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个节目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翻看去年本子上的文字,发现自己对某些问题、价值观、情感还是做过一些思考的。虽然可能只是一闪而过的火花,但它曾在我脑海里反复盘旋和深锤过,那它就有被记录和分享的价值。
(我原本并不是奇葩说的粉丝,直到看了第四季“父母自己要去养老院,我们该不该同意”的辩题后,触动很大,我开始一路追下来。我这才发觉,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居然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那些你曾经以为离经叛道的观点竟然可以有理有据地论证出来,那些你偷偷起过念头却难以提出来的想法居然有人大胆地表达出来,那些你曾经以为非黑即白的问题竟然可以有这样多元的认识。我跟着辩题,跟着辩手的发言,自己也在思考,同时反思自己惯有的思维模式有何处需要改进。这些冒出来的想法与感受,它们偶尔停留在脑海里,偶尔交流给朋友听,闲时便记录于册,为和以后有新想法的自己交流。)
下面的小感想是2018年11.24日的那期,关于消除悲伤水要不要喝的辩题。大家有其他想法,欢迎一起讨论!
1.节目中,黄执中说起他的一个朋友很怕人多的场合,因为她怕那些微笑的人中间有那些在微博上对她恶语相向的人,她怕他们扔东西上来,或者突然冲出人群来打她。这个人是马薇薇。
而马薇薇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刚硬、强势、理性又自信的形象,黄执中描述的人听起来一点儿不像她。她听完这些话后,红了眼眶,流露出了难隐的脆弱。她坦诚了自己是重度抑郁症患者。
我们越长大越复杂,也越是了解人和社会的复杂性。我正在努力学习着,力求用不偏执、不带偏见的视角去审视不同的人和事。以前,我会简单地认为越是像马薇薇这样强势的人越坚不可摧,可后来了解和接触的人越多,越是对这样的人有了更多体谅,发觉他们坚硬外壳下面有着更加柔软又难以触碰的地方。他们酣畅淋漓地输出观点的时候也怕紧随其后的评论风潮,可他们的角色和身份又逼迫他们直面舆论。我想象过在某个签售会上,马薇薇一行人微笑着面对书迷,眼角谨慎的目光却来回扫视现场的每个角落,捕捉揣测着每个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心一直揪着,呼吸一直屏着,直到回家拍上门的那一刻,整个人才会像沙皮狗一样瘫下来,可能身体并没有多累,但心很疲惫。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不是骄纵,唯有不带偏见地理解别人,才能试图去了解人事背后的因果和经历,才能对世间的存在有所体谅,而非妄自评论和臆断,简单区分黑白是非。这不是妥协,是韧性。
2.有一个点很打动我:黄执中和马薇薇要开杠,走到中间,两人都哽咽了。来回的几句不是针锋相对的逻辑论点,而是发心肺腑的真心之言。常以理性和冷静形象示人的黄执中一下子冲上去,抱住了马薇薇,两人相拥而泣,我也瞬间泪崩。
同样泪崩的经历我还有一次,是在看黄伟文红馆的演唱会的时候,杨千嬅挺着大肚快唱完的时候,黄伟文和一台婴儿车被她身后的升降台送上来。千嬅转身,会心一笑,伟文前来,轻轻拥抱。两人贴住的瞬间,泪水决堤。
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哭点在这里,后来觉得是自己可能慢慢明白了,情谊可贵,真正的朋友最知道彼此需要什么,同时,被对方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我从没料想过友情的震撼力能大成这样,那么多人追寻歌颂爱情,赞美它伟大,它居然使原本毫无联系的陌生人,因为羁绊而相识,因为相知而相伴,不求回报地付出,你笑我也笑。而在我看来,究其实质,友情爱情,二者并无本质差别。
我们来人世间走一遭,会遇到无数的人,但有种遥远的联系会单单在你与我之间发酵,拉近我们,了解彼此,相交甚欢也情谊绵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为这种联系做些什么,就像时刻精修照料一朵花儿。在你面前,我是真正的自己,脱下表演的套服,卸下外在的伪装,大哭大笑随我闹,真好。
我所向往的亲密关系,就是没有“应该”和“必须”,我们用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参与彼此的人生,可能会比对方更先知道ta需要什么,可能发现了对方身上不展示给别人的可爱一面,可能让彼此的快乐因为分享而加倍,也可能试图让悲伤因为分摊而轻松……这种爱油然而生并非刻意,我想要拥抱你的那一刻,是我真的想和你贴得近一些啊。这样的情谊,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难道不是值得珍惜一辈子的吗?
3.除了这些,我还有一个关于勇敢的思考。
我的家庭教育从小给我的教导就是做事坚强,咬咬牙、硬着头皮上,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父母和姐姐都是刚强的人,遇事不轻易放弃,有泪背身抹去,手上擦出一条大口子也绝不咧嘴。
但是,坚强惯了,示弱就变难了。如果说变得不怕痛是自己在怕痛时的坚强表现,那么示弱则是自己在刚强时的勇敢表现了吧——我们突破自我边界,去做那些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时,才算是勇敢,对吗?
我受家庭影响,也被认为是坚强的人,我几乎没有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显露过软弱。接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后,我回寝室冲进洗手间失声痛哭,一口气换三四下,怕喉咙有声音发出来;分手之后每天去操场跑圈,哭多了也不擦,泪水和汗水淌在一起看不出来;考试压力大的时候暴食过,难受就在回寝的路上哭完,进门前擦干脸……然后我发现,自己没法在出父母家人以外的其他人面前哭出来了,好像丧失了某种能力。
邱晨有过一段发言是在回顾这一季奇葩说的一些感受,她感叹自己能在朋友面前哭出来了,因为她知道他们的善良不会对她的发泄继续打击。我认为她获得了感知他人善良和包容的能力,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安慰她的权力。我想这种能力是正常人应该具有的,不能一直铜墙铁壁,今后这种能力我会慢慢学习着去获得吧。
4.最后,我想说说我对那个“想成为不一样的人”的愿望的改观。
我的高中班主任曾抽了一组同学回答“如果你有500万,你想用来干什么?”的问题,我是最后一个,猜想别人可能会说买车买房之类的,那我来个新颖一点儿的,就说去做环球旅行吧。结果一组同学说下来几乎是同一个答案,都要去环球旅行,我才知道我自以为的“特殊性”一点儿都不特殊,我想要逃脱一样的“不一样”终归成为了另一种“一样”。
细想群居又具有社会性的高级动物应该都有一定的相同性,我们追求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完全和绝对,所谓的“不一样”也无从谈起。其实不用刻意将自己置身于周遭的洪流之中,再去追求跳脱和不同,反而可以试着回望自身,将自己纵深地反省与发展,找到真正的本质的“我”,那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看了几季奇葩说最大的感受,是经历了 “这个观点居然可以这么说?!” 到 “这原来是从表面到本质的认识进阶。” 的转变。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流发言,逻辑对抗,论点驳斥,观点输出,实质是对一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索。不同的人生阅历带着不同的角度与其他思想碰撞,擦出的火花,以及就此引起的蝴蝶效应般的一连串人们的思考,就是这个时代应该呼吁和保留的精神财富。
《奇葩说》还会继续追的,也会继续思考,偶尔记录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