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控制与精神暴力的反抗
我对于这个话题的思考可暂告一段落,但是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反抗精神控制与精神暴力的方式,就是勇敢地做自己。 做自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想”,这是个必须商榷的问题。这里的想是真正想:它是一种高于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所得到东西——对个体来说真正的不可让渡的需求和利益。精神控制和精神暴力很可能恰恰来源于人们对自身感性和理性认知的信赖,因此而被蛊惑。比如,我认为手机对人是一种精神控制,它让人们感觉好,因此人们认可而选择沉溺,但是这种感性认知带来的结果是对人们的生命时间等各方面的损害。又如一些培训机构的人员,用一套逻辑自洽而无可反驳的说辞,让人感觉在理性认知上实现认同(他们待人的态度和方式甚至也让人产生了感性认知上的情感认同,比如亲切感),然后带来的结果是,人们信赖自身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于是去消费。而比较高级的精神控制则综合了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蛊惑,比如pua向受害者所表达扭曲却自洽的逻辑,以及女孩对他们产生了感情,甚至是他们美丽浪漫的措辞让女孩们产生美好的感觉,所有这些完全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上、美学上的认同和理性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出现后,精神控制实现了,因为认知实现了内化。 而精神控制带来的是精神暴力。一方面,这些内化了的认知和个体整体需求之间必然产生冲突。个体为了顺从这一认知必须否定自己。另一方面,这些精神控制带来的行为的后果对个体是由损害的,这种内化的认知与现实的不一致,又会造成个体的撕裂。于是,只要个体认可这一认知并认为自己应当顺从它,那么精神暴力就会持续地发生。 如何反抗?这种力量的施加者力量很大,这个语境的力量,有时是个体,但有时是整个社会。如果仅创造话语去努力与之抗衡,这注定是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因为在我们选择用这种方式抗衡的开始,我们便一直提醒自己那个我们所要反抗的话语的存在,让它牢牢的存在于自己心中,它的无数次重复,又会带来无数次感性和理性认知上的实感。——我们最无法反抗的恰恰是这种强大的内在感觉。如果要反抗,恰恰是,要做那些让自己远离精神控制和精神暴力的伤害的事情,去实际上为自己争取利益。 如何做呢?我们不需要努力去反抗这些内在于我们心的话语,这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我们大可以顺从它带给我们的感性和理性认知上的良好——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李国华的审美语境,比如传销人员逻辑自洽的说辞。只是,我们不要被它牵着走,去做了那些会给我们实际利益(我们的自尊,我们的金钱,时间,发展的利益)带来损害的事情,反之,要做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结果的事情。所以要判断,那些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良好的东西,它们真正要鼓舞我们去做的,是什么,这个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否真的符合我们的需求。三思,如果不是,那么不去做它,然后做那些我们真正想的事情,贯彻到底,不留余地。
或者,对那些蛊惑我们的感性与理性,企图让我们坠入深渊的说辞,可以回之一句:是的,但是我不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