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手法浅谈

阅读小说与分析小说是看似外表不同的两道门,从哲学角度来看,可以引入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两个概念。阅读小说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可以这样看待小说,一位作者说了一个谎,读者当了真。于是在阅读小说的整个过程中,读者沉浸在作者创造的想象世界里,由于获取小说中的线索会渐进式进行,这样的感受与探索地下迷宫没有太大区分。因此优秀的小说,读者在阅读时,精神会处于相对集中的状态,不停地邂逅意外之喜。这是一场格外愉悦或刺激的精神体验,物我两忘达到身心合一,此刻,人的感受重于思考。
分析小说创作方法则有所不同,愿意干这件事情的人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作聪明认为可以读懂创作者,试图了解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想要以旁观者视角来分析作品优劣,上帝赋予创作者的荣耀,他也渴求分得一杯羹。而另外一种,则大概是此人正行走在创作道路上,前方路途遥远,黑漆漆摸不清方向,想要通过观摩那些熠熠闪光的作品来学习方法。但无论如何,进入分析小说的阶段意味着什么,不妨这样想象一下,一个男人看到一位美貌女士,惊为天人,当看第二眼之时,他已经开始构想通过怎样的方法将其搞到手了,这是主客二分的粗浅解读,至少当分析小说这个行为开始时,读者已经跳脱出对于小说的审美,进入另一个层次,解剖与分析。
关于长篇大论探讨如何创作小说,无十足必要,任何小说创作者都有一幅自己内心的创作图景,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或基于生活经验生发的想象,这些都是创作者最为基本的素材。对于小说创作者而言,小说之中的一个个故事场景,都如厨师手里的食材,安排好次序,在恰当的时间点依次加入,搭配眼花缭乱的翻炒,组合品相繁杂的调味剂,一份上好菜品终告完成,在这点上小说家似乎与厨师别无二致。有所不同的是,对优秀小说而言,素材可以风格迥异,但对于素材的处理方式却必定有着共通之处。
曾有人评价小说就是讲故事,当然这样的想法存在以偏概全的思想误区,本质上,小说需要讲故事,但并不完全由故事构成,优秀小说另一部分的意义在于启示,能否从一部小说中获得启示,是衡量这样一部小说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关于小说,很多书籍会讲,小说要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事实上,如果觉得啰嗦,甚至可以连环境都不要,只有人物与情节,这样的小说也并非没有。但在创作方法上,它们皆有迹可循。
第一部分,关于小说中的困境现象。
几乎所有小说故事,都会在某种情境下抛出一项有待解决的难题,而紧接着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将围绕这样一项主线难题展开。主人公将会成为这项困难的主要承担者,次要人物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主角制造更多的次要困难,或协助解决主要困难中的一小部分小困难。那些次要人物与主角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是造成小说在故事推进过程中跌宕起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围绕主线困难产生的其他次要困难,愈是经常处于濒临绝望,又总能在绝望边缘找到希望,这样情节塑造的出奇与多变,反而愈是能够吸引读者。当读者对故事主角产生共情能力,主角遭遇困难后的下一步行动,将勾起读者无限的好奇心,如果这种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读者将会看起来比故事中的主人公还要着急,读者将会持续不断地紧跟着故事的发展前进。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如果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只完成百分之九十九的非闭合圆,看过一眼的人,会产生迫不及待想要补充完整的冲动。
对于这一观点,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佐证,取《活着》这篇小说进行分析。余华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除此而外没有其他,这似乎是生命的共性,因为人的意义皆是人们后期赋予的。为了突出活着这部小说想要创造的意境,作者在创作时营造生存的艰难不可或缺。于是少爷的富贵得遭遇富家子弟的困境,如何消磨那漫长的无需为金钱劳苦的悠闲时光,他选择了跳花鼓灯。当遇到心爱的家珍,他也必然不可能轻易得到,作者需要设置阻碍,富贵则需要通过努力,付出极大的代价抢亲来娶到家珍。日子美满后,如何打发紧接着再次漫长的平稳日子,赌博成为这个富家子弟新的消遣方式,输光家产这样的结局将会为他带来更大的困境,而想要突破这个困境,他则要耗费整个下半生来对抗贫苦带来的苦难。困难总会一波接着一波,读者应接不暇,情绪稍稍放缓时,又将陷入新一轮对富贵处境的担忧之中无法抽身,直到富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唯留他自己活在人间。
此外,《球状闪电》这部小说是刘慈欣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这篇小说也使用了同样的创作方式。童年的时候,主人公与一家人围于桌旁庆祝生日时,父母被一颗红色的闪电夺去生命,从此,主人公便开始了对球状闪电的深入探索,这种探索成为他父母离开以后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这条路太过漫长,随着主人公的深入了解,发现国际上对球状闪电本质的研究成果寥寥,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导师张彬耗费半生始终不得其解,主角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不放弃就是对抗这一困难最佳的选择,当然随着故事的推进,一定会在某处出现转机,那是突破困境的微光,那道微光便是主角一定会抓住的救命稻草,当然也是作者要让故事继续推进的机会。
第二部分,关于营造小说情节的起伏感。
阅读小说是读者身心合一的体验,如何产生更好的阅读体验,是创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很显然,大量事实证明,平淡的故事索然无味。如果阅读一篇按照时间推进顺序创作的流水账般的日记,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提起阅读的兴趣。与此相对,倘若创作者依着前面讲述的第一部分的原理,制造困难处境,但主角已然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剩下的只是拟定一个目标计划,按部就班,就像一条通往山上的道路,从山脚一条线通到山顶,这样的爬山又有什么趣味呢?为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优秀的创作者必然会在故事中增加更多的随机性次要困难,设置新的小困难与解决这些小困难时出现的对立矛盾。读者在阅读时,跟随主人公遇到各类小困难,读者会自发性思考主角将会如何面对,这种思考增加了读者的沉浸度。同样,这样的小困境设置越是巧妙,越是出乎意料但却符合逻辑,读者的阅读体验将会越好。与此同时,这也是制造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主要手法。
