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2019年外语新片二十五佳
1. 范围限定在剧情长片;2. 依然是短评合集,排名有先后顺序;3. 若干新片待补,随时更新榜单或不。P.S. 今年欧盟影展上榜8部。
1. 嘉博·雷兹《烂情诗》
看片名就已经怦然心动,果然是本届欧盟影展最爱。转场非常美妙,尤其单镜头内的时空切换。导演懂得调动过往的影像经验,但丝毫没有炫技的意思,让四个阶段的自我展开对话,去追索人生失意的原因。爱、性与死,是最困扰青少年的几件事,可谁知道成年之后还是一头雾水呢,长大的我们在社会中无处可逃。
有最俗气的,最无聊的,也有最纯真的,最深沉的。把瑰丽的想象、细小的思念落实,再投射为确凿的影像,导演就是用摄影机写诗的人,每颗镜头都是极恰当的词语。于是我们终于明白,诗歌和电影无法拯救任何人,但我们绝对不能失去它们。
2.昆汀·塔伦蒂诺《好莱坞往事》
太好看了!毫无疑问的年度十佳!各种层面、各种意义上的被愉悦、被满足!
哪是好莱坞往事,分明是好莱坞野史。上来就是昆汀式迷人的闪回叙事法,昔日之人物与故事藏在今日巨星的面孔之下。个人趣味汹涌而至,同时又非常强悍地掌握着节奏。有《无耻混蛋》珠玉在前,无怪乎他继续把弄历史寻找快感,但关键是回到了迷恋的影像王国,各种戏仿、戏中戏玩得不亦乐乎。与观众最大的分歧在前两小时,但所谓的琐事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才是这个怪咖天才愿意倾注柔情注视的所在。为所有大导今时仍自由、恣意的创作欢呼!
3. 伍迪·艾伦《纽约的一个雨天》
伍迪·艾伦真是纽约一辈子的代言人。一个八十多岁的导演,拍起大学生的心理还是尽在掌控,没有任何代沟,甚至比年轻人更了解他们自己。甜茶俨然是小老头新的视觉代言人,喋喋不休驼着背漫步雨中街头的模样魂穿七十年代。
拍的是富二代浮华又带点荒诞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但竟然没有让我产生任何距离感。根本在于他的方法绝非《小时代》式的拜金,而依然是极尽浪漫与自嘲的剖析。质感又轻盈又沉重,把那种若即若离、飘忽不定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中国有没有导演能拍《北京的一个雾霾天》?
4. 肯·洛奇《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没关系,我们没有错过肯·洛奇。
肯老师俨然英国伊斯特伍德——我指的是创作状态——老当益壮,老而弥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是布莱克》里掉下的眼泪,看这部新作时也丝毫没有幸免。
依然愤怒,依然犀利,依然无可奈何,但坚持表达何尝不是一种反抗呢?这不是卖惨,这是杜甫在写沉郁顿挫四个大字。而作为一个物流业如此发达的国度,为什么我们的大银幕上还看不见快递员和外卖小哥的故事,为什么我们的现实主义不是在类型里萦绕迂回就是在独立里无病呻吟而不敢迎头痛击,为什么我们迟迟等不来肯·洛奇和蒙吉只能学韩国电影搅动观众的神经。
5. 达内兄弟《年轻的阿迈德》
短小精悍。
看得我浑身发冷,后半程始终被那个可怕的悬念牵引着。达内兄弟说这是一部“不洁”的电影,所以他们选择先让自己成为“异教徒”。把狂热、偏执、扭曲又被包装为纯粹的信仰,深埋在一张纯真、无辜、阳光的面庞之下,用这张脸承载的非理性去攻击世俗的伦理道德,再用人性的欲望和生命的本能将这种冷酷的教条反噬。
不通晓文化背景并不妨碍理解,因为这种困境和张力是普世的。最绝的技艺是,所有戏剧冲突都以一种处变不惊的节奏推进:一个亲吻、一次跌落——惊爆点就等在赛道终点,但你依然为之震惊。这与肯·洛奇的方式相反,但双方分别从南北坡登上现实主义高峰。老哥俩的功力是“随风潜入夜”,戛纳最佳导演奖完全是手到擒来。
6. 张律《福冈》
是三人行的变奏,也是《春梦》的变奏,被诗歌串联起的张律电影,终于来到了诗人尹东柱的终点站福冈。气质越发轻盈曼妙,技法更是举重若轻,不着痕迹地勾连时空,但并不催促观众开始解读。精神足迹遍布中日韩三国,简直想要勾画出东亚人的心灵迁徙版图。
