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人文到时尚艺术,解密斯德哥尔摩的N次方



“在寻找新建筑之前,我画了一个时装设计应有的工作方式的草图,我希望有一个让时尚动脉加速跳跃的实验场所,我们找到了,并创造出了它,我为我们的成果感到非常自豪。”
—— Johnny Johansson
AcneStudios创意总监
11月下旬,Acne Studios新总部"Floragatan 13"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开幕。Floragatan 13以其所在街道命名,是20世纪70年代野兽派建筑的经典范例。

这座建筑由捷克建筑师JanBočan 始建于1972年,经由Acne Studios 品牌的内部设计团队和Johannes Norlander Arkitektur完整的修复与再生,呈现出了一种“时尚学院”的氛围,这是一座设计乌托邦,它积极鼓励在其内部进行创意行为。

鼓励激发灵感的图书馆
Acne Studios新总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品牌缩写“ACNE”的精髓,“Ambition To Create Novel Expressions”(创造新鲜的表达方式)。虽然Acne Studios是一个集广告、空间、视觉艺术与时尚为一体的多元化品牌,但多数人对于它的印象还是羊绒流苏围巾、emoji卫衣、冷淡的白色logo……
毫无疑问,“极简主义”的标签已经深入品牌的血液,它的这种高冷属性似乎与生俱来,这与其所属地域的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瑞典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这里不仅是ACNE的诞生地,也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这里有着Birka、Drottningholm与Woodland Cemetery等名列UNESCO世界遗产的景点,还有许多世界级的博物馆、剧院、艺廊。

许多时尚、艺术作品都选择以斯德哥尔摩为创作主题,它激发了像科柯施卡这样的艺术家的绘画灵感,凭借自身的时尚基因孕育了诸如AcneStudios等品牌的诞生,也成就了宫崎骏《魔女宅急便》中“柯里柯小城”的经典画面……
今天,我们将走近斯德哥尔摩,看一看这座城市还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

“斯德哥尔摩最不像一个城市,它是原野湖泊和建筑物的结晶,斯德哥尔摩显然是最适宜拍电影的城市。”
——英格玛·伯格曼



《We are the Best》是一部根据图文小说改编而成的关于成长的电影,影片以上世纪80年代的斯德哥尔摩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女孩因为喜欢朋克摇滚而被同龄人排斥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对DIY文化和反叛力量的颂歌,展现了一个充满自信、不断变化的瑞典。



作为201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得主,《The Square》展现了当今瑞典最好的电影制作,电影将背景设定在了享有盛誉的斯德哥尔摩社交圈,故事围绕在一间艺术馆担任策展人职位的克里斯蒂安展开。
影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在斯德哥尔摩取景,其中的画廊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皇宫内,透过这部电影你或许也能从中窥见斯德哥尔摩文化精英的生活,以及斯德哥尔摩人对于“荒诞”的热爱。



这部影片是以斯德哥尔摩为背景的最著名的电影之一,也是众多展示斯德哥尔摩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地点的最佳电影之一。
影片改编自斯蒂格·拉森的同名小说,分为2009年的瑞典版和2011年英文版,其中瑞典的版本可以说是斯德哥尔摩的最佳写照,它大量展现了斯德哥尔摩最具活力的索德马尔姆街区,令人印象深刻。



《Stockholm My Love》其实是给斯德哥尔摩的一封情书,它关注的是城市,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背景。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学者到斯德哥尔摩做演讲,但最后默默地走在街道上,镜头摇出,呈现出美丽的景色,让城市代替主人公表诉心声。


《The Prize》以一年一度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典礼为主要故事场景,讲述了一个围绕着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而发生的神秘的间谍故事。电影一方面强调了诺贝尔奖对于斯德哥尔摩的重要性,同时又十分具有趣味性。


1949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得主,影片不仅探索了斯德哥尔摩这座城市,也探索了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这部电影的瑞典名叫《Manniskor i stad》,意思是“城市里的人”,其拍摄手法非常有趣,电影通过一天中对住在斯德哥尔摩的居民们的采访,让观众们能够从中一窥二战后的瑞典。

提及斯德哥尔摩,除了荧幕上精彩纷呈的作品,最为著名的还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德哥尔摩综合征(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它是一种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的好感和依赖性情感,这种感情甚至会造成被害者反过来帮助犯罪者,协助其加害他人。

这个听起来令人有些匪夷所思的心理疾病的产生,源于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和Clark Olofsson企图抢劫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银行,抢劫失败后,他们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与警察对峙,历经了130小时后才放弃并且投降。


令人震惊的是,这个事件发生几个月之后,当时被挟持的四位人质却对劫匪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同情心理,他们拒绝出庭指控,还为劫匪筹集法律辩护资金,其中一位女职员甚至还爱上了Clark Olofsson,并在其服役的时候与他订婚。

这个蹊跷的事情引发了世界众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好奇,他们展开研究之后发现,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见凶恶的绑架犯时,人质渐渐地把生命的主动权交到他手上。久而久之,绑架犯给人质的一口饭、一碗水,都会被看作是慈悲之举,对于绑架犯的恐惧也转化成了感激,最后甚至是崇拜。
这种心理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人类社会心里反映的普遍现象,德哥尔摩综合征虽然起源于极端的绑架事件,涉及真正的生死,但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斯德哥尔摩情结也并不少见。


美剧《大小谎言2》中,塞莱斯特和丈夫派瑞一直以模范夫妇的形象示人,但其实塞莱斯特一直以来都遭受着派瑞严重的家暴,以至于每天出门前都要用化妆品遮盖瘀伤。

看到类似的剧情设定,很多观众肯定都会忍不住发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他?”,和普通的家暴受害者相比,塞莱斯特貌美、拥有律师执照、还有一帮有能力且愿意帮助她的朋友,但是在丈夫死亡后,她依然失魂落魄,痛苦大于解脱。

