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与藏地的罗汉(7)
The Arhats in China and Tibet
Stephen Little
Artibus Asiae, Vol. 52, No. 3/4 (1992), pp. 255-281
译 杨瞻
正如许多学者所揭示的那样,明确记述十六罗汉的《法住记》,由玄奘在公元654年翻译而成。在西藏,十六罗汉增加了哈香[Hva Shang]和达摩多罗[Dharmatrata]两位人物。在这里,我想思考一下这些人物的来源,以及它们以居士的名义出现的时间,以至在西藏完成了这样一套十八罗汉。这套罗汉在十五世纪被编成法典,从尼瓦尔艺术家[Jivarama]1435年的画册中就可以清楚看出(图4)。

哈香的确切起源还不完全清楚。不过,西藏文献中有一种传说,这些文献宣称哈香最初是一位名叫“摩诃衍”[Ho-sang Mahayana]的汉地和尚,他于公元782年,在雅砻王朝[Yarlung dynasty]期间参加了西藏桑耶寺[Samye Monastery]的著名辩论。哈香尊者发扬的是一套“顿悟”[sudden enlightenment]的学说,这套学说在汉地最迟在六朝已经形成,与护寂[Santa-rakshita],莲花生 [Padma-sambhava] 和?[Kamala'ila]形成的渐悟[gradual enlightenment]学说正好相反。
当哈香尊者输掉这场辩论时,据说他回到了汉地。如果确实8世纪的西藏存在一个叫做哈香的尊者,那么他以后可能会被人联想到布袋和尚,并与其混淆。 布袋和尚是汉地禅宗的和尚,他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是未来的佛陀。哈香这个名字显然来源于和尚的中文名词“heshang”。
克利夫兰唐卡中的哈香形象(图2)同样清楚地来源于汉地布袋和尚的形象。根据汉地禅宗传说的记载,布袋和尚是一个高度非正统[highly unorthodox]的佛教僧侣。他生活在唐代,病逝于十世纪的浙江。布袋和尚的传记出现在赞宁的《宋高僧传》(十世纪末)和十一世纪初的《景德传灯录》中(传灯录)。根据文学记载,布袋和尚的形象早在10世纪就被描绘出来,到了13世纪初,出现了一种像现在普遍存在的、微笑或大笑的人物形象(图14)。克利夫兰唐卡上的人物形象与13、14世纪中国绘画中的布袋和尚形象的相似之处,表明了一种直接的样式联系。


-
Stager (道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30 1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