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 骑士 武士
士、骑士、武士主要对应三个社会,分别是中国、欧洲、日本。士在中国社会因广泛而没有清晰的边界,不是固定的身份、不是职业,宰相可以是士,杀狗者也可以是士,取决于价值观和行为;骑士在欧洲是身份、是职业,一般指贵族之末,贵族可以世袭,骑士不世袭,取决于职业和行为;武士在日本是身份、是职业,是世袭的身份和职业,职务有高低,身份不变,当然等级可以变。
当然现在基本都没有了,只有骑士还留有影响和遗迹。
说士在中国极为重要,很笼统,可能是指士的精神重要,士的精神确实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士的精神;说骑士在欧洲极为重要,很具体,欧洲内部每一场战争、十字军东征都是骑士打的,德国这个国家的前身是普鲁士,普鲁士就是骑士建立的国家。
但最重要的还是日本的武士,日本社会的天皇和贵族是高高在上的,因为高而有点形而上的意思,早期的天皇和贵族还干了些事,如圣德太子,进入幕府时代以后日本就是武士的天下了,整个日本成了武士的演“武”场,是武士在推动着日本进步发展。
如果把日本三分天下,天皇和贵族高到半空里,人民低到尘埃里,中间巨大的空间全是武士,将军、大名是武士,看家护院的打手也是武士。这里还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武士只是从事武行,其实很多官员、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也是武士,其职业的广泛程度和中国的士有一比,比欧洲的骑士职业广泛得多。
日本的武士也是要吃饭的,但我总觉得日本的武士主要是靠精神活着,将军、大名拥有的物质应该是丰富的,但十分节俭,下级武士、武士末流形同乞丐,但精神依然昂扬。
有时我悬揣日本武士的精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勉强给出的答案是:第一是道义,忠是第一位,但他的忠和中国的首要是忠帝王的忠很不一样,他可以说是忠于主人,这其实是忠于契约,是诚信;忠不但表现在忠于职责上,还有守节,从一而终,所以很多武士会随着主人的死而剖腹;忠于职责和从一而终都需要勇气,没勇气一切都谈不上,所以勇就是道义的一部分。
第二是责任心,他应该是由忠扩大和升华而来,对天皇、国家、民族尽责,这尤其表现在有外来势力和环境威胁到日本的时候,比如欧美殖民主义者在亚洲从事的殖民活动包括美国的黑船打开日本的大门,这既有欧美直接的威胁,又有显示了自己落后的威胁,于是武士们起而抗争,既尊王攘夷,有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进行了倒幕和维新,这份责任心与原先的忠于主人很不同,尽管维新结束了武士们法定的地位,宣告了武士时代结束。
第三是自尊,他的自尊有盲目自大,高人一等的成分,但主要是自律, 不违反道义、不放弃责任、不受辱、知耻、守礼,以自尊而获得主客观尊严,再不能获得尊严就以死抗命。
第四是重视技艺,把一切技艺上升为道是日本的传统,武士重视自己的武艺,千锤百炼,把命搭上也在所不惜,努力达到精湛,日日有进步,不仅仅为了尽责,技艺本身也是很重要的,技艺不精是耻辱;即使武士们有不从事打斗的,干任何营生都会精益求精,现在说的日本工匠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第五,武士们不管明确不明确心中总是有志向或感觉自己不同于一般的人,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互相激励,形成社会氛围,历史上向中国求法,明治维新前后向西洋求法都是这种志向的驱动。
现在武士是早已没有了,但武士的精神应该是还有的,而且很强大。
历史上日本有近千年时间向中国学习,但日本的武士精神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如果勉强比较,中国最接近日本武士精神的是曾国藩湘军集团的一些人,典型的是左宗棠和彭玉麟,戊戌变法中的梁启超和谭嗣同,辛亥革命中的黄兴等一批人,博古、张闻天也很接近。
中国现在人性衰败,尤其需要像日本武士精神那样的精神鼓舞。
本篇只谈一般武士精神,不涉及道德和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