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在种植过程中出先的问题
1、 选地
土壤选择在羊肚菌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羊肚菌属于腐生性菌类,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直接关系到羊肚菌种植产量的好坏。对不同的土壤类型,羊肚菌种植在品种选择,营养袋配方和用量上可以灵活调整!羊肚菌整体适合有机质含量高,含砂性高的土壤类型,如果土质过差的需要增加营养袋的数量来提高产量。
2、 耕地
农业,尤其是传统农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在选好种植基地后,已具备地利,那么天时就是我们农业上所说的农时,羊肚菌种植下种温度在 20 摄氏度以下,四川平原地区每年 11 月 10 号开始符合下种的温度,那么要求我们每年在 11 月 10 日前,搭棚完毕;那么山东一般是10月温度开始符合下种时间,为了以后各种植基地能充分完成前期搭棚准备工作,各地可根据情况完成耕地工作。根据往年经验种植经验,每个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不得超过 150 亩!否则会影响工作的高效性,风险大!
从羊肚菌种植开始第一步就是要耕地!首先是土壤的一个酸碱度要调到最适合羊肚菌生长的环境,PH值要求在6.5-7.9之间,可以情况用生石灰或石膏来调节。要求微耕机耕地至少两遍,耕深15cm~20cm。在耕第二遍之前先喷洒益富源植物营养液,每亩5-10公斤,然后翻耕。如何来判断土地耕作到位了,深度以手扶式微耕机或耕田大型拖拉机耕作能达到最深的程度,耕地土块基本没有超过拳头大小的土块,在耕第二遍的时候,一般都能达到耕地的效果!
3、 开箱开沟:
羊肚菌属于好氧性真菌,开箱开沟的工作一定要做,其好处有:
(1)、增加土地表面积重而提高产量;
(2)、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羊肚菌菌丝的生长;
(3)、利于排水以防春季降雨量过多对羊肚菌种植产生致命的影响!我们开箱的要求为箱面70cm~80cm宽,沟深20~30cm,沟宽20~30cm!
4、搭棚
羊肚菌的产量与气温的关系,要求搭棚较高比较好,考虑到操作的方便性,我们要求搭棚高度为 2m,四周铁丝拉线绷直,立柱需要高 2.5 米, 埋地下 0.4—0.5 米, 每 4 米一根立柱,棚高 1.8—2 米,遮阳网4针,要求搭建好的遮阳棚内部人员操作便捷,坚固,可在较大风力作用下保持稳固。
5、下种
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和下种时间有很大关系,下种时间过早,有菌丝老化的,感染杂菌,以及在土壤时间生长过长等风险;下种时间过晚会造成菌丝发育不成熟,产量低,菌肉过薄等风险,因此我们需要严格控制下种时间,以四川境内平原地区为例:在 11 月 15 日~11 月 20 日开始下种比较合适,最后一批菌种下种时间不超过 12 月 1 日,特 殊情况不超过 12 月 5 日。气温在 20 度以下时播种。播种前2天左右观察土壤是否过于干燥,过干可适当浇水然后播种。
我们下种用量标准为每亩200袋菌袋;视菌种长势情况灵活调整。菌种开袋揉碎后撒到箱面,覆土即可,要求覆土不超过3cm,用钉耙直接来回勾动箱面土壤即可,有个别种子露天不影响。开袋后的菌种要尽快的播种覆土,不要一次开的太多,以免造成污染和脱水。
6、营养袋的摆放
营养袋对羊肚菌的种植十分重要,营养袋的好坏以及营养袋的质量直接影响出菇的量。营养袋要求下种三天后,开始制作营养袋,下种7天箱面开始变白,此时开始摆放营养袋。
