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爸育儿历史小讲堂之三】成语之都(上)



因为成语和典故很多,所以这次分上中下三课,今天讲上课。
这个成语之都,在哪儿呢?
先卖个关子。
它历史非常悠久,至今有3000年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汉朝时,它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并称为“五大都会”。
它位于太行山东麓,如今隶属河北,与山西、山东、河南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0万。
再说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 铜雀台。
对,就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铜雀台。曹操消灭袁绍和袁术后,夜宿于此,半夜见到地下冒金光,掘得铜雀一只。谋士荀攸进言,说之前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是祥瑞之兆。曹操大喜,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铜雀台也成为曹魏政权与建安文化的象征。曹操儿子曹植所作《铜雀台赋》,被称为汉赋中的精品。


- 大名府。
对,《水浒传》里多次提到的大名府,最出名的是《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当时作为北宋陪都,仅次于汴梁,那叫一个繁华。“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家家门前扎起灯栅,赛挂好灯,巧样烟火。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铜佛寺前盘青龙,翠云楼前盘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 娲(wā)皇宫。
对,就是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也是我国建筑规模最大、兴建时间最早的祭祀古建筑群。


好了,说到这儿,能猜出来么?
有的人可能已经猜出来了:邯郸。
也有人会说,邯郸不就只有那个“邯郸学步”么?
确实,很多人提到“邯郸”下意识反应就是“邯郸学步”,因为这个成语有些贬义,不会留下特别好的印象,此外就不一定知道了。实际上,“邯郸学步”,说的不是“邯郸”这个人学步,而是“到邯郸”学步。

为什么要到邯郸学步呢?因为邯郸是当时赵国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儿的人都有“雅致之风”,走路姿势特别优美。所以燕国寿陵有个少年想学,却没学好,把原来的姿势也忘记了,只能爬着回去。

如今市中心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学走路的。现存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四周建成了一个市民公园,把学步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


从这个成语可以得知,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还是不错的,我们常说“燕赵之地”,“赵”就是指赵国。实际上,与赵国同时的魏国都城魏县,也在邯郸,说明当时的国比较小,没隔多远,就是另一国的都城。前面说的铜雀台,是因为曹魏的国都邺城,现在叫临漳县,在邯郸境内。而大名府不光是北宋陪都,在清朝也是直隶省会,总兵驻地。
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难怪会有这么多成语。
至于哪些成语最有意义,故事最精彩,我摘取了一部分,讲给大家听。


将相和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故事,以秦军围困赵国都城展开,所以都与邯郸有关。这个列传可以算作整部《史记》中最精彩的部分,经常是几句话后就有一个成语,也因此被列入了课本。
教材里主要有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除了这三个都是成语,其实还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和纸上谈兵等。因为“将相和”流传很广,有人甚至把它当作了为数不多的三字成语,足见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
在讲这个故事时,我会提到如今与历史对应的地方。
廉颇是赵国名将,以勇猛善战闻名,曾一举击败齐军,被封为左上卿。

而这时的蔺相如,只是宦官缪(miào)贤的门客。这个缪贤,被称作历史上难得的好宦官。

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起了贪念,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就是“价城连城”,“连”是很多座城连在一起的意思。
秦王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在这儿耍了一个心眼,想要璧是真,拿城换是假。这个心眼被赵王和廉颇、缪贤等人看出来了,但是害怕强秦因此开战,需要找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前往。
缪贤推荐了蔺相如。

蔺相如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与赵王对话,坚定了他的信心。
赵王问:“秦王用城换璧,怎么办?”
蔺相如答:“秦强,赵弱,只能答应。”
赵王又问:“占了璧,不给城,怎么办?”

蔺相如答:“用城换璧是他说的。我们不答应,是我们理亏。我们给了璧,他不换,是他理亏。两相比较,还是我们不要理亏好!”
赵王再问:“派谁去呢?”
蔺相如答:“没人可派的话,我愿去。城到璧留,城不到,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入秦。
蔺相如做的第二件事,与秦王会面。
秦王见到璧后美坏了,传给妃嫔及左右看,群臣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换城的意思,上前说:“璧上有瑕疵,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背靠柱子,怒发冲冠。愤怒的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后来也被岳飞在《满江红》里引用。
蔺相如说:“大王来信想以城换璧。赵国上下都认为大王是骗子,而我认为,百姓交往都应讲诚信,何况是大国之间?赵王为此立了国书,斋戒五天,正是尊重贵国。而大王此次见我非常傲慢,所以我把璧取回来。大王要是逼迫,我的头就与璧撞碎于柱!”

