体遗传信息,以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利用手持PDA调查工具,记录野外路线调查信息,提高精准度。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竹子开花,不过自然规律使然,生生死死循环往复。竹子开花,促进森林群落更新,形成竹子喜阴湿的生态环境,新长出的竹子自然生机勃勃。竹子开花,伤及的仅是大熊猫个体,并未对种群生存构成真正威胁,用不着担忧。漫长的岁月,长期的进化,竹子周期性开花,大熊猫已然适应。或扩大活动范围,开辟新领地;或改食其他竹种,拓宽实物来源;或与其他种群融合,残存个体重获生机。故而,竹子开花,森林更新,大熊猫种群动态平衡,三者形成共同协调进化的关系。
如何拯救濒危物种,保护国宝?胡锦矗直击要害:对大熊猫生存的威胁,不是竹子开花,二是人类活动。只要人类不再继续侵犯,维护并扩大大熊猫的栖息地,着手在分离小种群之间恢复或建立迁移交换通道,大熊猫种群自然可以得到恢复并繁衍下去,不必耗费巨大的资金和资源,进行东迁尝试。
潘文石说:拯救一个物种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其所在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在的遗传多样性。今天保护大熊猫,我们必须固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就是保全那些充满野性的自由活动的种群。克隆仅仅是一套基因的复制品,它不可能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保护大熊猫的目标。
继胡锦矗、潘文石之后,第二代大熊猫研究中坚力量的张和民,通潘文石的观点一致,认为可供熊猫食用的竹子有几十种,虽然其中一种或几种开花,但其他种类已然长势良好。尽管熊猫有嗜好单一食物的习惯,会长时间吃一种住在,但在这种竹子开花死亡后,将不得不寻找其他竹种。这一过程中,老弱病残可能被淘汰,种群数量会下降。但等到竹林焕发生机,大熊猫种群也会恢复,而且生存能力更强。
#6 在基因遗传方面,提出秦岭、岷山、邛崃山等六大山系大熊猫出现显著分化,潘文石是第一任。研究团队发现,秦岭大熊猫基因独特。进化树显示的种群分化值表明,同岷山、邛崃山大熊猫相比,秦岭大熊猫分化特征显著,故称:雄兽器宇轩昂,母兽天生丽质!
其后,浙江大学方盛国等学者,应用大熊猫DNA指纹探针,对六大山系近百只大熊猫逐一检测,获取了清晰准确的遗传多样性图谱。比对分析参数结果发现,六大山系中,秦玲山系大熊猫的亲缘关系明显疏远于其他山系。研究数据表明,秦岭大熊猫为四川大熊猫之外一个新亚种:秦岭亚种。
上万年前,自然环境改变,加上人为因素干扰,秦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孤悬一方,同其他山系同类之间的往来被迫中止。长期分隔,基因交流随之中断,形成独特的种群进化史,进化速度慢于四川各山系,显得更古老、更原始,遗传基因更接近祖先。遗传基因强大的力量,导致形态差异。这种差异,专家一句话概括:四川大熊猫头长像熊,秦岭大熊猫脸圆似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