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Fall纽约醉生梦死repo
2019Fall,在纽约看了六场歌剧,一场音乐会,一场话剧,一场芭蕾,一场音乐剧。博物馆先留着,这篇repo一下林肯中心、百老汇和卡耐基大厅的醉生梦死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本文包括具体感想、选座心得和省钱攻略。省钱攻略单开一章,想看直接拉到最后即可。前两部分混在一起写。
1.芭蕾:巴兰钦编舞-柴可夫斯基《夜曲》、《第二钢琴协奏曲》;Cunningham编舞-《Summerspace》——NYC Ballet
NYCB秋季的最后一场,冬季场要相隔两个月,于是当机立断买了票。这里不愧是巴兰钦的大本营,翻了翻calender一水儿的巴兰钦。但即便如此,柴可夫斯基的Serenade也算是其中顶顶经典的。
优美的极致。弦乐响起的一瞬间现实就溶于幻梦之中。布景服饰都简易,具体的故事背景亦不存在,因此抽象的过程自然而顺畅:不过数息,我已经看不到舞者独特的身姿、也看不到某种情感的画像、幽蓝的光晕与起伏的纱裙中存在的分明只有柏拉图式美的理念。
就算没机会看现场,也强烈推荐去看夜曲芭蕾的视频。去除繁芜杂思比它更有效果的,吾未尝闻也。
相比之下,同为老柴的Piano Concerto No. 2就要逊色很多。施华洛奇赞助了这次的服装,朴素的灰裙子时不时闪我一下。更不幸的是我一时脑抽,突然觉得芭蕾舞者高举双手的姿态(三位手动作)很像鸭舌头上的两根须须头……我怎么也没法把这个联想从脑中驱逐掉,她们又老是不换手位,于是看着一群鸭舌头动来动去就越来越饿TvT
Cunningham的Summerplace完全是现代风格。配乐是无调性音乐、布景是波点抽象画、男女皆着无赘饰的彩点紧身衣、动作缓慢机械,以挪动跳跃为主。很快就能发现舞者是在模仿各种动物,比如青蛙、鸟等。金黄灯光、单调音乐以及舞蹈演员砸在地板上咯吱咯吱的声音果然带来了夏日的烦闷与燥热,恍如创世之初的混沌无序与百无聊赖。有趣味但无美感,我还是不太能欣赏现代风格的艺术。
这次的位置在2nd Ring,价格含税$90。位置一般。由于坐在高处离舞台太远、也不是很正。在上海同等价格位置会好得多,都能坐前排了。芭蕾还是建议买更低的位置,浸入感会更强。但如果是芭蕾舞剧的话可以考虑坐在高处,因为布景可能会比较复杂,从上往下能看到舞台地板上灯光打下的特殊效果。
【4星】





2.歌剧:马斯奈《曼侬》——Met Opera House
在纽约看的第一场歌剧。第一次发现有学生票,兴冲冲地就去买了。位置在Grand Tier(由下往上第三层)正中央,问了下旁边的老爷爷,发现比同等座次正价票便宜了一百多刀。这个位置音响效果不错,但问题还是离舞台远。整个舞台都是一个小方块,因此“我在看戏”的感觉很强。比起代入故事,更容易进入冷静的旁观者视角。
马斯奈不算歌剧院repertoire的常客,我也是头一次看这个故事。大都会把setting挪到了马斯奈的时代(Belle Époque),因此服装相当华丽优雅,也有喜闻乐见的赌场漫天撒钱桥段,视觉效果还算满意。
一个小地方出身的美丽少女在大城市巴黎产生了爱情与物欲之间的挣扎,无法抵御后者又难以忘却前者,嫁作人妇过上奢华生活后又诱惑曾经的情人私奔、由于缺钱而在赌场出老千、最终被投入监狱香消玉殒的故事。简言之就是那种西方小说中常见的上流社会家长里短主题,曼侬又是那种和我不存在任何共鸣、我也无法真正同情的角色,因此全程心止如水没啥强烈的情绪波动。好在女主角选得非常贴合角色:容貌与声线都华美而花哨,也传神地演出了欲望浓烈、虚荣缠身但脑子里还装着粉红泡泡的女性形象。Gavotte舞曲那段确实迷人,我甚至认为比波西米亚人里Mussetta的咏叹调更惊艳。
