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正面管教》阅读心得
青春期的孩子,否定父母,我学会了示弱,学会了肯定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我鼓励他积极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更重视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我停止说教,用心倾听他在学校的欢乐和烦恼; 青春期的孩子,用眼观察父母,而不是用耳朵听父母的教导,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初一上半学期末,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但初入初中的不适应引发的焦虑一直折磨着我,也因此影响了亲子关系。
最先买了《正面管教》,看完之后最大的收获是心情平静了。我不否认书的内容对我触动很大,但最大的收获却是心情平静了。没有了内心的焦虑,用一颗平常心去宽容地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都有所转变。孩子接受到家长的正面信号,几乎立即做出了正面回应,渐渐地出现了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的氛围。孩子的正面回应反应在成绩上,期末成绩所有提高。放寒假前,班主任给孩子发了班级自制的奖状,奖励孩子成绩进步。后来老师问起来,奖状对孩子有没有激励效果,我说有。其实那张奖状与其说是对孩子的奖励,不如说对我的奖励作用更大一些。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焦虑的是我,跟孩子的很多冲突来自我的焦虑。
看完书之后发现是一系列的,于是又买了《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和《正面管教A-Z》。第一本是讲正面管教的理论和普遍方法,后面两本是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法,尤其十几岁孩子那本比较有针对性。这两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就在那年寒假,孩子突然进入青春期。孩子进入青春期是毫无预兆、突如其来的,因为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还是原来的相处模式,所以一般意识到青春期的方式都是以家庭冲突不断升级的方式。春季开学后,孩子更加否定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到,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天下第一。我们一张嘴,还没说完,他就跳脚儿地生气,摔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有天晚上我借着下楼倒垃圾,让自己缓口气,实在不愿意回家。此时碰到了邻居,她知道我的情况后说孩子青春期了呀。
意识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我开始跟家长们交流心得,跟年轻人聊天,他们刚从青春期走过,知道这个时期的男孩子的状态。家长们的体会是要学会示弱,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否定自己的父母,这个时候不能逞强;跟孩子说话要先鼓励、表扬,再指出问题。年轻人告诉我一件重要的事:孩子这个时候的情绪是生理性的不是心理性的。做个类比,就如同女性生理期期间的情绪波动,不受自己控制。与此同时,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正面管教》,并认真读了《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和《正面管教A-Z》。
这套书的理论和方法跟以前看的育儿书不一样,跟我之前的育儿方式和习惯也不同。所以,读起来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非常困难。但坚持读下来,收获非常大。现在家庭成员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家庭生活步入正轨,大人孩子和谐共处。
总结起来,《正面管教》的要义是正确认识错误,以正面的鼓励代替负面的批评,注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有效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爱。
正确认识错误。正确认识错误就是正确认识孩子犯的错误,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时机。书中说到:“平常如果我们犯了错误,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轻下判断或者好批评,既对别人又对自己。如果把犯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这段话对我的影响则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想到这是个学习机会,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就能控制住自己的失望和焦虑。初一寒假前期末考试的时候,孩子说地理考试时他没带2B铅笔,就用2H的笔涂的答题卡。我第一反应是糟了,答题卡肯定读不出来,一大半的分就没了,成绩还不得倒数啊。当时刚读完这本书,想到这是个学习的机会,现在忘记带笔比中考忘记带好,而且经过这次事件,相信孩子以后再也不会忘记了。于是我们俩预测了一下到底能不能读出成绩,然后我说:“这样吧,如果能读出成绩,你请我吃糖葫芦,作为庆贺。如果读不出成绩,我请你吃糖葫芦,作为安慰。”孩子高兴地答应了,一点也没有懊恼。那次的答题卡成绩读出来了,所以孩子欠我一根糖葫芦。即使没读出来,我也会忍着失望的心情先去同情孩子,因为读不出成绩对他的打击更大。
以鼓励代替批评。《我们的奇迹》中高桥一生主演的相河一辉是个个性古怪的动物学者。小学生虹一很喜欢跟他一起玩,他们能够互相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虹一的妈妈对虹一一读书就头疼的事非常不满,她觉得虹一是为了逃避上学才假装头疼。有一天虹一跑到相河家玩,晚上虹一说出自己的烦恼,就是他老让妈妈烦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相河扳着手指头说出了虹一的100个优点。虹一特别吃惊,他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特别,这么优秀。从此虹一的性格大变,与妈妈也能好好相处。最后虹一的妈妈带虹一检查,发现是因为眼睛的原因,一读书就头疼,戴了一种特殊的眼镜就解决了,虹一的成绩也逐渐提高。
《正面管教》就提倡对孩子进行鼓励而不是批评。人们一般的观点是犯了错误要批评、惩罚,这样孩子才能记住后果,下次不会再犯错误。惩罚确实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却是负面的效果。惩罚会造成四种情况: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偷偷摸摸)
“我是个坏孩子。”(自卑)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上述情况的孩子。很多人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敢用鼓励的方式,害怕这样做会激励孩子继续犯错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孩子犯了错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有改进的余地,而不必为了使孩子做得更好而让他们感觉更糟。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没有批评孩子没有带笔,而是跟他一起分析后果,告诉他为什么一定要2B铅笔,他自己也表示以后要记着带齐学具。待他情绪稳定后提出打赌,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这件事暂告一段落。事实上,到现在他也还没兑现我糖葫芦,我偶尔看到卖糖葫芦的,回来就会提醒说他还没请客,我想他不会忘记为什么欠我一根糖葫芦。
