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东或留西外史
以前在巴黎认识的小伙伴数日前顺利完成答辩,留法十年,终于拿到博士学位,可喜可贺!
因认识的中国留学生也多,目睹铩羽的也多,自是有不少感触。
我不算留过学,只是十余年前,做过如今很多人侧目的拿着国家留学基金的访问学者,在仙台的东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科呆过一年,身边不乏中国留学生,对留日学生也算有些了解。
当然留学向来都有公派自费之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森鸥外,夏目漱石,伊藤博文,都是精英公费,不成就斐然对不起天皇和列祖列宗。鸥外军医身份,学业完成之际,还情难自禁搞个异国恋,写成个短篇的《舞姬》,遂成明治文学大家。我很喜欢读漱石的《留英日记》,他去国时已三十有余, 适应性估计不比年轻人,有人向文部省报告夏目精神状态有异。他的日记里神经症状我倒没看出多少,不过总能看到他的经济窘态,写了多次他不得不造访银行打听文部省的官费到账了没有。
对照漱石,我当时每月领14万日元,每三个月由使馆教育处汇款至账户,绝无拖延,但也必须给教育处定期报告学习情况,还得有指导教师签字。也幸好住在东北大学外国人研究员宿舍里,三室一厅套间住三人,虽然离学校稍远,在青叶山上,与仙台电视台比邻,但房租的不要,每月交3000日元管理费而已,如果去东京的话,大部分人只能去住后乐寮,每月得五万房租,加上日本文科省给当年的外国人研究员每人30万日元一次性的研究补助金,我每天听课听报告,泡图书馆,不用操心经济问题,快活极了,人也尚算年轻,套用萧红当年在东京的自白,算是黄金岁月。
不过自费的学生们确实辛苦一些,课余还得去打工挣房租生活费。一般都去便利店,小饭馆,婚庆公司打工。有个浙江大学毕业的小伙子,还托我给他国内的父母带过他在便利店里挣的辛苦钱----这样可以省点银行手续费,真是孝子。他回国都是坐便宜的鉴真号,机票都舍不得。现在留日学生估计打工的不多,我和刚从名古屋大学拿到博士的女孩聊,她说自己刚开始也打工,有时还打三份工,在西餐馆,小旅馆,所以对餐饮业特别熟,后来念到博士时当非常勤讲师,日子才算从容一些。
我当时是在东北大川内校区的图书馆里才想起来读《留东外史》这本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留学生文学。清末留日生众多,鱼龙混杂到什么程度,《留东外史》又名“嫖界指南”,“黑幕文学”就可见一斑。里面正面人物除了黄文汉以外罕有,多的只是每日吃喝玩乐的浪荡子。不过胡博士在美国留学,日记里也是打牌赌博,发誓赌咒无效的。青春期荒唐一阵也正常,最后修成正果就行。文学作品也不是史学,夸张修饰看看就好。历史是由精英推动的,至少这些留学欧美日本回国的精英人物们,已经塑造了中国历史。
那个时候的留学生文学,留日的有《上海人在东京》,很有争议的人物张丽玲拍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比较早的还有《小草留学一千天》。新一代的留东外史,基本上都是为基本的生存而战。
就我有限的接触面,在东北大学遇到的中国孩子们因为都是念硕士博士的,考进去本来就不太容易,所以个个勤学上进,不像语言学校里很多只为混个留学签证去打工的那般三教九流。而且女孩子们留日多年,装束打扮比我这种刚去的乡巴佬精致时髦多了,经常给我指点生活的艺术,哪里可以买到合适的衣物,以及学术,诸如学院里某某教授和某某不和,所以选课方面要留意之类。现在我还经常想起她们,相信她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几年前去巴黎教了三年书,遇到的留法学生又是一番新光景。国家留学基金会每年资助的硕士生博士生访问学者的人数大概从2010年后猛增,尤其是硕士博士学生。我那时住在大学城,那里的房租稍微有点贵,最便宜的单间也要五六百欧,里面的中国孩子或者学者都是公费,都是所谓的985学校出来的,清华北大南大武大华东师大,在巴黎的学校也都是巴黎综合理工,巴黎高师,索邦大学之类。最好玩的是的清华大学的孩子们,我第一次遇到他们是在国际楼的琴房里,因为那天有个同学开钢琴演奏会,想起那个北大还是精华竞争学生会主席的笑话:有人说我钢琴十级,下面马上有人说:钢琴十级就不要说了,我们大家谁不是啊!