除了著名的Gavotte咏叹调之外,男主角的Je suis seul...ah fuyez douce images我也很喜欢。已决心绝情断爱的教士在教堂里碰到昔日的爱人,依旧魂牵梦绕。这一段处理得极其细腻动人,我都忍不住要为软弱而经不住诱惑的男主角掬一把同情泪了。
【3星】


3.歌剧:格鲁克《奥菲欧与优丽狄茜》——Met Opera House
那一天,我终于回想起了,被上海现代版《尼伯龙根的指环》支配的恐惧,以及女武神的骑行literally变成女武神骑自行车的%@#¥%&??…
现代布景之下的经典奥菲欧(俄耳甫斯)故事。我看到了:穿西装的奥菲欧、穿T恤的爱神、穿牛仔裤蹦蹦跳跳如同朋克青年的冥府众鬼。最要命的是,奥菲欧的七弦琴,变成了,一把,吉他,吉他, 吉他……
冲动抢票前请大家务必看清楚setting。
但Orfeo & Euridice依旧是我很喜欢的歌剧。即便有杂糅的希腊神话剧情、巴洛克音乐与现代风格布景、不伦不类的吉他,奥菲欧对亡妻的呼唤依旧声声断肠。当他歌唱的时候,所有古怪可笑的表象全部剥离粉碎,奥菲欧赫然就是那个能令草木动容、顽石恸哭、塞壬黯然失色的阿波罗与缪斯之子。
音乐非常好听。我永远喜欢巴洛克歌剧!
这次依旧是学生票,Orchestra(第一层,离舞台和乐队最近的一层,平视)中间靠后偏左侧。音效和视野都不错。
【3星半】

4.话剧:品特《背叛》——Broadway
剧友是抖森粉。我虽然不粉抖森,不过还算有路人级别的好感。加上早就对品特有所耳闻,于是去看了。看之前特意没读剧本,连大致剧情都不知道,光膀子上阵。
布景和叙事手法都新鲜别致。故事从一对故人见面开始,每一幕都往前推一些时间,抽丝剥茧般揭开一段往事,一直推回数年前的那一夜。场景极简,妻子、丈夫与丈夫最好的朋友,三个人,自说自话,互相牵扯又互相背叛,人人深陷迷网。
听起来好像挺有意思的,演员演得也不错。但这个故事不适合我。这部剧的乐趣应该在从后续发生的事件与三位主角的对话中推断出三人间背叛的秘密,以及每位主人公的性格与心理都发生了何种变化。然而我一看什么婚外情出轨三角恋就头痛不已。这三个人在偷偷摸摸搞点什么、有点什么崎岖的心路历程我更是毫无兴趣。人生就没有别的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干了吗……
Anyway文学作品中向来有一部分是不对我开放的,which is家长里短。我无法从这些情节里看出人性中细腻的纹理,也没什么心情强行拔高解读。换个浪漫点的背景包装,比如亚瑟王时代什么的,我还能勉强接受;放现代我就真的无力欣赏了。
剧场挺小的,坐后排也看得很清楚。百老汇我觉得随便买啥座问题都不大。最后抖森出来拉了下赞助。【不适合我,不打星了】


5.音乐会:扬颂斯指挥-勃四;理查·施特劳斯《最后的四首歌》(达姆娆演唱)——Carnegie Hall
本季度最佳。真是,天哪,太绝了。太绝了。
本来主要为了女神Damrau去的。但出现太多预料之外的东西了。
《最后的四首歌》歌唱死亡。黑塞与艾兴多夫的词,理查施特劳斯的曲。对死亡的思考从未停止纠缠我,它甚至可说是我开始对哲学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对死亡的portrait都是绝对的虚无与绝对的恐怖,是不可被美化的、永远需要目眦尽裂地抗争的东西,是易朽的人类终极的苦难与悲剧。所以我心目中死亡之歌的exemplar向来是d小调安魂曲Dies irae那种宏大而战栗、“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的咆哮(虽然Dies irae的末日审判内容和这个没什么关系,但我感受到的情感是如此)。