我们营养袋摆放的标准是每亩1800—2000袋,不得减少营养袋的用量,个别品种和土质需要增加营养袋的用量。摆放营养袋时需要在营养袋上划两道口,划口朝下,以最大的划口而小麦不掉出为标准,两条划口尽量都紧接地面。 若为标准箱面,每箱摆两排营养袋,间隔 0.5 米,若箱面较大可增加营养袋的排数,以麻将5筒形状摆放,营养袋的摆放原则为尽量分散错落。
7、搭建小拱棚
下营养袋后,为了防止雨水过多和冻害,需要搭建小拱棚,用白色普通薄膜(不可用防雾薄膜) 。薄膜两端不封死。可交叉拱条,让薄膜不落在地面上,四周通风。 基地管理与采收首先是水分的管理,土壤水分管理保持前期的湿度情况即可,但空气湿度最好达到80---90%的湿度,这时气温较前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升高,喷水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掌控,一般早上10点前,下午4点后喷水,喷水一定要喷向空中,不可直接喷到菇体上,温度高于18度时不宜喷水,喷水时加入益富源菌菇生态宝,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羊肚菌的种植主要灌水最重要的有两次,第一次是下种的时候,一定把水给足,第二次在出菇后,出后灌水前,每亩先喷洒5-10公斤的菌菇生态宝,然后灌水。出菇期间浇水不宜过多,尽量少浇水。只要土壤表面没干白就可以不用浇水。其次是虫害的管理,出菇期间主要的虫害是蛞蝓,蛞蝓数量的增加对羊肚菌的破坏是致命的,所以蛞蝓建议人工的去捕捉。规模较大选择用药。
羊肚菌的采收原则为菌冒褶皱完全或者将要完全 打开为准,头批菇菌冒大概 5cm~7cm 即可采收。意思是每次采收只要菌冒5cm 以上都需要采收,切不可贪大。羊肚菌在成熟后菌肉变薄,个头变大,但是重量不会增加,切不可贪大。
养殖河蟹需要注意的六大要点
养殖河蟹进入10月份,最后一次性腺成熟性蜕壳也己完成,河蟹由"黄蟹"真正转变成了"绿蟹",促进河蟹后期增重、压黄长膏、育肥保膘,加强后期生产管理工作,提升成蟹规格、品质、产量和产值效益更是关键时期。
1,保持100~120cm水位稳定,定期加注新水,常解毒养水,防水变(混浊丶发红丶变暗丶老化发黑),勤调水稳水,维护水质环境良好。
2,注重小剂量多次勤改底(可以使用益富源水产专用益生菌进行改良),减少底部污染的积聚和上泛而造成后期河蟹因活动引起水混浊、底臭、烂草烂青苔等底层底质恶化,水体亚硝酸盐或其他污染毒素的急剧升高,都易造成中毒缺氧性"趴塘"和死亡损失。
3,加强增氧、净化水质,并结合使用氧化剂增氧产品,以有效改善池塘水体溶氧和提高底层氧化电位。养殖后期,池水混浊度大,发粘变脏,光合作用产氧更少了,加之天气变化、降雨降温、冷空气侵袭或大雾、低气压,在水体有机质污染等积聚和分解转换变慢的同时都会产生低溶氧引起的河蟹应激或暗缺氧等造成损失。
4,适量投喂,合理营养,多次补钙,补充能量,确保河蟹后期增重、压黄长膏、育肥保膘的营养需求,并增加能量以抵住后期洄游巡塘活动的消耗,减少掉膘空壳的损耗,停喂冰鱼(污染大、消化吸收率差、本身也加重了动物脂肪影响引起撑死和趴蟹)。
5,防治纤毛虫(建议使用益富源水产专用益生菌),捞除过多老化腐败水草和青苔等污染物,减少底层有机质、腐殖质等影响,降解水体污染和粘稠,同样也减少黑底板和脏壳子的发生。伊乐藻或一些低温型水草池塘可保留四周沿边5~8米宽水草带,也可减少因河蟹后期巡塘转塘造成混浊和污染造成的影响。
6,防逃、防偷,分析行情,适时起捕分档销售或安排屯箱暂养,并做好后期保膘养护工作,争取获得最大化的收成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