路遥的《人生》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因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他整个的爱情观随之不停变化的一本小说。截取其中的一部分片段来看,这部小说讲述的时间长度,只是主人公高加林在青壮年时期的那么几年而已。这位农村青年追逐梦想的进程之中,农村青年的本质没有改变,对去往更大城市站在更大的舞台上的渴望没有改变。但读者一定会发现,高加林在前期追求巧珍时,巧珍的父亲是当时的巨大阻碍,当主角因特殊关系到县城成为出色的记者之后,这样的阻碍便自然消失,但此时高加林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渴望更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如何斩断同巧珍之间的爱情关系成为新的困境,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始终存在,在舍与得之间衡量一直是围绕高加林内心的主要矛盾。这样的起伏感,是短短几年内,一个人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这部小说情节起伏带来的趣味所在。
第三部分,为突出小说意境,非核心事件的延伸描述。
有时候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某些情节看似完全与故事主线无关,但作者依旧花费了巨大的篇幅与笔墨进行描写。这样的描写有时是故事情节,有时是心理描写,这些主线故事之外的次要情节描写,究竟有何特殊意义?经常阅读小说的读者会发现,故事情节的推进,不同事件的发生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同时这样的过度不能太过突然,即尽量要避免故事情节的急转弯现象。急转弯会影响到阅读体验,突然的加速与刹车,都有可能导致乘坐这辆车的读者产生脑震荡,这就对创作者对故事的铺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故事的线索是创作者一点一点展示给读者的,这样的展示要求创作者保持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他需要为了表达某种意境,前期要进行较长段落对接下来事件的发生作一个适当铺垫,便是我们所说的非核心事件的延伸。此外,故事的主人公在情绪状态发生改变之前,作者也要将这种心态变化描写出来,这非常重要,因为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读者才能更舒适流畅地跟着故事的发展继续前进。当然这些延伸的次要情节的描写,要根据小说故事的题材需要,有些故事题材描写太详细,反而会导致悬念的匮乏,例如悬疑小说,这点读者需要区分看待。
《乡村教师》,这部刘慈欣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身患食道癌,即将离世的乡村教师,在生命的最后给村庄里的小孩子们提前讲述物理学牛顿三大定律,而与此同时离地球五万光年的宇宙空间,两万年的星际战争接近尾声。碳基文明要在宇宙空间清理出一处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毁灭其中的星球。为避免文明种子被意外摧毁,碳基文明要甄别3C级以上的文明。故事的最后,正因这位乡村教师的在生命最后一刻牛顿三定律的传授,避免了地球文明惨遭毁灭。这是一部非常柔情的科幻,在这部小说里,为突出乡村教师的神圣感,作者花费较长的笔墨对乡村教师身患食道癌而不去得到救治的原因进行了描写,他是因为将所有积蓄花在了孩子们身上而无钱治疗。而他为何这样做,是由于当年自己的老师为了救自己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此外,这位乡村教师面对乡村人民的愚昧产生的失望,为这位老师下定决心投身乡村教育事业进行了合理解释。这样大范围,长篇幅的描写,直到小说最后结束,读者对乡村教育蕴藏的力量,以及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感的体验,才攀升至巅峰。而这一切,前面所有对次要情节的描写,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第四部分,为使故事更新颖,创作者的素材需要更别致。
构成小说的基本元素,那些品类繁多的基本素材是小说的核心骨架。将小说分为虚构类题材与非虚构类题材,没有太大问题,但依然有失偏颇。所有的小说,都经过了回忆、想象、思考、记录这样的大致过程。这意味着,再客观的小说,都会掺入非常多个人的主观因素,无论是回忆造成的偏差,或者是文字表述上产生的差别。虚构与非虚构作品的界限只是在程度上作出的基本区分罢了。对于这两种题材,读者必然会有所偏好,题材可以不同,人的情感却差别不大。这表明一部出彩的小说,对于素材的选取与整理显得非常重要。这又有些类似于厨师,同等级厨师使用的盐与使用盐之花制作的食物必然会有差别。既然如此,创作者们绞尽脑汁寻找更为新奇的素材,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点在科幻文学、推理文学、网络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科幻小说,非常多的普通读者将科幻小说的创作者误以为科学家,这当然是一个刻板印象,但科幻小说的出现,的确满足了大量天文物理爱好者以及科技爱好者们对文学的需求。换言之,它既满足了人们对科学的崇拜,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的思考。
在已出版的众多刘慈欣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作者或多或少使用了非常多的新名词,同时对使用的素材或名词进行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当然,那些新名词与素材很大一部分是作者虚构的产物,但解释得恰如其分便丝毫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例如《三体I》之中的古筝计划,涉及到的“高强度纳米丝”;《球状闪电》中的“球状闪电”与“宏原子理论”;《中国太阳》中的“镜面农夫”以及《朝闻道》中的“真空衰变理论”。那些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在一起的素材,令众多读者在感受科学奥秘的同时深刻地思考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除却科幻小说,诸多网络小说也属于创作者依赖想象力,创造众多新名词并赋予它们新解释的范畴。因此,在虚构文学创作的领域,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探索。在创作方法上,也一定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