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能阻挡妈妈们的焦虑
01
一年级,弥散的焦虑
昨天爱人去开家长会,从一点半开到快六点,问情况怎么样,满脸丧眉搭眼,焦虑由内而外地溢出。
不知道究竟是这个社会给的,还是自寻烦恼,这只是一年级,从上到下,从老师到家长,无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几次考试不错的如临大敌,生怕无法保持先发优势,考得不好的面如土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其中,妈妈为众。
妈妈们似乎是一个时时刻刻充满危机感的群体,可以理解,女性生来擅长做细致的事情,对于细节的把握比较敏感,她们对于这个社会真实模样的认知,多来自琐事的总结,细致而生动,所以各种恐慌都是切肤感受,更为真实和难以克服。
而且出于母爱的延伸,即便她们本身可能是特别平静和知礼的性格类型,但是涉及孩子的事,一切都变得莫名的躁动起来。
小学的教师安排也以女性为主,不少同样是母亲,面对刚入校门的孩子,更多的需要耐心、细致和严厉。所以,当这群焦虑的母亲汇到一起所产生的焦虑总和,就像心头的雾霾,足够大家茶饭不思好几天的。
最要命的是,这种情绪还会病毒式的传染,并且没有太有效的疫苗。
但凡在班级的群里如果有“别人家孩子”的漂亮作业、满分试卷,或者某项奖项出现,瞬间就会燃爆所有妈妈心中耐心的油桶。
接下来是看着自己孩子惨不忍睹的作业,东倒西歪的坐姿,傻子都不会错的题,心生无名怒火,怒吼脱口而出:“你看看XX家的XX,再看看你。”
捎带着连爸爸一块收拾:“你看看你,什么也不管,就知道喝酒打游戏蹲厕所。”
教育学家做了系统的调研,给孩子留下最深阴影的话排名第一就是:“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第二是“再这样妈妈就不理你了”,“季军”是“你怎么这么笨”,大家各自对号入座。
02
我们为什么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为什么到最后,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生活在这片资源有限,人数众多的土地,竞争自然成为了主旋律。按照统计学原理,名校毕业的学生成功几率更高,获取的资源更丰富,这是共识,而头部资源掌握者会为孩子倾尽更多的资源,以获得绝对优势,这虽残酷,却是事实,翻翻史书,也是必然。
所以在这样的巨压之下,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不能像巨贾明星一样从小把孩子送到伊顿公学,送到瑞士,也不会动不动捐一个亿给哈佛耶鲁,就只能只能涌向这最稳妥的赛道。
小的时候,我们也最讨厌父母拿别的孩子比,可人到中年。面对现实,终归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对自己有多失望,对孩子成龙的梦想就有多狂热。
所以带着这样的人生惯性,成人眼里现在他们最理想的“工作”“职位”“行业”,便成为孩子应该前行的目标。
公务员稳定体面,“旱涝保收”,国企最好,待遇好风险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些观念不断被现实刷新巩固。
越是“正经”的家庭,越看不上什么“字节跳动”“美团”,坚信千百年来世道轮回未曾改变。他们可能看一看李子柒的新闻一笑而过,一边看着李佳琦的直播鼠标狂点,一边却无法容忍孩子以后从事这样“不体面”的工作。
但是,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前方的赛道早已不再单一,而那些赛道,几乎都是社会上“不务正业”、“不正经”的边缘人物和群体创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想象中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到底是要什么样的“命运”?
想一想,我们有几个人是干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
我们最擅长的事大概就是:稀里糊涂过了一生,完事了又来强迫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03
未来是什么样子?
要想正确地培养孩子,首先家长要对未来有个大概地预判。稍微回下头,看看五年来的变化,时代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彻底颠覆了社会生态。
而且,我们不能忽视未来可见的两个巨大变量。
一是信息大爆炸。
科技在以几何倍率变革,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中国教学课本的知识,会在未来十年消失殆尽。过去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你就是没上过学,只要有毅力,十年内你可以从文盲变成物理学家。
所以现在给孩子填塞的知识,可能到不了高中,就变成了垃圾,而孩子的时间和脑子都像海绵,智力的发育完成有时限,你吸多了这种无用的知识,占用过多的时间,就会影响他们创造力的产生,导致长跑的后劲不足。
二是人工智能。
我已经惊异大学开始用机器人炒面炒菜的例子,这不是一个趣味的新闻,这是一个血淋淋的开始。未来十年,许多专业知识和岗位将被更好用的机器人代替。
富士康、福耀玻璃最先进的工厂,原来需要几千人的车间,现在只需要十个人,而且机器人对996没有意见,也不会出错,也不休产假,更不会犯心脏病。
外语专业除了极少数的文学创作,将会消失,金融专业也是,量子计算机的数理模型比多少精算师都精确,更不要说建筑、法律。
到了最后,除了“爱和美”这样涉及伦理道德的人类“自留地”不会让位人工智能,当然其实也并不是人工智能不能干,英国AI模仿披头士写的歌,就很好听,只是出于对人类尊严的保护,我们不愿意让“它们”进入。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多么遥远的事,不需要十年,十年!
也就是什么意思呢?等这一批孩子上大学的时候,12年之后,世界完全变了样子,我们的孩子会像傻子一样,就像我们的父母头一次用微信支付,你告诉他,以后不需要带钱了,想象他们的惊愕。
所以在如此之长,变化如此剧烈的人生马拉松赛道上,我们这些家长是不是应该冷静的先思考一下,应该怎样陪跑才算是睿智和高效?
