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恋问题的思考
十年前,在成都宽窄巷子里和还是恋人的先生一起游玩,偶遇到在做异地恋调查的大学生,问我们是否在意异地恋。那时没有经历过,没有深思过,只是遗憾过那么多美好的恋情为何要在毕业季消亡?所以我觉得异地并不应该成为恋情的终结号角,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认为,如果爱请深爱,距离并不是问题,有这么多现代化的方式可以用来沟通,灵魂的交流才是爱情的保鲜剂。如果只是生理需求,无论是否异地,都将阵亡。
今天看了奇葩说关于要不要放下一切跟伴侣去大城市的辩论,特别喜欢阿詹的发言,她说,放下并不是牺牲,而是一种成长,可以通过不同的环境去塑造更好的自己。而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一切不能用努力和奋斗去获得,除了人,除了那时的时光。
现实中的我,在孩子两岁多的年纪开始了分居生活,不是异地恋,恋爱是感觉到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光,而婚姻并不一定。为什么愿意选择分居?是各种利益权衡计算的结果,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自己可以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将来为家庭做好经济保障,为了让先生守住曾经拼下的小小立足地,守住我的退路。而我们失去了什么?失去的是一家三口👨👩👦相聚在一起的机会,而完整的家庭生活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吗?没有了,其他家庭关系中的重要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家庭里不存在,比如夫妻关系,比如饱含爱意的拥抱和亲吻。先生并不是那么地重视自己的精神需求,不管是恋爱还是婚姻中,我不能发现一丝一毫他对孤独的害怕,对寂寞的害怕,对没人可以诉说的害怕,他并未去挖掘过自己的内心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他理智地不需要拥抱,除非我提需求,理智地几乎不会亲吻或者摸摸我的头,但生活他能应付地很好,对父母亲人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都承担地很好。生理需求?也许吧。对我而言,我害怕孤独,害怕寂寞,需要认可和鼓励,需要突然的拥抱或亲吻,让我觉得被需要,而这些,这些年来,我早就习惯了找朋友诉说,找日记诉说,看书散心,从工作中获取认可度,我习惯地很好。唯一失去的,是每年中几个月没有儿子陪伴在身边的时光,不能每天见证他的成长,这终将成为我人生的缺憾。但我需要更多的磨练和机会,需要更多的见识和尝试,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儿子钦佩的人。这值得等待和忍耐,而失去的那些陪伴时光,因为遗憾,才倍感珍惜。
对于还在恋爱中的人,还是请相信阿詹的观点,当秋风起,落叶纷飞时,能够手牵手去散散步,即便无言,那么宁静的美好,会留在你的日记里,定格在你的回忆里,青春不可辜负,奋斗的青春更不可辜负,有你爱的人的陪伴怎能舍得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