我从未听过如Vier letzte Lieder一般宁静温柔又怅然的死亡之歌,每一首都令人心颤。达姆娆的声音在音乐厅里回荡之时,我突然有那么一点能够理解平静的死亡了。我不知道这是超脱的和解还是软弱的妥协,又或许是在此时此刻短暂作用于我身上的Catharsis… “永恒之女性,领我们上升”
然后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勃四是我最最喜欢的交响曲之一,喜欢到感觉实时演奏完全就是具象化了我心中predict的下一个音(停停停,predictive processing不要在这个时候出来煞风景)
可是非常奇怪,真正演奏的emotional程度还是彻底地overwhelm了我。到第三乐章的时候我开始闭上眼睛,音乐仿佛只存在于我的头脑之中。外部世界是一团迷雾,真正实存的只有我的意识之流和流淌的音乐。我甚至无法想象勃拉姆斯是在何种心境下写下的第四交响曲,这仿佛不是人类的创作,是什么超验的神之手将最能唤起情绪的那些音符连成一串放入勃拉姆斯的心中;又或者是在某一时刻人类脑波的oscillation恰巧符合了什么宇宙奥秘的节律从而涌现出这部交响曲的某些片段(停停停,我激动得都快变成语无伦次的民科/民哲了🤦,这段全部在乱用术语,纯粹是一个不会抒情的人瞎抒情,一个字都别信……)
第四乐章结束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明明我是个看有情节的歌剧都心坚如铁一滴眼泪不掉的冷酷旁观者啊……)这次的乐友zz很懂行且比我冷静得多。她说自己倾向睁着眼睛看乐队的演奏,这样可以看到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达成multisensory integration?),闭着眼就会失去很多信息。她甚至还能注意到虽然这次弦乐很赞但木管的配合似乎有点跟不上OTZ 我就完全一头扎进情感漩涡了。(虽然经常被评价为理性发达感性欠发育,但我觉得只要波段对上了我还是挺sentimental的……
万万没想到返场是匈牙利舞曲,眼泪都憋回去了!
那天是11月8号,我记得一清二楚。
2019年12月1日,乐友(以及我侄子)告诉我扬颂斯去世了。我们那天听的应该是他最后一场,听说他指挥完就上了救护车。天鹅之歌。
这个巧合几乎像一个神谕了。摘一段最后的四首歌中的Abendrot:
我们曾手牵手 走过欢乐与悲伤; 现在我们停止流浪, 休憩在寂寥的大地上。 …… 来吧,让鸟儿去飞翔, 现在是我们安睡的时光; 在这孤寂中 我们不要迷失方向。
啊,博大无声的宁静, 深沉的暮光! 我们旅行得多么疲倦; 也许这便是死亡?
【+∞星】

6.歌剧:普契尼《蝴蝶夫人》——Met Opera House
这一部的舞美非常惊艳。我甚至愿意为了舞美二刷。2020下半季度还有蝴蝶夫人,推荐(组队)一观。
这是我看过的所有歌剧里(包括视频与现场)序曲做得最具艺术感的。剧组对于光影、反射与象征的运用炉火纯青,且深得东方含蓄美的精髓。每一幕都有几个布景极其唯美的经典场景,就不用在下贫乏的语言描述了。
虽然我向来不太能理解痴情至此的故事,不过这次我居然略略有点开窍……第一幕巧巧桑与平克顿的婚宴结束后两人独处的场景美到心碎。黑色的夜里白色月亮般圆满的灯,两人走在镜面般的舞台上,如行走在水上,天上层层叠叠垂下粉色藤花,花瓣滑落巧巧桑漆黑的长发和洁白的婚纱。这样浪漫的场景,确实是可以记一辈子的画面。平克顿单单只是作为处在该场域中作为共同经历这一切的另一个主体,就已足够令巧巧桑难以忘怀。
