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深陷亲密关系控制和暴力的人?
首先要感谢友邻@子文东,这篇文章的缘起是她的一条广播:
2019-12-13 00:46:23 好希望有懂得心理学又有这种情况下干涉解救经验的人,来分享一下作为朋友该怎么及时介入。其实好多人不是不想管,而是不知道怎么用合理的方式来帮朋友摆脱陷阱,会害怕自己反而造成新的伤害甚至被“恨”。“劝和不劝分”这种东西真的太根深蒂固了,我很讨厌那种伪善,但是不伪善的“劝分”也确实很棘手,怎么办呢? 当年没有及时出手结果导致朋友受到更多伤害,这个事情我其实一直很愧疚,然而到了今天我仍然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对,只不过“以为”自己会果断出手吧。所以其实都同时怀疑自己这么积极讨论也是一种虚伪……
这条广播起因就是北大女生被精神控制自杀事件,这件事让我痛心气愤,现今各类恶性事件频发,各种新闻追起来非常掉san值。原本看新闻就有些心力透支,然而子文东从新闻事件出发,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她也建议我把思路整理成文,这让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必要认真写写。
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亲密关系中的控制和暴力难以摆脱?
二、如果我们身边有人深陷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其中涉及到精神控制乃至肢体暴力,如何帮助他?
为什么精神控制难以摆脱?
几乎在每次热点事件里,我都能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耳熟能详的:受 害 者 有 罪 论。
北大女生自杀事件里也是一样,很多人在网上表示,这个女生太傻,没底线、没安全意识、没自尊,如果换成我,我早就走了,不会被逼到自杀。
怎么讲,说这话的人,对变态的力量一无所知。
确实有一些被亲密关系伤害的人,呈现出低自尊和病态依赖的情况,然而但就这个北大女生的情况来说,她不是。
她在被男友羞辱、打压的时候,还能说出“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未来”这样反驳的话,说明她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
即使是这样的人,也会被男朋友精神控制,原因不是别的,仅仅因为,男朋友是个彻彻底底的变态。
事情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这个事件的男主角学过某种课,用的都是里面的套路。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他学过,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是一个无师自通的控制狂。
我寻思咱们就别给某A带流量打软广了,省得别有用心的人顺藤摸瓜找到去学。
很多在亲密关系里被控制的人,遇到更多的,是这种控制狂。
其实,很多人对精神控制的想象是错误的。
以至于他们觉得,被精神控制是一种可以引起强烈反弹的伤害。
就像有人说的,一旦觉察到可以马上反抗,转头就走。
哪有那么简单, 控制之所以是控制,正因为它限制了被害人的思维、让她陷入一种思路狭窄、觉得毫无反抗可能的境地。
这就如同把一个密不透风的监牢嵌入大脑,杜绝了一切反抗或者逃脱的可能性。
女主自杀前不久,朋友曾问她,都对你这样了,为什么不跟分手?
她回答:“分不动了,结局都是一样的”。
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应该能想到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
它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这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据朋友说,女主尝试过两次分手,男主闹过两次自杀。更别说男主手里还有她的裸照。如果分手,在女主的概念里,一定会背负人命、被爆裸照。
沿着这种思路想下去,如果想反抗,除了死,还有什么办法?
而事实上,陷入这种状态的人,并不是真的无法逃脱。只是控制狂用精神打压制造自卑,让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反抗;用留下把柄(比如裸照)和自杀威胁,让她觉得反抗后果严重,一系列骚操作下来,使得一个原本自主意识不差的女孩自设藩篱,认为现实是不可改变的。
这就是为什么,女主的心态和一些指责她的旁观者存在巨大差异。
精神控制这回事,自己身处其中和隔岸观火是两种感受、两种心态。
深陷如此严重的控制和伤害,人会产生巨大的自我怀疑。最终,等到女主认为所有的伤害、控制都无可避免,她会把那些无法改变的打压、羞辱、反反复复的洗脑包转化为自我攻击,自责自罪。
“ 你熠熠生光,而我是一块垃圾”——这是女主死前的留言。
可是她明明不是这样的女孩,那把刺向自己的刀,是控制狂递过去的。
家暴为何难以摆脱?