我申请国际楼的Robert Garric楼的住房是因为希望住得大一点,因为深信孟子所言的“居移气养移体“,居住环境对人格气质真的有巨大影响,所以一定要住在格局宽敞,风景优美,可以跑步的地方。熟读波伏娃自传的人都知道,Robert Garric就是波伏娃中学时暗恋过的哲学老师。很奇怪的一点是,申请的时候,除了别的材料,居然要求我提供博士学位证明----由此可见学位证书有时能提供人格担保。我经常以此为例对学生说,拿到学位不一定能帮你找到好工作,不过这方面的用处或许还是有的。 但因超过了规定的报销标准,所以我自己得贴补不少钱。房间大自然也很方便招待朋友客人,我那里经常呼朋引伴,同事朋友老外,朋友的朋友,来来去去的人挺多,惹出的麻烦嘛----不过曾经与人方便也好,曾经代人受过也好,会心的朋友自会会心。
当时和我来往最多的是住我楼上,在巴黎高师念生物学博士的女孩。公费博士,国家资助是每个月1300欧或者1400欧,不太记得具体数字了,比法国最低工资水平略高,因为不用交税,加上法国对年轻人的各种优待政策,这笔钱足以保证生活,让人专注学业。我们经常一起在国际楼泳池游泳,购物,听音乐会。大学城每栋楼都会有不少音乐会可听,比如日本音乐家多半会在日本楼,阿根廷音乐家会在阿根廷楼,定期举行音乐会的是海涅楼,票也便宜,七欧,比教堂的音乐会便宜不少。她会吹长笛,我学过乐器,但不太成功,所以偏爱会乐器的人。小姑娘现在伦敦的Guy‘s hospital做博后,学术青春能在巴黎伦敦这双城度过,确实是理想人生。
还有我的校友,一对学法国历史的博士小夫妻。他们为了写论文查资料方便,租住在密特朗图书馆不远的地方。我们经常在密特朗图书馆地下一层的阅览室碰面,那时我在迷恋某位哲学家,他俨然就是我的巴黎恋人,我经常去楼下的阅览室和他写的书约会----那层阅览室只对研究者开放。我很喜欢和他们一起逛街吃饭聊天,随便一个地方,哪怕一个怪兽造型,他们都能告诉我一堆历史典故。
自然我在巴黎也结识了不少自费念书的学生们。一个是在巴黎二大念民法学女博士,她住在蒙苏里公园旁边,我们就是在公园旁边的超市里认识的。她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借此来补贴生活费。有时我去她那里吃饭,她的房间窄小得只能用折叠床,卫生间也小得可怕。我这种习惯了带浴缸的卫生间的人第一次去有点震惊。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她写完了近400页的毕业论文。有天她给我电话,说自己论文写完了,累坏了,快崩溃了,我赶紧说,那你到我这里来,我做饭给你吃。她带来那本厚厚的论文给我看,我特别震动,我的毕业论文还不到两百页,她写了那么多。她丈夫在国内,一个人在这里苦撑数年,为了这个东西。后来我们一起去老佛爷和春天百货为她挑答辩会上穿的衣服和鞋子。我看了她答辩会上的照片,黑裙套装,珍珠项链,艳色口红,啊啊啊,人生高光时刻。她回国时是我送的,戴高乐机场的Paul店里我们吃伤感的早餐,我对她说:你是我特别佩服的人,这么艰难的条件你一个人扛过来了,因为见多了放弃的人,见多了铩羽的人。法国文科博士毕业率不高,据说拿到文科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限是8.5年,这是博洛尼亚公约前的数字,后来貌似根据这个公约,欧洲各大学对博士就读年限有所要求,到底限制在六年或者八年内,我就不太清楚了。
在法国学艺术的留学生自然最多。中国近代美术史都是留法的人开创的。有人问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我想做艺术家,应该首先做什么?怀斯曼答:找一个有钱的人结婚。国家留学基金赞助理工科的多,给艺术的名额特别有限。因此我遇到的搞艺术的孩子们都是自费,也挺不容易的。我喜欢去美术馆看各类画展, 有时也去画廊,或者拍卖行去看画展,因此也认识了不少爱好艺术的孩子们,特别是一对搞书法和绘画的小夫妻。我特别佩服他们,他们都在念人文艺术类博士,又把生活捯饬得那么艺术,懂钢琴,会跳舞,善烹调,靠自己本事找到各种活儿来养活自己,尤其是男孩子,简直是个万事通,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麻烦,从银行支票到厨房下水道到搬家回国打包邮寄,都是他帮我操持,哎,我家孩子们都跟他们很熟。这般聪明能干善良的人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再自然不过了。
我留东回国后几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来函一封,要求汇报回国后的学术成果,幸好留日时还算勤勉,也算是做了点研究成果,没交白卷,也算没有白花公款。在巴黎呆了三年,教书之余也编写出版了两本教材,做了点自己喜欢的所谓的哲学研究,至今也还念兹在兹,但愿以后能达成心愿。
-
Stel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7 11:11:14
-
其其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1 12:28:57
-
卡特同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0 23:01:46
-
一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0 09:33:59
-
Cél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0 05:25:26
-
小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0 04:10:26
-
风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23:49:56
-
阿库罗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21:11:55
-
77zuy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19:19:47
-
纯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19:06:22
-
स्वादिस्ट 转发了这篇日记
CSC令人侧目了???CSC不是在所有全奖学生鄙视链里的最底层么?套用钢琴十级的话,不是CSC就不用说了,要比你是学校的校长奖学金还是政府给出的国家奖学金,有没有TOP UP么?
2019-12-19 18:55:04 -
小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17:40:15
-
魚のタノシ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17:18:40
-
小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16: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