心理咨询师想尽办法让她回想起派瑞对她的殴打和虐待都无济于事,她仍然疯狂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这是一起很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塞莱斯特无法完全排斥虐待,是因为虐待让她想起了被爱,这种病态的情感把喜悦和痛苦混合在一起,让她感觉如果要离开丈夫的虐待,也就离开了幸福。

《肖申克的救赎》里不愿出狱的罪犯,《美女与野兽》中爱上囚禁野兽的贝儿……也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典型患者。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症状并非一种正式的精神疾病,而是一种心理机制,斯德哥尔摩也并不一定完全代表负面的关系,它也有可能会“催化”人的成长。

电视剧《沙海》中,男主角黎簇从开始对吴邪的恐惧和厌恶,到后面经历过各种事件后对吴邪建立了信任和依赖,这种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情感变化,促成了黎簇由一个懵懂的高中毕业生,转成了为历经冒险勇于挑战的少年。这样看来,斯德哥尔摩症也有一定的“催化剂功效”。

在2019秋冬季度中, Acne Studios的创意总监Johnny Johansson曾说:“因为我们来自斯德哥尔摩,这是来自时尚界的外面。”显而易见,在很多人的眼中,这座城市是时尚圈的“局外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因为宜居的生活氛围,造就了斯德哥尔摩人原始且自然的审美观,大部分的人看似穿着简单随意,但却精致养眼。从2005年开始,斯德哥尔摩就有了自己的时装周,斯德哥尔摩时装周诞生之后,它就一直是北欧时尚圈主要的时装周之一。

在每年两次的盛会中,瑞典最优秀的一批设计师和品牌在斯德哥尔摩向来自全球的媒体、买手和时尚界意见领袖展示自己的最新作品。同时,斯德哥尔摩时装周还与Fashion Talents瑞典时尚人才孵化器项目进行了合作,支持了不少颇有潜力的年轻设计师人才。

每年参与斯德哥尔摩时装周走秀的品牌,并非所谓的顶级奢侈品品牌,多数都是瑞典本土的设计师品牌,前往看秀的时尚博主很多也都来自瑞典国内,虽然名气和规模都不及传统的四大时装周,但是其秀场外的街拍一直都为人称道。


不裸露、不浓墨重彩、不作妖,用最简单的单品表达最复杂的个性,是斯德歌尔摩时装周给人最深的印象。签约英国GQ的街拍摄影师Robert Spangle就常驻在此地,透过他的镜头,我们能轻易看见穿梭在秀场之外,那些显露出“不经意时尚感”的时髦人士。

虽然今年7月,瑞典时尚委员会已经对外宣布:“从下一届开始取消斯德哥尔摩时装周,将开发新的平台支持本土品牌”的消息,令人唏嘘不已。但是在传统四大时装周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的时候,不少人还是很怀念这座充满童话氛围的北欧城市,小众但却独特的时尚品位。

斯德哥尔摩设计周创办于2002年,历经17年的发展后,如今的设计周成为了斯堪维亚半岛最大的年度设计盛事,也是包含200个设计相关活动的国际设计盛会,同期举办的还有斯德哥尔摩家具和灯具展。

每年2月,设计师、建筑师、设计爱好者都会聚集在斯德哥尔摩,整个城市的展厅、画廊、住宅、酒店和工作室纷纷敞开大门,举办活动、装置和展览,整座城市仿佛一座展示北欧设计的博物馆。

今年的斯德哥尔摩设计周如期在2月4日-10日举行,设计周联合斯德哥尔摩家具和灯具展,共同呈现全球背景下,以北欧文化为主打的最新设计亮点和趋势分享,被称为是“今年对北欧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礼拜。”
很多人都说这一周内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成为对北欧设计的未来具有指标性的事件,透过这届斯德哥尔摩设计周,我们也看到了一整年的流行趋势。


之前也有很多媒体都争相报道,本次设计周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重量级荣誉主宾来自中国,总部位于上海的如恩设计研究室受邀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并在这次的展会上推出了以“婉转街巷,变迁村落”为主题的装置设计,将浓郁的东方韵味,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融入到了设计之中。


在如今这个倡导时尚环保的大环境下,2019斯德哥尔摩设计周的“新星奖”颁给了作品“DIGITALAB#from”。作品的主要亮点就在于原材料,其处理方式是将废旧软木塞的再回收利用,与时尚环保话题完美契合。另一组获奖作品——100%生物降解的海藻材料制作的椅子,也诠释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主题。


今年的设计周设立了一个名为Born Classic的奖项,致力于鼓励那些一问世就非常有经典设计感的当代设计。有意思的是,获得这个奖项的作品是来自瑞典品牌Swedese的一面镜子,镜子边缘使用了环保材料,经典且有趣,被评为“最有潜力成为有一个北欧设计经典的设计单品。”

除了这些流行趋势,2019斯德哥尔摩设计周开设了“Temperament”单元,汇集了北欧新的创意方式,。另外,还设立了“最佳展位”奖励,鼓励品牌发挥创造力,设计、布局新颖的空间展台。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设计爱好者,读懂斯德哥尔摩设计周,就有可能触摸到北欧设计最有趣的灵魂。
无论是电影中的场景、心理学上的症结,还是时装周、设计周,斯德哥尔摩的一切都在诠释北欧的文化与设计。这座位于瑞典的城市不同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喧闹,也不似芬兰赫尔辛基的细致,它有一种更加成熟、浑厚的魅力等着我们前往一探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