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脆弱
1. 我们有能力脱离情感陷阱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起话题“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再一次引起大家讨论,对于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最初是从热播剧《欢乐颂》开始。
剧中人物樊胜美平时看似精明,可是一遇到的家里人,她就变的无助任凭家人差遣,她的母亲百般压榨,只为了给儿子多一些。

樊胜美年龄不小,可是她一无固定男友,二无房车,孤单在大城市打拼,脑子中只有一个念头,钓上金龟婿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实却一次次把她逼到死角,她省吃俭用努力赚钱,每月按时往家里打钱。
父母一转手就给了她那不学无术的哥哥,樊胜美成了供养全家的赚钱工具,不能甩手不干,只要她有拒绝的想法,她母亲就会说她不孝顺,接着就是寻死觅活。
樊胜美听到母亲的话语,就算内心苦楚,也只能做个孝女,继续供养着哥哥嫂子一家,甚至帮助他们买房。

每次看到此情此景,我和大部分网友一样,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但是随着剧情不断发展,我也能理解樊胜美的心情,她只是想要父母能够多爱自己一点,她迫切的想要得到家人的认可和温暖。
但是,她的选择并非最佳方案,另一部大热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让我们看到原生家庭并不是死刑,你完全有可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苏明玉和樊胜美所处的家庭环境类似,母亲重男轻女,一味让女儿牺牲来成全儿子,不同的是,苏明玉大学开始打工养活自己,至此和原生家庭彻底决裂,她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告诉父母,我不赞同你们的做法,我也不会按你们的要求去做。
多年之后,苏明玉成为公司的销售老总,经济条件远远超过苏家两个儿子,她依然会为苏家付出,苏母的葬礼是她出的钱,为父亲买房请保姆,但是看到父亲作妖,她依然会怼,听到父亲要娶骗子保姆,她还是会不同意。
苏明玉和樊胜美经历类似,但是命运不同的最大原因,就是苏明玉坚持自我,而不是为了孝顺对父母予取予求,而樊胜美却陷入情感勒索循环中不能自拔。
2. 情感勒索的定义
什么是情感勒索?这个问题是《情感勒索》这本书最先给我们介绍的内容,作者苏珊·福沃德从事心理治疗超过了45年,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她发现了“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发生的情况是多变的,但情感勒索中的施暴者必然是我们最亲密的人,可能是伴侣,可能是亲人,也有可能是朋友等。
爱我们的人却伤我们最深,原因是他们掌握了我们的“情绪键”,不是至亲无法了解我们心底最隐秘的部分,这部分包括我们的伤痛,包括我们无力招架的情感。当他们对你的要求无法实现时,他们就会按下这个“情绪键”,而你只能选择妥协完成他们的愿望。
听上去施暴者都是“心机婊”,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施暴者并不是有意而为之,他并不是想要你痛苦,他只是想让你听话,让你按照他的要求做。
他无意识的要挟你,而你在对方制造的迷雾下无法看清整个事件,于是你做了违心的选择,这些选择违背你的真实意愿。
你的自尊心、对自我的评价、你的幸福感、你的心理健康、你的身体健康、你和他人的关系等一次次被踩在脚下,被碾压过的这些变得不再完整。
作者在书中这样定义情感勒索,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
而施暴者之所以枉顾你的感受,只为了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原因就是你触发了他心理的伤口,他的内心回到受伤的阶段,他需要缓解这种痛苦,他内心的恐惧、无力、失落、缺爱等等在撕咬,他需要做些什么来消除痛苦,哪怕是暂时的。
3.施暴者心理受过伤害
施暴者内心的伤害不仅仅是原生家庭,还有成年之后,是每一个内心受伤的时刻。日本前不久热播连续剧《风平浪静的闲暇》,豆瓣评分高达8.9分。
女主角大岛的爸爸欠赌债,在她小时候就外出避债,母亲性格较为强势,控制欲较强,在大岛与男友家人见面的宴席上,妈妈知道大岛已经辞职,并且发现大岛男友慎二家的丑闻后,并没有安慰女儿。
而是挖苦大岛不会看人,从小到大就没有让她满意,不管做什么都做不出成绩,到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话的杀伤力可想而知,在女儿伤心难过的时间她却选择残忍的方式指责,但是大岛的妈妈会如此对待大岛,更多的有家庭的因素,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要独立抚养女儿,如果她不坚强强势如何在世上生存?
自己受的苦,让她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事业有成婚姻幸福。她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变成了对女儿的要求,不断的胁迫孩子完成。
也是因为自己的不幸,她学会强硬地对待世界,这样才能好过一些,而她的付出,只有女儿对她事事顺从,才能体会到自己付出的意义和存在感。
可恨之人必然有可怜之处,纵向的挖掘施暴者的过去,施暴者也是深受心理创伤,她内心想要对女儿好,但是却采用要挟伤害女儿的方式。当然了,面临被情感勒索的一方来说,她的女儿是最直观的受害者。
4.受害者选择承受也是因为心理伤害
小时候大岛因为密集恐惧症,闭着眼无法吃玉米,妈妈看到她不吃直接把这盘玉米倒入垃圾桶,然后对大岛说玉米好可怜,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被你害死了。
出于对妈妈辛苦的负罪感,大岛之后都表现的非常爱吃玉米,以此讨好妈妈,这也造成大岛成年后的讨好型人格,讨好附和公司同事,结果同事偷偷建群把她排斥在外,讨好男友,结果对方在众人面前说并不想和她结婚。
大岛讨好一切人,只是为了避免冲突,大家能够关系和谐相处融洽,可是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反而让同事觉得她不真实,只会趋炎附势。

