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修养的忍,不是懦弱
个人修养的忍,不是懦弱
(此文转载自:溥泉老人)

“戒急用忍”一词,是康熙给雍正的题词。是一句倒装句,可意为“用忍戒急”,就是戒除急躁要靠忍耐的办法。
故宫的烟波致爽殿悬有“戒急用忍”匾,原出自康熙以苏轼《留侯论》中“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教育皇四子雍正,引用佛经中的一句话题写。目的在于规劝雍正涵养德性,同时借以自勉。

在个人利益上遭受攻击时,忍而不发是一种智慧
苏轼的《留侯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个人的利益上,遇到羞辱、言辞激烈的攻击时,忍而不发、泰然处之是一种大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宽容大度的面对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当遭遇人生的挫折和受到侮辱屈辱的时候,在得失荣辱面前,淡定从容、宽忍大度的理智应对,往往事情会出现转机,开辟另一番景象。忍是避祸修福的良方。我们一起看看以下典籍中的有关历史记载。

器量宽厚的娄师德
唐朝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问道:“我是宰相,你也担任州牧,我们家太过荣宠,会招人嫉妒,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弟弟道:“今后即使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也不敢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绝不让你担心。”娄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是对你发怒。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会使人家更加发怒。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后来“唾面自干”变为成语,比喻受了侮辱却极度忍耐,绝对不加以反抗。
娄师德曾推荐狄仁杰担任宰相。狄仁杰拜相后,对此丝毫不知,多次排挤他,将他放了外任。武则天问狄仁杰道:“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道:“他担任将领谨慎守职,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过他知人。”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然后拿出当初娄师德举荐的奏章。狄仁杰大惭,叹道:“娄公盛德,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讲过,“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娄师德器量宽厚,能够“唾面自干”,其忍的功夫是非常深的。作为唐朝的宰相、名将,娄师德以谨慎忍让的高尚品格而载入史册。
周瑜“雅量高致”“性度恢廓”青史留美名
周瑜为人谦恭有礼,孙权虽然视周瑜为兄长,但是周瑜从来都不会居功自傲,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礼来对待,对孙家极为忠心。周瑜为人也十分亲切,扬州百姓都用对一般男子的称呼称孙策与周瑜为孙郎与周郎。
陈寿在《三国志》中赞扬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周瑜年少时而有才学,高挑有姿容。为人心胸开阔,以谦服人,吴军中众人皆与他为友。唯程普因为较其年长却位居其下,心中不服,于是数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自始对周瑜改观,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译文:与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饮醇厚的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沉醉了。)据《三国志》记载,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同程普、黄盖等人齐心协力,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面对程普的羞辱,周瑜处处以大局为重,没有和程普斤斤计较,忍让再三,程普最后被周瑜感化了。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程普和周瑜配合,与其他的东吴大将一起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遇事忍让,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在矛盾冲突面前,以和为贵,包容他人,以宽广的胸怀坦然处之。《论语》说:“君子之道,忠恕而已。”与人相处时,忍让、包容是非常重要的。
小说演义、戏曲、戏剧故事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并非历史,在中国正史中的周瑜“雅量高致”“性度恢廓”,这才是周瑜真实的面貌,他的美德和功绩世代传颂。
李忱隐忍知退最终成就“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在即位之前,贵为王公的他却不得不离京出走。公元820年2月,李恒(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四年后穆宗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在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尽管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光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被侄儿们猜忌、排挤的命运。
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全身,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在这期间,他大智若愚、言行谨慎、不露端倪。公元846年,忍辱负重的李忱终于再次回到宫中,登基为帝,成为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得李忱长期在民间阅世读人,深知百姓的疾苦,他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唐宣宗,称其为“小太宗”。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整顿吏治。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后期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李忱在登基为帝之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他能忍辱负重,避祸修身;他养精蓄锐、忍耐克己,躲过了杀身之祸。这使得李忱最终有机会登上大位,成就一番功业。没有李忱的隐忍知退,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中之治”,可见,忍耐退让对于个人修身方面是多么重要啊。
高僧“寒山”与“拾得”流传千古的玄妙对答
唐代的寒山与拾得,这两位大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僧,后被人传说成“和合二仙”。
寒山、拾得所著的《忍耐歌》,广为流传,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下面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是非的深刻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译文大意,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耐歌》中还有这样的诗句: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今天寒山寺的钟声依旧,物是人非,寒山、拾得的踪迹早已无处可寻,但《忍耐歌》却被世人千古传诵、流传甚广。这其中的宽忍的智慧,靠世人细细领悟品味了。