书中提倡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在家庭会议上每个人的发言都从感谢大家开始,这样能促成良好的循环。我家没有形成定期召开家庭会议的机制,但结合召开家庭会议的要义和要多鼓励孩子的原则,我平时经常会对孩子说一些感谢或肯定他的话。这样既能及时表扬和肯定他,又能改善亲子关系,在遇到问题时,我提出质疑他才会愿意听。
注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列举了十几岁孩子对父母提高沟通技巧的建议(瞧!孩子给我们提建议了!),我个人感觉非常有用。
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
说话要简短而亲切;
不要以高人一等的口气对我们说话;
听我们说——不要试图说服我们;
不要说了一遍又一遍;
如果我们有勇气把自己做的错事告诉你们,不要发脾气,不要反应过度;
不要打探或盘问我们;
不要在另一个房间里大叫,并期待我们赶紧跑过去;
不要通过说“我把这件事做了,因为你没有时间”之类的话,试图让我们感到内疚;
不要做你无法兑现的承诺;
不要把我们与兄弟姐妹或朋友进行比较;
不要跟我们的朋友谈论我们。
书中还给出了很多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方式方法和沟通的技巧,与我们的习惯差别很大,所以我说看这本书就像新学一门外语,用起来也很费劲。记得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临近期末考试,孩子因为复习任务重,周末晚上不想去打羽毛球。但他没有提前说,大概也觉得不去不合适,而是在路上嘀嘀咕咕的,还埋怨我给他报了羽毛球班。我听的很火大,但忍着没发火,而是慢慢解释。孩子依然不想去上课,我当时不知怎么,突然就觉得他不想上就不上吧,当初报名的时候就说了赶上作业多的时候可以不去打球。于是我站住,说:“那就别去上课了吧”。孩子很吃惊,愣在那里说:“可以吗?要不算了,还是去上吧。”我说你自己决定吧。他看我不像开玩笑,想了想说那就不去了。我让孩子自己回家,我去办点事。孩子回去后,我给爸爸打电话,说明情况。我说是因为看了书,觉得应该让他自己决定。爸爸特别理解我,说了一句话:“你是不是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话呀?”确实,当时我只会按照书上说的做了,但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沟通。于是我选择了不说话,让他自己回去。我办完事回家,他特别不好意思的出来跟我打招呼,他肯定以为我生气了。我告诉他我没生气,我尊重他的决定。第二周他就主动去打球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想学书中的沟通方式有多难,但慢慢学,慢慢用,适应了就好了。
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刚看完书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论,心态也平和,遇到问题总能用书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慢慢地,人就放松了,就会犯老毛病,就会对孩子颐气指使,就会对孩子指手画脚,就会对孩子劈头盖脸,就会对孩子横加干涉。没关系,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内疚。只要记着自己是在进步的就行,犯了错误就跟孩子认错,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要鞭策自己不断地练习、练习、练习!
以有效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爱。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含蓄的,中国家长也不善于向孩子表达感情。孩子小的时候还能搂着孩子说:“我爱你”,现在肯定不行了。孩子小的时候我就让他知道无论他是什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他。很多家长(尤其老人)带孩子时总会说,你如果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我就生气了等等。这样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制止孩子做错误的事情,应该是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而不是要挟,尤其以她的生命做要挟(家长不要他了,就意味无法生存)。
要确保把爱传递给孩子。书中举的例子,一个妈妈担心孩子跟同学外出晚归会吸毒或者酗酒,开始的时候想尽办法阻拦孩子晚归,跟孩子关系弄得很僵。后来,她改变了处理方式。她跟孩子说她不让孩子晚归,是因为担心孩子有危险。孩子发现妈妈对自己的阻拦是出于关心而不是敌对,也放下心结跟妈妈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个人还聊了吸毒,妈妈了解到孩子是能控制自己的,也想好了应对的策略。孩子也采纳了妈妈的建议。这就是有效的沟通,把爱有效地传递给了孩子。
与孩子共度特别时光,改善亲子关系。书中举了一个与孩子关系特别僵持的父亲,每周抽一个中午的时间去陪伴儿子吃午饭,只是简单地一起吃饭,不批评不评价。慢慢地,孩子从最初的诧异、等待被批评到后来的期待,有一次父亲没来,回到家还问父亲为什么没来。亲子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孩子的状态也有所好转。孩子小的时候,我家这种特别时光比较多,比如晚上爸爸给他边编边讲故事,孩子每周抽时间教我画画,放假了一起去旅行等。现在特别时光比较少了,我就会偶尔在回家的路上给孩子买点爱吃的零食,或者送他上课外班的路上轻松地聊会儿天。另外,只要没特殊情况,都陪孩子吃饭。有时候饭点赶不到一起,我就坐在那里默默陪着。
帮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不干涉孩子不代表放任不管,任由孩子越来越差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提供帮助,在孩子懈怠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和督促。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不管哪个方面,让他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正面管教》里第68-69页列出了四种孩子的错误目的表,可以对照表上的描述看一下自己孩子属于哪种类型,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家长应如何应对和改进。第221页列出了四种生活取向的人,使人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取向和孩子的生活取向。书中第227页列举了四种生活态度取向的人对养育风格的影响及需要加强的地方。这几个表格非常实用,使我们能快速对症药业。
书中说,要相信孩子现在的样子只是暂时的,长大以后就不会这样了。我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期待孩子破茧而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