在城市里漫游的人,走不出往事的缠绕,心生疑窦的同时却也默许了超现实的存在,决定与之和平相处,最后彻底驻留在过去的回响之中。散淡、优雅而有回味,也包含一种无声而壮烈的浪漫。张律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信手拈来的成熟。
7. 米夏埃尔·艾斯《阿曼达》
轻轻地抬头看,天边本来有一朵白云,后来变成了乌云,然后是很可怕的雷阵雨。再后来,天又放晴了。人们又在街上散步吹风,情人在树下丢了一个苹果可又把它捡回来了。失散的亲人也在午后的公园里见面了。生活又重新开始,我们有智慧可以处理好这一切。
非常棒,涌动着鲜活的情感,不断触碰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所有哭戏全部共情。最后球场上的情绪稍微有一点多,剪掉几个反应镜头可能会更好。可是,这无伤大雅。Elvis has left the building, but he will return. 法国电影真动人啊。
8. 佩德罗·阿莫多瓦《痛苦与荣耀》
一个导演对一生的回望和总结,想必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不再是那么五彩斑斓、浓墨重彩的讲述,即便在叙事手法上沿用了熟悉的插叙,并在最后不露声色地揭示为戏中戏的方式,却仍显出非常写实、坦白和诚恳的质地。就像电影里小剧场那出独角戏,只是一把椅子,一块白幕,一个人面对全部观众,毫无保留地倾诉多年来的情感。
这就是我们热爱的阿莫多瓦,这就是岁月赋予的痛苦与荣耀。电影之神眷顾真心爱他的子民。
9. 娜丁·拉巴基《何以为家》
毫不夸张地讲,拉巴基用一部片跟前辈阿巴斯(纪实与虚构、儿童电影)、是枝裕和(底层非血缘家庭)站到了一个高度上。
如何区分真实和卖惨?就看创作者是否跟人物真正站在一起。显然又是一次对手持摄影的示范级使用,那种穿透银幕的切肤之痛让我想起同年戛纳的《小家伙》。视点的切换毫不突兀,配乐的介入也不滥情。完完全全,从生理到心理层面都被震撼。小男主早熟到令人心疼,片尾对父母的灵魂诘问更是简洁又准确地击中心灵。曾经还吐槽中国版海报像假笑男孩,看完电影要回来道个歉。
10. 瑟琳·席安玛《燃烧女子的肖像》
强调视线和凝视(主动/被动),于是影像本身也成为一幅肖像画,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优雅、高贵又欲念丛生、酣畅淋漓,最后化为身着白裙的幻影,消失在观众脑海。选角已经赢在起跑线:诺米·梅兰特的深邃,和阿黛拉·哈内尔的攻击性,两者构成暧昧的张力,美好的情欲在自由的肉体间奔涌不息。
“在独处时,我感到自由的同时还有你的缺席。”“你体验过爱吗?那是什么滋味?”“是爱人的选择,还是诗人的选择?”比起压抑情愫、互相折磨,她们至少有过欢愉的片刻。是欧洲意义上的“发乎情,止乎礼”,第28页画满我对你触不可及的思念。你没有看见我,但我望着你望向别处的泪眼闪烁。
11. 詹姆斯·格雷《星际探索》
新千年最忧郁的太空片,在宇宙间喃喃自语,在月球上安静激战,巨幕厅观看土木海王星美如《星际穿越》。布拉德·皮特那张苍老的脸无比纯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演法。
相比《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写实,格雷显然试图抵达《飞向太空》式的孤独。第一镜就致敬《2001太空漫游》最后一镜,但没有任何野心喷薄而出,而是非常克制、深沉地拍最核心的父子关系——不是对抗或反叛,而是追寻与超越。
但汤米·李·琼斯突然的柔软会让人有些困惑,而皮特以爱之名自我解脱的收尾也是相当站不住脚。——既然已经抵达太阳系远方,不应该有更宏大的东西在召唤吗?这主旨的露怯一下让本片跟杰作拉开差距。在第三幕到来之前真是一部纯五星电影,离年度十佳只有一步之遥。
12. 伊利亚·苏雷曼《必是天堂》