再说说亲密关系里的肢体暴力,其实男女朋友、亲子关系、甚至朋友同事之间也会出现这种暴力,为了方便讲述这里统称为家暴。
家暴也很难劝分。事实上,原因就在于:家暴就是一种控制人的手段。
很多人对家暴的想象也是错误的。
肢体暴力,已经是家暴的最后一步了。能发展到动手,说明暴力已经在关系中存在很久了。
很多人都知道,暴力也分为很多种,除了明刀明枪的肢体冲突,冷漠、轻视等也是一种暴力,被称为冷暴力 。
在亲密关系中,冷暴力有时会成为暴力的前奏。还有一些行为也是暴力,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言语暴力、羞辱打压、故意制造自卑、行动控制、经济控制、精神控制。
这些都是可怕的控制手段,是肢体暴力的前奏。
至于施暴者为什么要控制,当然是为了对方能“听话”,任他予取予求。
施暴者为了让被害人乖乖挨打,在动手之前都会使用以上手段,一方面试探底线,一方面让人一步步落入陷阱。身处其间的人很难一开始就发现,直到最后慢慢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在工作中也曾接待过很多被家暴的人,她们往往到了被打骨折、被打进医院的程度,才从控制中反应过来,自己的亲密关系" 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不对劲 "。
别急着嘲笑,除了精神控制,家暴还有其他令人难以摆脱的地方。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认为,在家暴的关系中,男性(施暴者多男性,也有少数女性)不断地殴打女性,他们的关系里除了痛苦什么都没有。
这是大错特错的,如果一段关系里只有痛苦,谁不知道跑啊?
所以,请在开口质疑别人之前,动动脑子。
家庭暴力这件事,是有周期的。
每个周期包括:情绪聚集期、暴力爆发期、暴力后的忏悔期、和好后的甜蜜期。
施暴者事后无论如何忏悔、补偿,都不是真心的。那只是家暴中的一环,是施暴者的控制手段而已。如果不离开,这个循环会一直重复,直到死亡把二人分开。
就像俗话说的,打个巴掌给个甜枣。
给甜枣,是为了留住受害人,以后继续打。
毕竟,再找一个人重新控制,好麻烦。
所以甜蜜期不是真正的甜蜜,而是暴力的帮凶。
然而,有很多不明就里的受害者,还以为对方 " 幡然醒悟 " 了。
这种周期很可怕,因为它会循环。甜蜜期结束后,就离下一次肢体暴力不远了。
更可怕的是,家暴能破坏人的正常感受力。
打个比方,施暴者每次打人之后都会在甜蜜期加倍补偿受害者,这就像吃完特别苦的东西马上吃糖,这种苦和甜的对比造成了感受上的强烈反差,这时的糖比平时甜很多倍,让人格外沉迷。
施暴 - 甜蜜的循环不断出现,使人不断在痛苦和惊喜的两极摇摆,长此以往,人对于伤害和甜蜜的感觉阈限都被提升了。说白了,就是经历多次情感上的大起大落之后,正常平淡的日子会让人觉得无趣、麻木。
这就叫上瘾。在反复被打与甜蜜的交替过程中,受害者的自尊和心理防线被一次次击毁,对于痛苦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对和好后 " 甜蜜的补偿 "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受害者越是被打,甚至越是依赖这种病态的关系。
很多受害者在家暴里无法脱身,即使下定决心分手也容易复和,原因正在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循环不仅仅出现在家暴的关系中,其它不动手的控制关系里也会出现,我觉得可以称为 虐待-体贴循环,它们造成的效果是类似的。
中国台湾的家暴数据研究显示,家暴受害者要平均七次逃离、七次回去,才能真正摆脱家暴。
对家暴的关系上瘾,如同对毒品上瘾,不是受害者自轻自贱,而是对手过于强大、可怕。
这种瘾的危害也不亚于吸毒,因为和吸毒一样,家暴也会升级。
很多被家暴致残致死的情况,就是家暴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越来越严重导致的。
如果被害者在暴力升级之后试图求助,施暴者会用各种方式剥夺她的求助能力,在她求助的时候威胁、恐吓。有的施暴者也会用自杀这种戏码逼人和好,也有的施暴者偏好“杀全家流派”,号称如果对方敢走,就杀她全家。
如果有人被精神控制、被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伤害,亲友该怎么办?