这一次的蝴蝶夫人是和慧唱的。很可惜我是一时起意买的rush tickets,位置是Orchestra最次的,音效和视野都不太好,看得有点吃力,没法评价演技和唱功。下次不买rush tickets了。
最后一幕是蝴蝶夫人自戕殉情。她的血蜿蜒成鲜红的绸带,铺满了整个舞台。
我走出剧院的时候还是满眼血红,头昏脑涨,竟然不知不觉走到了一条荒无人烟的小路上。那时已经接近午夜,我独自一人走在街头,浑身冰冷。从包里拿东西的时候手指被节目单划出了一道不小的伤口,鲜血瞬间涌出来。这个时候我突然非常害怕,忍不住想,一定再也不要这么晚一个人看歌剧了QAQ
后来直到地铁上,我还觉得巧巧桑的怨魂一路跟在我身后。蝴蝶夫人真是一出带血的剧啊。
【4星半】




7.歌剧: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Met Opera House
我有说过我讨厌家长里短吗?我愿意为费加罗的婚礼破例。
不要误会,跟故事本身没关系。虽然剧本、演员和编排都尽力使这个贵族老爷与仆人一大家子的讽刺喜剧变得生动有趣了,观看过程中我也确实有努力让自己被amuse到,这个剧情我还是接受得有点点勉强。可能费加罗的婚礼已经是同类剧本中的翘楚了,然而在下看视频版时从来没有成功地熬过开头的情节,家长里短是真的跟我处处不对盘……我知道可以从啥社会冲突啊、爱的几个阶段啊blabla来分析,不过我烦家长里短已经烦到了哪怕让我光想一想有啥深刻化解读都会生理性不适……
但是,费加罗的婚礼是纯粹的歌剧艺术。就算拆掉所有的布景、抹去所有的情节,只留下几个人在上面唱歌,也足以打动我。跟才看过的靠舞美取胜的蝴蝶夫人不同,费加罗的婚礼真正让我回想起对歌剧最初如痴如醉的爱来自何处。每一首耳熟能详的咏叹调响起的时候,那种熟悉的感动与震颤都会复生。我的吹力不够,不足以好好吹莫扎特,请允许我请莫扎特后援会会长克尔凯郭尔大大来帮我吹:
“我要请求莫扎特的宽恕,因为他的音乐没有激励我去从事伟业,反倒使我变成一个傻瓜,因他而失去了本来还有的那点理智,沉浸于其音乐中的独自忧伤上,哼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曲调,日日夜夜像游魂一般飘荡在无法入其内的境界边……我把一切都归之于你——把我丧失了思想、我的灵魂受到震撼、我存在的核心受到恐吓都归之于你。”
不朽的莫扎特!
【4星半】

8.音乐剧:意第绪语版《屋顶上的小提琴手》——Broadway
非常好。20世纪初沙俄统治范围内的一个传统犹太小社群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的故事。布景简单,看起来是个贫穷的剧组(误),但是演员的表现力无敌,管弦乐队也毫不含糊。情节设置精彩,又搞笑又催泪又意蕴深刻。更难得的是作为一出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也很不错,没有让我不适的嘈杂流行味。除了主题曲Tradition之外,婚礼上的Sunrise, Sunset 也相当好听。感人至深的父母之爱。这首迅速成为我第二喜欢的音乐剧婚礼场景曲目,仅次于伊丽莎白中犯规加入末世情节的Alle Fragen sind gestellt。
歌唱语言加分!Yiddish文字长得像俄语,语音听起来更接近德语,铿锵有力,听到了好多耳熟的词汇。死忠德奥派满足了😌
故事的主线剧情是一个以农业为生的传统家庭中三个女儿的婚姻。好吧听起来就像我讨厌的家长里短,但是绝对不止于此!不是傲慢与偏见那种家长里短,硬要说的话更偏向战争与和平那种家长里短……不想剧透。但是这个以犹太人为主的故事里有缝纫机,有基督徒,有Marxist,有西伯利亚流放,有流亡美国……总之非常推荐,请去看!