Brilliant! 赢在观念。完全没想到还能用这种清奇的角度切入法国的社会议题,而且是在97分钟里塞入多如流星的议题。奇怪的邻居,地铁上喝酒的男人,街边的流浪汉,荷枪实弹的居民,公园的天使,笨拙的警察……还有阅兵的坦克开过空无一人的街道,电影人在学院里面对千奇百怪的动物回答自己如何成为世界公民。导演通过一种独特的看世界的眼光,连结起所有分立的情节。所有人物都不是干瘪空洞的符号,在正面凝视镜头里,所有尴尬时刻都形成寓言式的张力。
13. 滨口龙介《夜以继日》
看似狗血的剧情设计,意在彰显爱情中的非理性,且这种狂乱的非理性以压倒性优势战胜理性,是谓“河流很脏但很美”。跨越了杜琪峰《单身男女》情感选择的道德束缚,抵达罗兰·巴特《恋人絮语》对爱情形态、恋人情绪的近解构主义探讨。演员不只成为布列松式的模特,更被摄影机捕捉到面孔的力量。Asako的脸在牵引观众的视线,在汇聚一种凝视的力量并吸纳汹涌的情感。滨口龙介显然继承了老师黑泽清的诡异,让我在观影中不时升起一种生理愉悦。——你若拥抱电影,电影也会拥抱你。在日本文化语境里非常现代的爱情电影,然而离安东尼奥尼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
14. 昆汀·杜皮约《鹿皮》
其实沙雕脑洞倒没什么,玩元电影就太犯规了,内核的那种男人的激情狂野极了,狠狠戳中我的死穴。“对,我们都是一个人,但可以一起孤单,然后拍出超棒的电影来。”一切都突如其来,又顺流而下。不要信任逻辑、信任语言,要信任你手中的摄影机,信任影像,信任欲望。突然响起的配乐就是心理节奏,是梦想和远方的召唤。外套是什么?是男人内心深处最强大的、不可战胜也不可阻挡的征服欲。
15. 汤浅政明《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
虐狗大片,看得一颗心蠢蠢欲动。
汤浅政明从未令我失望,同样是“水形物语”,同样是恋爱脑拯救世界,比新海诚《天气之子》境界更广阔——粗线条的人物的内心,比精致的角色有更细腻的角落。前半部来了一段《烈火英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入冬之后开启一贯的奇幻模式:用歌声召唤爱人的残影,随身携带男友的恋爱日常。当然,最后要在真实和虚幻间作出选择——新的海浪会不断涌来,不要一心潜在水中。东京没有下雨,但她在天空中冲浪。多么鸡汤,多么感人!This is a magic moment which belongs to CINEMA only!
可爱的女生,我们一起过圣诞吧!飘雪那天我会怦然心动,然后在水洼里永远记住你的脸。
16. 新海诚《天气之子》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少年的爱,如此纯净。孤注一掷、拼尽全力的奔跑,只为寻回让天放晴的她。如《天空之城》般跌落尘世,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理直气壮的自私吧,世界在我眼中坍缩成只你一个人。「天空比海洋更加深不可测。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疯狂的。」东京沉没,但爱人重逢。
当我知道这种情感离我越来越远以至于永不可及的时候,新海诚依然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纯真。谢谢电影,也谢谢你。只有那些不可能的爱会抵达永恒。
17. 三宅唱《你的鸟儿会唱歌》
相比《夜以继日》抛弃常规逻辑钻研爱情和视线,《鸟儿》的当代性在于随意又细致地捕捉日本年轻世代的状态——从《祖与占》出发,走向无限风景。所谓“我不喜欢复杂关系”,其实是拒绝爱情的承诺,但不否认它的可能。而影像的自由指的是,留出空间给无边无际的生活。我越来越希望接近那样的自由,接近那样的生活,在世俗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虽然没有什么共情可言,但还是能看出这是一部出色的小电影。
18. 汉斯·皮特·莫朗《外出偷马》
PURE CINEMA.
