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因为跑步越来越好的我们
“马拉松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我知道马拉松对你而言,可能意味着真正的热爱,但是对我而言,则更多意味着‘我们’。”

(一) 每次参加完马拉松比赛,都有太多感想,好似要作一篇“命题作文”。看完老严的赛后分享,我翻出前两次自己参加完2018肥东马拉松和合肥国际马拉松后的文字,才猛然发觉自己也曾经在赛道上追过215的兔子呢!
(注:“兔子”是指马拉松官方配速员,215的兔子就是指2小时15分钟可以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官方配速员。)

相比于今年比赛全程就没见过230的兔子,而就连240的兔子也跟得如此费力的情况,除却不同赛事不同配速员的状况差异之外,只能百感交集地苦笑一声了。但仍然从那字里行间感受到兴奋、激越、快乐、成就交织着的幸福,给予我的生活不一样的力量。
这大概也就是文字记录的意义所在,忆往昔,思今日,一丝苦笑,几番顿挫,又有些许痛快。跑步,本身亦是生活的哲学与文学的动态记录。 跑步是相当富有文学性的一项运动,而“孤独”是被频频提到的一个词汇。惧怕面对或享受其中,跑步时,“我”在与自己的关系中得到成长,而“我们”,也具足了不一样的意味。

(二)
我算不得一个热爱运动之人,和家族其他人一样,是“天生不爱动一族”。但我从来就觉得运动算是好事,于是特别欣赏那些有一两样体育爱好的人。看着老严在足球场上纵横驰骋浑身都发着光,我是歆羡的。运动于我而言,意味着可以在大快朵颐之时不觉得良心不安,意味着在镜子面前面对自己的身体不觉得羞愧,意味着不会日复一日成为面目模糊的中年人。面对那些看似无法改变的宿命的力量,在生理上抑或心理上,运动都是一记最佳的对抗。 没有热爱,也可以慢慢培养。对于懒癌与拖延晚期,强迫症和计划控成了最佳救星。只要一开始,就不能停。刷数据,集勋章,也成了绝佳的催化剂。


如若在一时冲动的跟风之中,狠心给自己报名了一个半马,那就再好不过了。老早瞄准日历上的比赛日期,大笔一挥给自己立下个百日flag,细化到每天训练几公里,体重减到多少斤,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吃吃喝喝。直到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把百日改成了半月,再也没有理由放鸽子打脸,于是匆匆爬上跑步机,给自己留下最后的体面。
如果这也算“热爱”,我都没办法说服自己。但若是定义为“讨厌”,却又真是不贴切。经由跑步,才深知这世上哪有什么非黑即白,大多都站在中间地带。有时候,我并不爱跑步本身,而是爱那个跑着的自己,活得有力量有期待;有时候,我爱着跑步带给我的一切美好的执念与幻想;有时候,是讨厌着讨厌着,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 跑步的自己,是越来越好的自己;跑步的我们,是越来越好的我们。

(三)
跑在路上,比肩也好,一前一后也罢,哪怕失散在人群,各跑各的,却感觉灵魂总是相伴的。作为伴侣,这种精神的陪伴与共同成长的意味,是从琐碎的柴米油盐中脱身而出的自在,是真挚而隽永的信任与承诺。


而作为母女,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代际传递。第一次带若昕跑3公里亲子马拉松的时候,赛前满脑子都是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鼓励与感动,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一路的哭爹喊娘停滞不前,克制着想发火的冲动,在不断耐心的安慰与劝导中,小若昕还是赛完了全程,领到奖牌喝起了酸奶。跑步,它有时并非一项体力的考验,更是一块关系的试金石,在沟通艺术的衡量中,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

参加过马拉松的宝宝,于是更理解跑完半马的妈妈。由于赛前没有持续充分锻炼,这次赛完分外难受。我跟若昕形容,自己就像小人鱼刚上岸的时候,尾巴变成了两条腿,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疼痛。事实上这腿伸直了就仿佛弯不了,弯曲了就很难再打直。一路一瘸一拐送若昕去上课,回家的路上,柔软的小手拉着我,一步一步慢慢走,上下楼梯都耐心等着我,晚上还特别认真仔细地给我揉了很久的腿,让我一度时空错乱感觉自己已步入老年行动不能自理了。 很庆幸,跑步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如此暖心的瞬间。有爱,有暖,有热望,跑步的生活,是越来越好的生活。

有些事物并不是天生就十足热爱的。因为爱的人,我们爱上它,而它也让我们和我们爱的人,变得更加相爱。未来,我并非还会认死理儿地扑上去坚持它,除了跑步,我发现自己或许更喜欢健身操、瑜伽、古典舞这些相对更温和的运动。但也许还会,谁知道呢。 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改变,已经发生。

原创〡吴阿幸
首发〡阿幸生活家(axshj1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