剧场很小,坐哪里都没问题。
剧院就在apt旁边,由于太近了,要不是Miss Vivian Z.感恩假来纽约指名要这部我可能拖了很久都不会去。幸好去了!WW全程在旁边说cutecutecute……神奇的是我们下午看完剧,当天晚饭时分居然真的听了一个(半个?)Marxist笃悠悠地讲了讲现代社会的冲击OTZ
【5星】

9.歌剧:Phillip Glass《Akhnaten》——Met Opera House 【四星】
本季度最期待的歌剧,也是唯一一场正价票买的。位置在Orchestra第三排右侧边角,票价不提。
难得剧情非常有趣!异端法老阿卡纳吞的一生:从登基开始进行宗教改革,改多神教为太阳神一神崇拜,最终丧命于旧祭司与群众之手。下一代法老重新回到多神崇拜。
虽然故事背景在古埃及,但整场歌剧充满了未来感与异世感。旋律空灵怪异,歌词含义不明,男主角是高亢的假声男高音,女主角是厚重的女中音,加冕仪式繁复冗长,服装或飘逸或艳光四射。
Hymn to Sun和Windows of Appearances都很好听,之前在网易上听了很多遍。去之前我还去布鲁克林博物馆参加了一场特别活动,并好好兜了一下埃及馆。为了这场歌剧我几乎要入坑Egyptology……
但说实话现场离预期有点距离。那天实在太晚了,我困到不行,而音乐又是那种回环往复无穷无尽没有高潮的风格,在唱点什么也完全听不懂。一般来说大都会歌剧院都会在前座座位背后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字幕(太有钱了,每个座位都有,有时还有英德西三种语言可以自行切换。别的地方给你幕布边上投两个大的字幕就不错了),但是Akhnaten居然没有。据说唱的有亡灵之歌中的内容,用的古埃及语;然后还有圣经,用 Akkadian和Biblical Hebrew唱;只有Hymn to Sun用的是英文(唯一听懂的部分)。(后来回想起来好像每一首歌开始前都会讲一段英文,莫非就是歌词?)旁边的大叔身上有股奇怪的香水味,熏得我昏昏欲睡。到后期我基本已经忘记自己在看歌剧,只觉得在神游太虚……
另外这次的位置也比较微妙。很近,但是很偏,声音全部在左侧嗡嗡响,体验反而不好。更不要说我还是个有auditory bias的人(从自己跟着的psychophysics实验中发现了这件事,真是心酸);视觉上倒是很清晰,细节也不会错过。但问题是太、近、了。为什么法老登个基要一丝不挂在舞台上晃那么久啊,为什么男女主角互诉衷肠的时候穿的衣服透明到什么都遮不住啊……我还是个宝宝,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么多……
【4星】





10.歌剧: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Met Opera House
因为此前的音乐会对理查施特劳斯很有好感,遂买了票。以为会是严肃悲剧,没想到车速过高,讲了一个18世纪维也纳上流社会万人迷女装大佬的故事。虽说歌剧中性别倒错并不稀奇,费加罗的婚礼、菲岱里奥等都有。不过……美少年玫瑰骑士为了拆CP不惜男扮女装舍身饲虎亲自去风月场所引诱情敌……这种情节还是略刺激。
整场歌剧布景华美,无论是公爵夫人的卧室还是风月场所都挂着画,包括我喜欢的Draper, Bouguerea之类的学院派希腊神话女性裸体(为什么说出来这么诡异);不过最瞩目的是那张玫红丝缎大床,不停地刷存在感:开头玫瑰骑士与公爵夫人在卧室中激烈而冗长地滚了一次、风月场所中(女装)玫瑰骑士与猥琐男爵半推半就地滚了一次、结尾玫瑰骑士与年轻的苏菲又缠绵地滚了一次……演员真是辛苦了。床也辛苦了。
但理查施特劳斯的点石成金手还是拯救了这个浮夸恶俗的喜剧故事。在每一幕临近结尾处,插科打诨的搞笑桥段突兀地停止,滑稽的遮羞布一旦撕开,悲剧的底色就慢慢浮现出来。当歌剧结束的时候,苏菲摆脱了与粗鲁男爵的婚约、玫瑰骑士与苏菲有情人终成眷属、公爵夫人大度地成全了二人、男爵得到报复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走了,似乎是个皆大欢喜的和谐结局。但这个休止符只停在表面上的和解——没有任何真正的问题得到解决,没有人获得了真正希求的东西: 苏菲作为New Rich希望争取自身的地位、希望获得贵族的尊重,但她从头到尾一直在由贵族摆布。她的困境由歧视新贵的男爵带来,困境的解决只消地位最高的公爵夫人轻飘飘的几句话,最后与玫瑰骑士这另一个贵族的爱情不过一贴治标不治本的镇痛药; 公爵夫人权势地位与财富皆足,唯独畏惧时光的流逝与自身的衰老,最终只能凭借对上帝的信仰来麻痹。她在第一幕的伤感预言极尽讽刺地获得了印证:开始时还情烈如火的情人转眼就为了更年轻美貌的少女将她抛弃。Da geht er hin句句皆是红粉骷髅白骨皮肉; 男爵不仅没有获得婚姻可能带来的财富,他的爱情也是一场骗局,更是一场闹剧。尽管他是这个故事里唯一的反派/丑角,但公爵夫人最后悠悠地随手打发他的时候我都feel bad for him了; 而玫瑰骑士Octavian呢,他作为主体是随心所欲而随波逐流的,似乎总是在搞事情但总是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我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个象征,一个人人欲求的对象、青春肉欲的化身、不会停留也不会长久的求而不得之物。
我不知道别人看完玫瑰骑士都有些什么感想,似乎剧场里还是颇有一批开怀大笑喜气洋洋的人的。但我确确实实觉得玫瑰骑士是比蝴蝶夫人这种明晃晃的带血悲剧更悲的一出剧。我看完甚至没有心情给演员喊Bravo了。走出剧院,纽约冬天的冷风像刀子一样。
【4星半】


省钱攻略
由于母上大人拒绝为我的小资铺张爱好拨款(买衣服买鞋买包买化妆品的funding倒是大方得很要多少有多少,然而我可能一分都没花过……),在下不得不自力更生,把不务正业的花销限制在助教的补贴范围内(万万没想到交了三分之一的税 最终还是超过了TAT)。
大都会歌剧院如何省钱在下那是一清二楚。NYCB和Carnegie Hall也心里有数。百老汇我尚未摸透……请知道的小天使务必指点我!
