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兴衰,二十年新生
时针跨过1999年12月20日的零点。
五星红旗和五星莲花绿旗在十数亿注视中冉冉升起。

那一刻,政权交接仪式会场里的掌声再也无法压抑——
长达百年的漂泊终于结束。
在20世纪最后一个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游子终得归家。

1887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披着租赁伪装的非法侵占露出了真容,澳门长达百年的离散从此开始。

总有人觉得:虽然分隔百年,但免于直面战火的澳门始终过得不错。
而实际上,揭开繁华的表象,回归前的澳门社会弥漫着浓郁的惶恐与不安。

曾有澳门诗人在一首名为《流动岛》的诗中写道:“流动的水和岛上,无数慌张的眼神,描绘着海浪的泪痕。”
比起治理社会,葡国驻澳门的时任官员们似乎更加关心工作日早上秘书冲泡那杯咖啡的口感。
由上至下的管理混乱,让当时的澳门动荡不安,宛如法外之地,乱象横生。
“回归前,法律文书都是用葡萄牙语写的,去政府办事还要自己花钱找翻译。”
“那时治安很糟,妇女晚上都不敢出门。”
——澳门居民陈女士回忆道。

澳门制造业在1995年前后逐渐式微,博彩旅游业又未能接过经济大梁,整个澳门社会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
这种低迷在回归前夕彻底爆发:
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1999年入境游客不足800万人次,失业率高达6.4%。

还好,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赶在20世纪末登临。
历经十三年斡旋,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从此,澳门不再是流离漂泊的游子。
背靠祖国强大后盾,变化,在莲花宝地悄然发生。

▼2000年3月,莲花大桥正式落成启用。

▼2003年7月,内地多个试点城市开放居民赴澳个人游。

▼2005年1月,西湾大桥开通运营。

▼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10月,第四届东亚运动会于澳门特区举行。

▼2008年5月,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至澳门特区,25万群众涌上街头争睹历史性时刻。

▼2009年6月,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建设获批,同年12月20日奠基。

▼2013年11月,珠澳口岸人工岛正式建成,港珠澳大桥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澳门特区列入全球美食文化创意城市网络(UCCN)。

▼2018年10月,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2019年12月,澳门首条轻轨路线——氹仔线正式通车。

同为上世纪末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澳门与香港总被放在一起比较。
回归前夕,澳门人均GDP不及香港的一半,所以难免当时香港会把澳门视作“农家乐”;

而20年后的今日,澳门人均GDP已经几乎达到了香港的两倍——
2018年,澳门经济总量达到4446.7亿澳门元,是1999年的8.5倍;
澳门就业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数,由回归之初的约5000元上升至2018年的约16000元;
人均GDP达8.3万美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回归前的澳门,由于公共设施的缺乏,居民的教育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华人社团不得不自办学校。
如今的澳门推行15年免费教育,教育资源囊括77所公私立学校、10所高等院校。

看着如今繁华或祥和的澳门街道,很难想象,回归前竟因治安问题,小孩与妇女都不敢随便外出。
回归二十年,经过中央大刀阔斧的整顿治理和澳门的积极配合,回归前澳门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得以扫清。
曾经常闻放火伤人的澳门,如今的犯罪率极低,被誉为“世界安全城市”。

历经四百年余年,多元文化在澳门进行了长达数世纪的沉淀。
后来经过回归二十年的升华,如今的澳门更是当之无愧的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处。

哪吒庙同大三巴比邻,妈祖庙与娱乐场共存,传统、现代、热闹、宁静,交织出今日澳门五光十色。
世界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仅2018年澳门入境旅客就已突破3500万人次,与1999年相比翻了四倍有多。

二十年终归故里,二十年磅礴变迁。回归二十年,澳门缔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

澳门宛如一朵莲花,伸展在万顷碧波之上。
百年漂泊曾令这朵莲花蒙尘;
而二十年的发展,令这块仅有32.9平方公里的土地,重新成为耀眼的莲花宝地,东西方文化在此共融,传统与现代交相映辉。
二十年——人之弱冠,城之新生。
历史的尘埃已经抖落,澳门的传奇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