结语
忍并不是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没有原则;而是指在个人利益方面、个人修养层面,退一步、少计较、多忍耐。大是大非面前当然要坚守正义、捍卫真理。
纵观历史,许多具有大忍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善恶分明,对于惩恶扬善义不容辞;而恰恰是在个人的利益上,少争斗,多容忍,“难得糊涂”。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每天都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工作上的、人际关系上的等等,因为小事不能忍耐而造成各种诉讼、案件,这样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宽忍大度、心胸豁达,真能做到,不但可以避免祸端、化解矛盾,也会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修养,人际关系会更健康,心态会更加平衡祥和,生活也因此会更美好。
文献参考及出处 1、苏轼,《留侯论》,北宋 2、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北宋 3、陈寿,《三国志》,西晋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 5、刘昫等,《旧唐书》,后晋 6、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宋 7、寒山、拾得,《忍耐歌》,唐
-----------------------------------------------------------------------------------------------------------------------------------------
【相关阅读:】
-----------------------------------------------------------------------------------------------------------------------------------------
受汙不辯 忍辱修德
常州魏廉访的父亲,乐善好施,精通医术。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他都加尽心治疗,不图回谢;对那些十分贫困的病人,反而赠钱送药;遇到远乡来城求医的人,一定先让喝点粥或吃些饼,吃完,才开始诊脉。他说:“这是因为走了远路,加上饥饿,血脉多有紊乱。我让他们先吃点东西,稍稍休息一下,脉才能安定下来。我哪里是想要行善积德,只是要用这种办法来显示我医术的神妙!”他行善所借口的托辞,大多如此。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请往一病人家中治病。病人枕头旁丢失了十两银子,他的儿子听了谗言,怀疑是先生拿了,但又不敢当面问。有人就教他拿一柱香去跪在先生门前。先生见了,奇怪地说:“这是为什么呀?”答说:“有桩疑难事,想问先生。怕老先生见怪,不敢说。”先生说:“你说吧,不责怪你!”病家子才以实相告。先生把他请进密室,说:“确有此事,我是想暂时拿去以应急需,原打算明天复诊时如数偷偷还回去。今天既然你问起了,可以马上拿回去。请你千万不要向外人说!”马上如数给了他。
刚才病人儿子来先生门前跪香,大家都说先生一向谨慎高尚,不应该诬陷有道德的人会有这么肮脏的行为。等他们见到病人的儿子拿着银子出来回去了,都异口同声感叹说:“人心之不可知,竟到如此地步!”于是七嘴八舌诽谤议论之声四起。先生听到之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愈。清理打扫床帐时,在褥垫下找到了银子,才大惊而后悔说:“东西并没有丢失,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长者,这该怎么办!应该马上去先生家,当着众人面把钱还给他,不能再让他抱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俩一道来到先生寓所,仍然手奉燃香跪在门前。先生见了,笑着说:“今天这样,又是为什么啊?”父子羞愧地说:“以前丢失的银子,没有丢,我们错怪长者了,真是该死。今天来交还先生所给的银子。小子无知,任凭先生打骂!”先生笑着把他们扶起来,说:“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儿子问先生:“那一天我谗言污罪长者,为什么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说明,使我今天羞惭无地!今天既蒙先生宽怀,饶恕我们,是否能告诉我们,先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生笑着说:“你父亲与我是乡亲邻里,我素来知道他勤俭惜财。正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知道失物找到,痛戚之心得以转喜,病自然会好起来!”
听到这里,父子两人都双膝跪地,叩头不止,说:“感谢先生厚德,不顾自己名声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愿来世作犬马以报大恩!”先生把父子二人请进家去,设酒款待,尽欢而散。
这一天,围观人多如墙一样,都说长者的做为,确是众人所猜测不透的。从此魏善人之名声就传开了。
能够受污不辩,在众目睽睽之下蒙受不白之冤而不动心,已经是难得了。但魏老先生此时心里想的却是诬蔑他的人的病情,不惜自己名声扫地,背负盗贼的骂名,而希望对方病情缓解。当对方感恩戴德时,自己却谦逊有加,丝毫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只是当作做人的本份,理所应当这么做的。
自古就有“德为福寿之本”、“仁者寿”的说法。行善积德、一心为人的魏老先生福报连连,而且福泽后代,其儿子魏廉访高中进士后,又做了某省的臬台。在老先生八十大寿时,多次受皇上诰封,他的孙子也都显贵。当时的人都说,上天对善人的施报,的确不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