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曾子每日对镜审视自己的灵魂, 第二问: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夫子讲有朋自远方来,曾子多 了个友。 神气相通为朋。 孔子学而习之而成学说,自成 体系,即有了神。有神自然有 神气相通者感应而来,故而孔子 曰,有朋自远方来。 行为一致方友。 是朋一定是友,是友未必是朋。 有子讲孝悌致仁,守神而已,与 孔子是朋辈,而曾子讲为人而忠, 心神相守,由神识降为心识,已是 隔了一层,故曾子讲友,行为模式 一致,外象相同,内里一致否?不知 道。 因而才有第二问: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交是有目的的良性互动。 与朋友互动讲诚信不? 不是朋友就不用讲诚信? 显然,信不是诚信这么简单。 朋友间的信,与普通的信,不在 一个层级。 信字,金文写成人口,意思是 独立完整的形态。 后来写成人言,就更具体了,表 示精气神形完美配合形成独立完 整的一体。 康熙字典里,信有以下的意思: 1.讯,悫也,不疑也,不差爽也。 信即完整的讯息,精确表达事物, 故不疑,不差。 2.《易·系辞》人之所助者,信也。 精气神形独立完整,即人本身,故 人助之。 3.《左传·僖七年》守命共时之谓信。 守命,遵循自然规律。 共时,随着规律变化。 信又包含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反应。 4.《尔雅·释地》大蒙之人信。《注》地气使然也。 5.《左传·庄三年》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诗·豳风》于女信处。 《周颂》有客信信。《注》四宿也。 信不但完整,还可重复,可复制。 6.符契曰信。 《前汉·平帝纪》汉律,诸乗传者持尺五木转信。 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或用木为之。 信分阴阳,可相互审核与验证。 7.古人谓使者曰信。与讯通。《史记·韩世家》轸说楚王,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信可以交流与沟通。 8.伸,申。《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诗·邶风》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周礼·春官》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注》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9.音新。《诗·小雅》庶民弗信。 10.伸,申。《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诗·邶风》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周礼·春官》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注》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信,申也。 申通神,電。 申是阴阳互化无碍,即宇称对称。 宇称对称,必有其恒。 综上可见,信是精气神形的独立完 整的存在形态,有以下层面的意思: 1.阴阳互化,宇称对称守恒,是物 质世界存在的最高原则体现。 2.能完整,精确表达事物。 3.有规律,可重复的存在。 4.可验证,能认知,可复制。 5.是交流沟通的媒介。 6.随时空变化。 简而言之,信是自然规律的变化 以及对其完整的认知与反应。 能完整认知自然,精气神才能独 立而完整,才能有自信,有信心。 与人谋而不忠乎? 追求心神合一。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和朋友一起互动时,能否提高了 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及反应能力, 从而令到自己的精气神形更加完 整独立? 心神合一是目的,与朋友交而信 是手段,欲独立长存于世,终极 的手段还是全面准确认知这个世 界的内在运行规律并把握运用之。 《大学》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这段话,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另一种表达。 即与朋友交而致知。 致知的手段在格物,即进行科学研究, 完整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 很奇怪的是,《大学》明明讲致知在 格物,却不去格物,转而莫名其妙地 转向以修身为本,然后正心,诚意的 唯心路子。 大概曾子讲忠,欲求心神而一,却没 有向外格物的能力,只能向内求诸于 心。 曾子这一系的致知手段,到明代王阳 明,发展出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曾子对镜第一问: 为人谋而不忠乎? 生而为人,能做到独立守神, 心神合一而长存吗? 曾子对镜第二问: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通过与朋友的互动交流学习, 对世界万事万物规侓的认知有 提高吗? 心神合一的本领加强了吗? 能建立完全的自信了吗? 很可惜,问归问,从结果来看, 曾子未能自信,临终只能启予 手,启予足而不能免。 即便是到了几千年后的阳明心 学,临终也似乎只能徒呼: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可见,绝对自信的建立,是多么 的艰难。