秦王怕了,向蔺相如道歉,并召看地图,指出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料定秦王是演戏,提出斋戒五天,在朝堂设“九宾”礼节的缓兵之计,然后让手下扮成平民,揣璧从小路返回赵国。
五天后,秦王斋戒礼毕,蔺相如做了第三件事,与秦王再次见面。
蔺相如视死如归:“秦国君主历来不守约,我实在害怕欺骗,所以让人将璧从小路运回赵国。秦国强大,只发一封信,赵国就屁颠地捧着璧来。如果秦国真割十五座城,赵国绝不敢留璧。我知道欺骗大王罪该处死,请受汤镬(huò)之刑(就是下油锅)。”

秦国君臣面面相觑,手下想杀掉蔺相如,被秦王制止:“杀了他得不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关系。”
于是,以国礼款待蔺相如,让他回到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得到满国赞誉,被赵王拜为上大夫。

这后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秦王灭赵之心不死,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杀了赵国两万人。打完巴掌给一个甜枣,又下帖子想和好,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赵王害怕,不敢去。
蔺相如这次又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他和廉颇一起向赵王建议:“不去,显得赵国太胆小了。”
于是,廉颇带兵送到边境,蔺相如随行,分开前交代了,真要出事,立太子为君。
秦赵二王饮酒,兴致正浓,秦王说:“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弹琴吧!”
赵王没办法,弹了起来。秦国史官拿笔写道:“某年某日,秦赵会盟饮酒,秦王让赵王弹瑟。”
蔺相如这时做了第二件事,挺身而出:“听说秦王也爱音乐,请击鼓,互娱互乐!”

秦王发飙了,不答应。
蔺相如这时做了第三件事。
他趁势跪下,递上鼓,见秦王仍然不肯,他再度怒发冲冠:“五步之内,我要把脖子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身边护卫要杀蔺相如,却被蔺相如的“眼神杀”吓退了。秦王老大不高兴,但也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鼓。

蔺相如回头让赵国史官也写下:“某年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众臣还不服输:“请赵王用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蔺相如怼了回去:“请把秦国都城咸阳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也没占什么便宜。因为廉颇在边境部署了大批军队,所以秦军也不敢妄动。
这件大事后,赵王拜蔺相如为右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前两件和秦王有关,这次和廉颇、蔺相如内部有关。
眼见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廉颇心里不爽:“我是镇国大将,功劳都是拿血拼出来的。他只凭口舌之功(有人把这也当作成语,其实不是)升职。再说了,他几年前只是一个宦官门客,卑贱得很,现在升这么快。我以后见到,一定羞辱他。”

蔺相如又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主动躲避,上朝常称病,免得见面。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头。
蔺相如的门客不干了:“我们来这,都是仰慕您的高德。您与廉将军职位相当,他口出恶言,您却一味躲避,怕得太过分了,让我们离开吧!”

蔺相如干的第二件事,挽留他们,问道:“你们觉得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
门客回答:“秦王厉害!”

蔺相如干的第三件事,笑了:“我敢和秦王拼命,为何怕廉将军?我怕的是我和廉将军内斗,欢喜的是秦王,他现在就怕我们两个,巴不得我们斗。难道,不应该以国家为先、以私仇为后么?”

廉颇听说之后,光膀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我这人粗陋卑贱,想不到将军对我竟然宽容到这个地步啊!''

两人重归于好,成为刎(wěn)颈之交,也就是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将相和睦,让一旁虎视眈眈的强秦不敢轻举妄动。

在后世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蔺廉二人的影响。其中京剧经典曲目就叫《将相和》,新谭派创立人谭富英、裘派创始人裘盛戎分饰蔺廉,成就一代经典。
还有很多诗词中,也是感触不已。
北宋的梅尧臣(与上一讲提到的欧阳修并称为“欧梅”,宋诗的开山祖师,曾为《孙子兵法》作注)写过一首《韩子华访石昌言不遇石有诗韩邀和答》。
尝闻载酒者,去访子云居。
乃值徒御出,遂令谈笑虚。
为黍宁乏具,题凤岂有诸。
一听负荆语,还想蔺相如。

只要一听到“负荆”这个词语,就想起当年的蔺相如,足见其影响之大。
北宋的晁补之(上一讲提到的苏东坡非常赞赏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专门写过一首《渑池道中》。
虎狼敌国易良图,望见将军要引车。
不畏秦强畏廉斗,古来只有蔺相如。

不怕秦国的强大,只怕与廉颇内斗,古往今来也就只有蔺相如了。
南宋诗人方岳写过一首《赵佥(qiān)见过不值有诗次韵》。
向来曾管重湖月,五老当门但读书。
见说邦人犹感慨,恨予不学蔺相如。

看到国人非常感慨,痛恨你们为什么不能学学蔺相如呢?
如今,在邯郸老市区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小巷子——回车巷,这就是蔺相如掉转车头躲避廉颇的窄巷。巷口立了一道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很有意义。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记住这三件大事中的九件小事,能体会很多道理。
像蔺相如一样,宽容、忍让,既是智商、更是情商,以大局为重,是真正的胸怀。
像廉颇一样,知错就改,不但不错,反而会有进步。大家只会嘲笑那些知错不改、越来越错的人,对知错就改的人往往敬重有加,试问谁没犯过错呢?
好了,今天的成语之都(上)就说到这儿,知识点比较多,可以慢慢消化,咱们下个星期二讲成语之都(中),不见不散!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