影像的多义、暧昧和幽深全有了,打通时空的甬道,搅动灵魂的深潭,童年创伤像幽灵般倾泻而出、如影随形。跳跃,闪回,自由但不轻盈,衰老的气息也漫入记忆。
不安的情绪四溢,呼吸的频率急促,水没过女人的大腿,也打湿男孩的内裤,但冲不走堆积如山的木材,直至年老色衰才勉强顺流而下。本是外出偷马,却一再丧失童真——太早面对死亡和欲望,世界的真相捅破少年柔软的躯壳。于是从未见过这样清冷的夏日,凌冽有如几十年后挪威的寒冬。他又在自己和后代间建筑高墙,风雪凶猛倒灌,怎么也掩不住被枪和肉轰出的破裂深洞。
19. Marija Kavtaradzė《夏季幸存者》
非典型公路电影,意料之外的随性和惬意。原本紧张的对抗关系,在旅程中被一种轻盈的介质消解。这种过渡是在影像中发生的,而不在具体的情节里,包括情绪的转折,也都是心理层面的。
实在很喜欢这个片名——夏季幸存者,因为夏天的盛大是死亡的前哨,所以我们一起共度片刻已经足够幸运。重返寂寞是注定的,但他们至少看到了大海,那些手持镜头里的轻微晃动真是动人,全是细微的情绪在溢出画框。
它是一种阴晴不定的天气,是通过眼睛往脑海里下的雨,是草坪上升起的薄雾,是两只靠近却不相握的手,是不断锻炼微笑让自己开心起来。一部充满细节和情绪的电影,全是夏天的点滴感受。人们相遇然后又走散,人生不可避免地迈入新阶段,这就是“夏天结束了”的感觉。
20. 努里·比格·锡兰《野梨树》
《野梨树》让我走神、疲惫、困乏,也让我烦躁、煎熬、头疼,但是最终我与它和解了,它永远留在了我的生命中。它是现实又是梦境,它是文字又是影像。我就在接近结尾的某个刹那洞悉了它的价值,就像儿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往的傲慢,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曾理解被人嫌弃的父亲。成长发生在一瞬间。在志得意满的时候,生活坍塌了,而在一片废墟里,生活陡然重建。
最重要的显性主线当然是父子关系,而贯穿全片的隐线是存在的意义。围绕这个主题又生发出大量子题,例如文学与宗教。体量是浩大的,非常好奇锡兰创作的起点与边界。他写了大量对话进行探讨,好像把自己劈成两半,相互争执、批判,并不在意一时的答案。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些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还有那些沉默的片刻,运动镜头对人物心理的描摹有难以言说的准确。一部象征主义的电影,不完美但后劲十足。
21. 阿里·阿巴西《边境》
很另类,但也很美。任何极致的东西可能都是一种美,当然也是一种罪恶。
有一个极佳的悬疑氛围,同时对边缘群体有非常细腻的刻画。看到了上年度最WTF的性爱戏,直接、粗暴但又令人心有戚戚。看似猎奇的外表下,包含的是极为坚实的诉求和暗流涌动的冲突。在所谓的同类面前,我们获得的是彻底的孤独与安宁,这是一种悲哀的愉悦,因为我们接纳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只有看顾好一个弱小的灵魂。成功的电影当然会让观众站在少数一边,而《边境》显然做到了。
22. 卡里姆·埃诺兹《看不见的女人》
看到拖沓、寻常又琐碎的前半段,一度担心是特拉佩罗《寂静》那种类型的家庭撕逼剧。完全想不到后来讲了一个超长跨度的女性史诗,扎实的叙事也妥善自如地处理了时间的转换。姐妹各自的人生遭遇,以及两人彼此之间深邃的感情,叫人唏嘘不已。男性角色坍缩为扁平刻板的压迫性符号,是为了烘托女性的不易,却也让电影失掉了通往更饱满的可能。除此之外,导演对这个故事的把控和执行都是相当稳健的。
23. 李安《双子杀手》
#120fps+4K+3D#是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这块发光的银幕彻底变成魔毯了。《比利林恩》只是小试牛刀,李安对高帧率的运用在几场华丽的动作戏里展露无疑——游戏感是沉浸感的近义词。技术对整部电影的加成是肉眼可见的,如果技术是通路,是创作的冲动所在,那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它?
褪下技术的外衣,《双子杀手》的内核其实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绿巨人》。没想到过了耳顺之年,李安依然在弑父情结里挣扎,并以重新确立父子关系作为定音之锤。没有全新的元素,但完全适配精神分析理论构建情节(双子的镜像,三子的自我、本我、超我),故事被高强度的影像挤压得足够扎实、饱满,却也缺乏意料之外和弦外之音。文本和技术一定是相互制衡的,可以想象那些期待李安回到「父亲三部曲」的观众走出普通影厅后的失望。
24. 沃纳·赫尔佐格《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完完全全就是故事片的拍法,正反打、景别切换以及确凿无疑的排演。有趣的是,题材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纪录片的伦理困境——表演的表演——所以困境不凸显也不重要。重心放在勾勒叙事线条上,没想深挖任何人物,航拍转场、慢镜头和配乐来烘托情绪,是一个在外围观察并组织素材为小剧场的电影,不卖力追求人性或者格局。所以看到为了结束而做的尾声,雇主动了真情、职员忍痛拒绝的狗血戏码上演,似乎有些刻意而为,但创作者和拍摄对象合谋:反反表演的姿态是完全自洽的。当你试图辨认真假,赫尔佐格就再次玩弄了影像的边界。
25. 亚历山大·阿嘉《巨鳄风暴》
无可挑剔,惊悚类型高分作文。阿嘉真是把电影这门手艺做到极致了,视听、剧本都扎实无比。始终用悬念推动叙事,每个情节点都有足够的铺垫。AB线咬合得极其紧密,家庭创伤与鳄鱼险象构成两组互相角力的设定。本质上特别励志,鼓励了这个险恶环境里的所有人:管它洪水滔天、巨鳄环伺,干他丫的。陈丹青怎么说的,“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