大都会歌剧院:
最划算的三种方法——
1.Student tickets:我最常买的票,首选。需要上传学生证。一口价37刀一张(税后价),什么位置哪些剧完全看歌剧院心情(误,其实是看供需)。大火的剧很难拿到学生票,基本只能走正价票。不太热门的剧当天也能买到。学生票能拿到的最好位置在Orchestra Prime(中间靠前一点,10排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座位。越早买位置越好,可以帮你省下一百多刀。但太早的话这段时间的学生票可能还没出,建议提前一个月到半个月观望。具体操作请直接去metopera官网搜索。
2.Rush tickets:最便宜的票之一。25刀左右一张。每晚的剧中午12点开抢,基本上几秒钟就被抢完了。位置不会太好,大概是90刀的档次,要么偏要么远要么有遮挡。能买到学生票就不建议买rush tickets。
3.Fridays under 40:周五年轻剧友的狂欢。需要上传含生日的证件。Orchestra 80刀,Grand Tier 60刀(未含税),仅限周五,仅限年轻人。(一个笑话:NYCB认为看芭蕾的30岁以下算年轻人,MetOpera认为看歌剧的40岁以下算年轻人。不过确实我去歌剧院周围大多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拄着拐杖的、坐着轮椅的,歌剧院甚至有不少贴心的轮椅座。)具体剧目比较全,直接查官网就有。位置比学生票更好,但没有好太多。多20刀能参加(不是每次都有的)pre-performance party,有special guests和免费红酒,不过主要目的应该是社交。我是没啥兴趣,宁可和座位边上的老爷爷老奶奶聊天……
其它方法——
4. 多买票=w=: 歌剧院会给你寄打折卡哟~ 我收到过打9折的。
5.Seasonal subscription:土豪+重度剧友选项。6-9部歌剧院给你选的剧可打85折,自选剧可打9折。有学生票的就别考虑这个了吧。
6.Standing room:站着看。当天十点开抢。Orchestra 25到40刀,Family Circle(最上面一层也是第五层,我没去过也不打算去)20到30刀。体力好的可以考虑。一个多小时的我还能撑撑,四个小时的就算了吧,更不要提指环了……
7.Score desk:资深剧友/音乐学院大佬选项。印象中好像是15刀吧。位置完全看不到舞台,但你手上会有剧本&曲谱,让你一边听歌剧一边看的……奥妙重重。
纽约城市芭蕾舞剧团:
我只知道一种方法:30 for 30。30岁以下的年轻人30刀。我成功注册了,但具体操作还没试过,座位等无法细说。
卡耐基大厅:
学生可以15刀买Student Insider Pass,管用到7月底。此后就能10刀一张看音乐会啦!我虽然买了,但也没试过,等之后repo。
百老汇:
我也想知道怎么省钱啊哪个好心人来告诉我!
还有最后一个方法是看学校box office。但这个不一定会提供你想看的表演,我至今没用过。
话说,下学期非常想看的歌剧有:
威尔第《茶花女》
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
普契尼《图兰朵》、《托斯卡》
请和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