因为在错误的道路上,即便是飞奔也是没用的啊。
04
因材施教,从了解孩子开始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
有的孩子慢热,有的性子急,有的内向,有的活泼,孩子天生带来的天性确实不太容易更改。
而“补短”是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内向的孩子逼着去打开内心,报小主持,去搞舞台表演,外向的孩子希望练字“清净点”,这都是逆人性的教育。
一个好的家长或者老师,首先是辨别孩子的类型,把“让长处更长”作为出发点和方法,一家兄弟两,老大沉稳,老二活泼,那么给老大倾斜更多的艺术尝试,比如钢琴、绘画、围棋,适当补给体育,给老二更多外向型的引导,比如足篮排球,舞蹈、机器人,有针对性地测试孩子们的秉性天赋。可能比一刀切的效果会好。
就比如我的母亲,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女孩钢琴舞蹈必须学。但是她不了解孩子身体骨架粗大,力量较足,柔韧稍差,是不是去尝试一下跆拳道、健美操、羽毛球会效果更好?孩子好动,就是不喜欢弹钢琴,那么吉他架子鼓是不是更适合?
然后看孩子性格内向,一味强制推崇去展现自己,去表现,去演出,但几年小主持学下来,除了台词背得比较熟,举手表现自己的时候依然很少。
把这种所谓的“怯场”一味归咎于我们“锻炼太少”,“胆小”,但事实上孩子本身可能就是早熟,而且叛逆,不屑去展现自己,喜欢偷偷地观察,话都埋在心里,这种情况,很明显,如果把时间和精力再尝试下她感兴趣的趣味游戏、科学实验、绘画,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当然,发觉较为擅长方面后续的加压,毅力地训练同样重要,99度的水就是不能喝,像孙兴慜父亲那样的坚持尤显弥足珍贵。
这种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深入的谈话和引导才能察觉端倪,尽快地调整方向,比一味压制和较劲要来的重要。
所以才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05
小学期间该如何培养孩子
所以,有了对未来的瞭望,有了对孩子的了解,该怎样培养孩子呢?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呢?
我觉得小学阶段,处于孩子智力发育的末期,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前期,是孩子最为顺从,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
培养顺序按重要依次排列:1.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不要错失智力发育期2.父母花时间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形成安全感3.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4.通过引导,保持对探索世界的兴趣5.开卷有益,养成大量阅读的习惯6.逐步提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无数科学研究表明,会运动的孩子情商更高,在运动中磨炼意志,增强团队协助,促进智力发育,对其一生受益无穷。1-4年级间,孩子的学业压力还不算繁重,正好也是体育练“童子功”的绝佳时期,错过了,便很难补的回来。
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看似费时费力,但其实现在的孩子,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基本都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如果前期不介入,不成为孩子的朋友,到时候除了说教和叛逆,你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将难以填补。牢固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你更了解孩子的动向,心理,也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包丽。
孩子成不成才没有关系,首先要有端正的品行,大是大非,善恶伦理面前要清楚,这样起码不会惹祸,父母成就再大,孩子品行不端,终究竹篮打水。
兴趣才是驱动一个人最终能达到什么样高度的天花板,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多其实是对家长胆识的考验,我们要始终让孩子保持一颗好奇心,不能被课业所压制,还要学会引导和培养,把兴趣变成擅长,从而积累自信,完成人格和能力的契合拼图。
语文数学外语最核心的问题都是阅读,阅读能力的提升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领悟世界的能力,同样,茶余饭后家长是刷抖音还是陪孩子看书,决定了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而阅读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学习能力,通过阅读,可以链接兴趣,转换成实操。
在四五年级,可以逐步培养孩子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自我独立完成探索的能力,在不断地分析筛选中,结合自己的世界观,形成独特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同时,在这个年纪,尽可能的让孩子去疯玩儿,不要沉浸在永无天日的作业中,多多在体育、音乐、美术方面寻找自己的爱好,不要受课业成绩的影响。
这些与老师所强调的一小部分目标会有偏差,比如习字的练习,比如成绩,比如所上的中学,这就需要父母有相当的定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要经得住考验,而且我相信,按照这种方式的培养,孩子也一定不会很差。
06
该爸爸上的时候了
武志红老师讲过,教育有三种境界:
最差劲的状态是上紧发条,永远追赶某个目标; 中间的境界是让孩子理解自己,对出现的问题不困惑; 最高级的境界是让孩子探索自己,发现自己,永远勇于尝试、永远有勇气修正自己。
然而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把最差的状态当最高境界。这种错位,发生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中,造就不同惨痛悲剧。
可是,就像美团王兴说的:“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尽管还是那些少数人改变了时代,改变了世界,甚至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宁愿选择赶着孩子去挤那狭窄的独木桥,也不愿像那些人一样下河游过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值得父母用尽一生去守护,但是要想孩子变成千里马,首先自己要变成伯乐。
所以我对于爱人在教导孩子中的不耐烦感到有些生气,因为从来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行的家长。
然而,我也理解女性本身的擅长和拘谨,无论谁说的道理,很多妈妈的冷静和反思最多只能保持到家长群下一条老师的指令下来,所以,父亲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其实至关重要。
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挡妈妈的焦虑,那就只能爸爸多费点力气,多分点忧了。
-
Ca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0 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