大岛进入和妈妈相处的恶性模式中,当听到男友在众人面前诋毁她的话语,她无法承受晕倒,在她住院的期间却没有一个人看望过她,包括男友。
这时候她才注意到自己这种相处模式,是无法得到所谓的和平和健康的关系的,反而让自己陷入困境,于是选择离开都市,来到乡下重新开始。
作者在《情感勒索》中对受害者进行救赎,“情感勒索听起来、看起来都和我们有关,而其实和我们根本无关。相反,它源于勒索者内心的不安,以及勒索者尽力控制这种不安所做的努力……很多时候,情感勒索是与过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和现在,它和满足勒索者的需要相关,而不是与我们做或没有做什么有关。”
童年妈妈的教育确实给她的生活带来无法磨灭的影响,但是在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中: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这样的无限循环是可以打破的。
大岛在乡村生活中,不断的按照内心去做事,拒绝他人不合理要求,对于别人的错误勇敢的指出,这些在她原来看来会破坏双方亲密关系的行为,却让她一次次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体贴。
5.想要摆脱他人的情感勒索,最重要的是自我疗愈
从大岛的经历不能看出,曾经的伤痛是可以治愈的,原生家庭也并不是无法逾越的囚牢。首先你要认识到对方对于你的指责、伤害、逼迫都是不合理的,不管对方用什么借口伪装。
认识到问题,就会有想要改变的心,虽然这个过程本身并不容易,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否定自己原来的观念,但是当你真的遵从内心,才是正常关系的开始,也是你的心理开始强大的起点。
书中提到两种脱离勒索的苦海的方式,一是行为路径,通过学习训练与以往不同的反应模式和沟通技巧,比如非防御性沟通,与勒索者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二是情绪路径,这条路径着重改变我们内心世界,比如切断旧的“情绪键”、弥补创伤,改变错误的信仰体系等。
想要脱离施暴者的魔爪,最重要就是修复内心,克服各种负面情感,比如自责、恐惧等,通过与对方沟通和行为方式改变,来改善双方关系。与其说摆脱情感勒索是改善双方关系,不如说是自我提升。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多观念都在与时俱进,唯独内心的伤害还困在当时无能为力的情境中,明明现在的我们有能力改变,但是还是被当时的情绪所左右,跳出当时的包围圈,对那个懦弱的自己来一次围剿。
6.在情感勒索中,没有赢家
在情感勒索的博弈中,没有真正地利益获得者,受害者因为施暴者的情感暴行,已经无法向对方展现全部的自己,甚至处处提防以免对方以此威胁,施暴者本以为通过他的勒索,能够按照他预想的美好发展,没想到却把对方推得更远。
在情感勒索中,没有真正的赢家,那么除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脱离彼此伤害外,我更喜欢《银河补习班》的一段话。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上访并顺利,儿子这时想和他沟通,他对儿子的态度不好,儿子也有些生气,这时候马皓文说对不起儿子,我是第一次做爸爸,儿子选择原谅爸爸无心之失。
儿子成为宇航员,希望马皓文放弃上访,害怕爸爸的举动干扰到自己的工作,这时候马皓文失望的说我一直以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今天看来是失败的。儿子不久后也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对马皓文说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儿子。
不论是父母,还是我们,都是第一次成为对方最重要的人,没有经验的我们难免有过失,而作为成人的我们已经有能力走出当时的困境,变成更优秀的自己,所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战胜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