首先说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不是所有人都能得救。
帮助一个人从心理上站起来,摆脱变态的关系,非常需要被控制者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治疗界有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助人自助”,意思是旁人能做到的,仅仅是帮助他人有力量去自我帮助。
作为亲友,我们不是执法机关,没有办法把控制狂关起来,也很少有能力把被控制者送到天边去保护起来。
说到底,旁人最多只能做到移开被控制者自我帮助之路上的障碍,让他有力量做出自己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实在没能帮上某人也不必自责,也许是对方卷入太深,已经丧失了被帮助的最佳时机。
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年我都会接触大量在亲子关系、婚恋关系中被控制的人。我的经验是:想帮忙,不要直接劝分。
这不是出于什么成年人虚伪的礼貌,或者明哲保身的心态,而基于一个事实:你越劝分,你的朋友越是会把全部精力用来和你对抗,搜集所有不应该分的证据,跟你也跟自己证明,不分手才是对的。
结果,你越是劝分,她越是会陷入“我偏偏不分,不分是对的”这种迷思里。因为他的心理能量走错了地方,全部用来和劝分这个观念去对抗,没有机会去想别的了。
我一般的做法是,和被控制者一起复盘他所有关系里的细节,然后在合适的时机问出合适的问题。如果非用专业词汇描述,有些问题叫做心理咨询中的面质。笼统的解释,就是指出所谓的“爱”里面的有问题之处,重点是提问,不要直接说他不爱你、对你不好,一定要用问题去启发。
问题提得越精准,越有效。如何找准关键点去提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不是像“他这么伤害你,这叫爱吗?”这么简单,但大方向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提问的思路,来自于一个叫做“情绪ABC”的理论。其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人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理解;C表示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错误行为,不是因为诱发事件导致的,而是由于他对这件事不正确的认知和解读。
结合自杀事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一个人如果在被控制时绝望崩溃,那是因为她抱有某种错误的观念,如:“他的控制我摆脱不了”。这不是因为事实真的这样,而是因为她对被控制这件事看法过于悲观。
自杀事件的女主,她被控制到习得性无助,于是对情势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比如过分概括的评价:男友过于强大,我总是无法逃脱;糟糕至极的结果:一旦分手就全完了,男友会死,我会被爆照,身败名裂。
针对这样的观念,不要直接否定,而是用提问指出她不合理的、没想到的地方。比如:你一次都没反抗过吗?我记得你曾经反驳过他,虽然遭遇到了疯狂反击,但你真像自己想得那么无力吗?即使分手后那些可怕的事都发生了,真的就“全完了”吗?全完了具体指什么?
这些问题也许是她很少想过的,因为身处精神控制的监牢,人的思路会变得异常狭窄,没有思考其他可能性的空间。
这些问题的作用,是动摇那些错误的信念,让她心里的监牢不断松动,直到她可以自己思考,事情到底是不是像自己想得那么无解。
这种帮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指望一两次谈话就能让对方醒悟。
比谈话中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这种帮助本身就是一种深入良性的人际关系,有人能如此陪伴、倾听和分析被控制者,这就不同于普通人在生活的缝隙中抽空劝两句,发现无果之后再无奈叹气或者发火。
在这个的过程中,被控制者的注意力、心理能量得以找到一个空间,从从病态的关系中抽离出来,她不再生活在控制狂制造的密不透风的监牢里了。
精神控制之所以可以制造牢笼,就是因为它切断了被控制者身边的其他良性关系,让人只能依靠被控制者,所有心理能量的去处也只能是这段病态的关系。
还记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最重要的条件吗——封闭的空间,被害者没有其他社会关系。
一旦被控制者身边有人和她进行这种深度交流,就等于把她封闭的牢笼撕开一个口子,这使得她跳出来思考这段关系成了可能。
随着这种交流的进行,在你和被控制者共同的复盘、分析的过程中,她会沿着你给的空间努力思考。不用你去告诉她怎么做,到最后反而是她在交流中有了越来越多的“盲生,我发现了华点”的瞬间。这些发现多了,她会自己做出分开的决定。也只有这时候做出的选择是才真正的选择,不是被别人强行按头——她终于有力量走自己的路了。
这种方法我用过很多次,亲测好用。然而,就像我前面说过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得救。来找到我的人,也许多少没被控制得太深,他们有求救的意志,愿意找人去帮助,也能在被帮助的过程中努力自救。他们能够得救,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和选择。
人陷入不良的关系,或者有什么坏习惯,不断在他耳边说这样不对,是没有用的。
最有用的方式,是用良好的关系替代不良的关系。习惯也是,用培养好习惯的方式挤掉原来的坏习惯,这样才有效。
我上面提到的倾听陪伴分析,重点不在于这个帮忙的人多么高明,能分析出这段关系里多少漏洞(是个人都能看出漏洞),而是这种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健康的关系。健康的关系建立起来之后,自然会一点点占领不良关系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仅从个人经验想到的方法,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补充,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